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猝死,是指貌似健康者或病情稳定者,因内在疾病发作、恶化、功能障碍而发生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肺源性猝死、中风性猝死等,常见的为心源性猝死。
对于猝死,不少人都已经感觉见怪不怪了。相信广大的工薪阶层也已深深地体会到,钱没以前那么好赚了,但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一说,大家都是在负重前行,孩子的教育支出、房贷车贷要还,父母要赡养,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要钱,哪敢放松一下,只能像一头老牛一样继续勤勤恳恳的“耕地”。但我们终究是人,终有扛不住的那一刻,这也导致猝死发生率大幅提升,那么该如何预防猝死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心脏性猝死,是怎么回事?心血管疾病为我国慢性病之首,现患人数达3.30亿,其死因居首位,超过肿瘤及其他疾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社会负担正逐渐加重,其防治行动其实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2019年,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将心脑血管疾病列入防治行动中,目标是其死亡率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别下降至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相信大家在刷短视频或者看新闻时隔三差五就可以看到,某某IT从业者猝死、某某大学教授猝死、某某某人连续工作多长时间猝死......。其实远的不说,就单拿疫情这几年来讲,就有不少医护工作者及一些防疫干部在疫情防控中过度劳累不幸去世。有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死亡原因中,心脏疾病相关猝死占比最高,是首位死因。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即患者突然发病,具体表现如心跳变得特别快、特别乱,心脏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患者大脑供血、全身供血不够,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超过5分钟,就会造成患者脑死亡或死亡,往往来不及救治。
笔者也是通过搜索国内数据库检索到上百篇有关心脏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研究,其中《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检索我国1964—2018年231篇文献,结果显示,心脏猝死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1.6岁,31~63岁是其高峰。《中国心脏性猝死尸检注册研究531例病理学分析》,该研究共统计了8个地区1978-2008年531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结果显示,心脏性猝死病例平均年龄为43.8岁,18-39岁和40-59岁2个年龄段猝死最常见。猝死,离我们并不远,请务必从此刻开始重视起来。
猝死前的常见征兆,别不当回事!典型心绞痛
我上文中也对猝死的发病年龄中位数给大家进行了分析,其实这个年纪的人呢,身体已经在慢慢地走下坡路了,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去体检,因为一检查发现浑身都是病。有些人是患有糖尿病、有些则是高血压,稍微好点的血脂、尿酸高,体重超标,这都是我们的动脉发生病变的基础。所以我在此提醒,如果你正处于猝死的高危年龄,平时工作又比较辛苦,在某个时刻(熬夜、加班、运动、寒冷刺激等)突感胸口有石头压着的那种憋闷感,疼痛感,千万不要因为去医院看病不方便或者想忍忍看的想法,这或许就是猝死的前兆,一定要及时放下手头的事情,马上前去医院就诊,方是正解。
嘴唇紫绀、眼前发黑、四肢无力
这其实是疾病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常见表现。拿嘴唇发绀举例,大家都知道是缺氧了,那具体是什么原理呢?是由于心脏发病后,泵血功能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功能,会代偿性降低外周组织的供血供氧。因为嘴唇皮肤菲薄,能较为直观地观察到血氧含量的变化(红色为血氧含量高,暗紫色为血氧含量低),这一现象亦称为紫绀;而出现眼前发黑、四肢无力等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脑供血不足,那么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是非常敏感的,而且它还是我们人体的中枢司令部,所以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现,故而当你在在某个时刻(熬夜、加班、运动、寒冷刺激等)有上述不适,还是那句话,这或许就是猝死的前兆,一定要及时放下手头的事情,马上前去医院就诊,方是正解。
综合总结还是强调一句,心脏猝死之前常有心脏病的症状。德国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反映许多患者猝死之前很久已有预告,显然患者已有心脏病或心脏危险因子,这些症状常被误解,有的甚至未曾意识到,以至于最后酿成悲剧。所以大家有上述不适征兆时一定要及时就诊,生命只有一次,故而宁肯白跑一趟,也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最后把一位互联网大咖说的一段话“年轻人的确很不容易,因此不要过度努力。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就算你努力了,也不一定能行,不一定有机会,这反而会对你的身心造成伤害””送给大家。
作者寄语:本文是笔者综合数小时时间综合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收费,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人,感谢大家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