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手图片(入殓师)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1-23 16:59:34

1

人本身就是个很矛盾的个体,谁都不愿提及关于死亡的话题,却终究难逃一死。

其实接触死亡最多的不是医生,而是入殓师。

如果不是“故人沐浴”第一人吴津娜,我恐怕也不会了解到这一职业。

入殓师正如我们所想,他们会用双手接触死者的身体,为他们整理仪容、消毒、化妆,让他们有尊严地与世长辞。

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远不止于此。

我记得吴津娜曾说过一句话:

“死者的身体是绝不能用手直接触摸的,这一切无关恐惧,即使亲人也不能这样做。”

难道入殓师也有禁忌吗?

不得不说,只要涉及到殡葬行业,无论有多少禁忌都与“忌讳”一词紧紧捆绑。

可吴津娜的故事,又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入殓师”以及“殡葬服务”。

原来有些东西,真的无关生死。

2

在很多人看来,就业一定要找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工作,像“入殓师”这样带着神秘色彩的职业,几乎很少有人考虑。

吴津娜就有所不同了,她从15岁起就踏入了这一行。

当时她的父母以及身边之人都对她的选择颇感诧异,正值青春靓丽的年纪为何偏偏要跟死人打交道?

这就要从她经历的一件事说起了。

吴津娜是一名80后,12岁之前,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体育教练。

然而12岁之后,一切就都变了。因为那一年她的一位亲人不幸死于车祸,身体多处严重变形,场面惨不忍赌。

那个年代殡葬行业更关注葬礼与墓地的选择,对于整理逝者遗体这一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所以吴津娜亲人的遗体,在没得到整理的情况下开始一点点感染、腐烂、出现尸斑。

曾经体面活着的人,如今却冰冷地躺在那里,甚至看上去有些不堪。

介于吴津娜还小,父母就没让她出席亲人的葬礼,生怕逝者的容颜带给她难以想象的冲击。

可这也在吴津娜的心里埋下了遗憾的种子,随着一团火的燃起,除了脑海里的想念,便再也没机会与其告别了。

从那一刻起,吴津娜就想成为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摆渡人”了,因为她不想再让其他人带着遗憾生活下去。

15岁那年,在父母的反对与爷爷的支持下,她考上了福建民政学校殡葬专业。

19岁时,她奔赴日本进一步学习,这一去就是9年。

在这9年的时间里,吴津娜一直孜孜不倦,她想将最顶尖的技术学到手,可随着一件事情的到来,她才意识到跟死人打交道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位肝癌母亲在家中去世了,6岁的小男孩在妈妈身边无助地哭喊着。

吴津娜赶到时,摸了摸孩子的脸颊,让他在一旁跟着整理妈妈的遗体。

这位母亲因为生前的疾病,腹部有明显的积液,为了做好防腐工作,吴津娜必须将其排出。

考虑到孩子可能接受不了,吴津娜让他暂时离开了5分钟。

奇怪的是,在小男孩转身的那一刻,她突然对自己12岁时缺席亲人告别仪式的遗憾释怀了。

原来她也会选择让孩子回避,在她眼里这是对孩子的保护,那么放在父母身上又何尝不是呢?

5分钟后,小男孩进来了,他将手放在了母亲的腹部,眼泪汪汪地说道:

“妈妈生前特别希望肚子能恢复正常,这样她才能穿上喜欢的裙子。”

得知此消息,吴津娜和孩子又一起为逝者换上了生前最爱穿的碎花洋裙。

小男孩什么都没说,只是突然站起来,深深地给她鞠了一躬。

刹那间,她突然找到了作为入殓师的价值,这件事让她终身难忘。

2013年,吴津娜带着从日本学习到的技术以及对入殓师的理念回到了国内,并在上海成立了礼仪服务有限公司。

她带领着自己的团队,默默地为逝者送去最珍贵的体面。

吴津娜说,她从不把逝者当做冰冷的尸体,而是把他们当做一个有温度的、整装待发的“故人”。

这几年里,“故人沐浴”团队凭借技术“响彻云霄”,吴津娜也成为了“故人沐浴”的第一人。

可在有些人的观念里,这些故事与说辞就有些夸张了,不就是给逝者洗洗擦擦、化化妆的职业吗,有什么好说的?

别着急,当你了解了她们的工作后,可能就会出现不同的看法。

3

在给故人整理遗容前,吴津娜总会习惯性地带上手套。

当然这跟封建迷信没什么关系,而是出于科学原因。

她说:“即使是你最亲近的人去世了,也不能用手去触碰。”

我们都知道人去世后,心脏会停止跳动,进而血液循环也会中止,从这一刻起,这具身体便没了抵抗力。

但是,体内的细胞依旧在顽强地“活着”,维持身体机能的各项营养物质也还保存在体内,这就为病毒和细菌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培养基”的环境。

如果这时我们用手去触碰逝者的遗体,很有可能让他们再度感染,甚至出现淤青、淤紫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尸斑”。

而遗体上的一些细菌、病毒也有可能趁虚而入,潜伏在活着的人身上,那么身体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所以不用手接触遗体,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份尊重。

故人沐浴就严格遵守了这一点,接下来,就是对遗体的整理了。

整个过程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细致入微”。

他们要做的就是清洁遗体的头部、面部、身体以及四肢,还包括指甲的修剪、打磨,以及面容的整理等。

一般他们会对逝者的头部格外重视,因为人去世后新陈代谢会停止,头皮很容易随着脱落,所以在给逝者洗头时动作一定要轻柔,还要保证洗干净发根处。

吴津娜说,不同的逝者发质不同,有的是干皮、有的是油皮,她曾经为了规划哪款洗发露适合什么样的人使用,特意做了200多次试验。

在给逝者做全身清洁时,吴津娜也会用两条毛巾交替地盖在他们身上,不让遗体暴露在空气中。

擦洗部位也分重点,而且有它的道理所在。

吴津娜认为,逝者脚部清理和肩部清理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一个象征着顶天立地,另一个则象征着放下“肩上的担子和烦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去世之人的面部,他们的面部一般都比较暗沉,看起来没有一点血色,当家人近距离地和他们接触时,从视觉上就会察觉到生命消逝的迹象。

为了让逝者家属容易接受他们的容颜,吴津娜专门选择了极高浓度的面膜敷在逝者的脸上,在化学作用下,他们的面部能够暂时性的散发出光泽,看起来跟常人没什么不同。

有记者曾经见过吴津娜整理遗体的过程,他说:

“她一切都是轻轻的,轻轻地托起老人的头,轻轻地擦拭着她的背,好像在给活人做美体一样。”

吴津娜怕老人的耳朵进水,就用手护住他的耳廓,怕遗体暴露,就自始至终用两块毛巾交换着盖在逝者的身上。

她总是有办法,保护逝者的一切隐私与尊严。

如果说“精益求精”是技术方面的标杆,那么从心里发出的尊敬,便是入殓师真正的修行。

4

有人曾问过吴津娜,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

她说,至少需要3年的磨炼,而这3年里,每一天都要平均为15个逝者整理遗容。

看来这是个“长久战”,原本不被人认可的职业,其实处处都充满了学问和考验。

吴金娜和她的“故人沐浴”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为逝者整理遗体时,家属可以在透明的玻璃外观礼。

短暂的“相聚”,让活着的亲人隔着一扇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窗后的逝者也可以用体面的方式安然离去。

随着吴津娜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2017年时,她被邀请到《有请主角儿》,借用这个讲台,她再次刷新了众人的认知。

当时她给大家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在日本学习的期间,接到过一个任务,对方要求她去现场处理遗体。

但当她掀开棺木的那一瞬间,经验丰富的她还是打了个寒颤。

那是一个初二的女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剑道选手,听说她在当地爱知县的丰川排名第二。

或许是天妒英才,就在孩子还有10天就要参加比赛时,不幸被一辆卡车撞倒,她的身体被卷入了车胎下。

如果不是女孩的妈妈拿出她生前的照片,血肉模糊的孩子根本看不出生前的模样了。

吴津娜有些难以接受,她强忍着把泪水憋了回去,因为作为入殓师,在家属面前掉眼泪是很不专业的行为。

父母想修复好孩子的遗体,好让老师和同学们来“看望”她,可女孩面部损伤严重,要想修复只能做缝合和拼骨。

那么问题来了。

整理遗容时,吴津娜和女孩的父母仅有一窗之隔,拼骨会发出响声,很有可能会引起这对父母的不适。

后来,吴津娜想了个办法,到了拼骨那天,她放起了女孩生前最爱听的专辑。在音乐的交响下,历经8个小时,女孩的遗体终于被整理好了。

吴津娜给她穿上了新校服,只不过穿在里面的衬衫,她没有为其系上最后一颗纽扣。

因为这是留给他父母去整理的,就像小时候父母会给我们穿衣服一样,也算是最终的告别吧。

女孩的父母对吴津娜的这种做法颇为满意,而且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整理得干干净净时,一股莫名的宽慰涌上了心头

瞻仰遗容的那天,一位邻居奶奶也来了,她是在场所有人里唯一目睹女孩发生意外的人。

当她看见女孩的遗体时突然愣了一下,因为这跟车祸现场的“惨状”实在毫不相符。

吊唁结束后,老奶奶找到吴津娜:“孩子,我百年后的防腐事就交给你了。”

生与死就像硬币中的正反面,当你抛到正面时,你仍然会为有一天抛到背面而做准备。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我们会为之洗礼,那么一个生命离开时,我们又该选用何种方式送别呢?

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同。

其实“故人沐浴”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它始于夏商时期,一直传颂至今。

但不得不说的是,直到如今殡葬文化仍然带有“被偏见”的色彩。

知乎上一位匿名入殓师发了条动态:

“我们基本很少与人主动握手,不是不礼貌,而是怕别人嫌弃,我也从来不递名片,因为我希望人人都不需要我。”

可人有生就有死,最后服务于我们的,终究还是殡葬行业的人员。

有些人、有些职业、早已超越了生死。

像吴津娜一样,也像世界上所有默默无闻的殡葬人员一样。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