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捷报是指哪位作家(骁勇将军罗舜初)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2-18 19:04:36

抗日战争时期的闽西儿女系列故事

骁勇将军罗舜初

  罗舜初,福建上杭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罗舜初匆匆结束了为期9个月的“抗大”学习生涯。1938年9月,他随朱德总指挥到阎锡山、卫立煌等处进行统战工作。同年12月,朱德调罗舜初到八路军总部任作战科长。
  1939年8月1日,为了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境内及冀鲁边各正规部队和游击部队,由八路军总部决定,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罗舜初为参谋处长。同年10月,一纵和山东纵队领导机关合并,罗舜初任山东纵队参谋处长。
  1940年,为加强山东军政领导和统一作战指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决定将山东纵队及一一五师的军政委员会组合为山东军政委员会,任命罗荣桓为书记,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等为委员。

  在担任参谋处长期间,罗舜初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军事行政主官,曾先后协助徐向前、黎玉等指挥一些歼灭战,打开了沂蒙地区的新局面。而其军事才华大放光彩,却始于在鲁中军区独当一面。
  1942年8月,以山东纵队为主的鲁中军区成立,年仅28 岁的罗舜初肩负重任,走马上任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独当一面,领导鲁中军民杀敌反顽。1943年3月,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罗舜初任鲁中区党委书记兼鲁中军区政委,司令员一职改由王建安担任。两位战友配合默契,在鲁中大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武戏”。
  反共摩擦专家秦启荣指挥所部袭击八路军山东游击队第三支队及清河区集训干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太河惨案——抓走八路军210多人,惨杀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一团团长潘建军等5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太河惨案,是国民党顽固派打响的公开反共的第一枪,激起了国内外舆论的愤怒谴责。
  太河惨案发生后,延安以极大的义愤痛斥秦启荣制造摩擦、破坏抗战的血腥罪行,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决心严惩元凶。
  秦启荣顽军屡遭山东八路军打击,但反共气焰仍十分嚣张。罗舜初、王建安决定捕捉时机给予秦启荣歼灭性的一击。
  时机终于来了!
  1943年8月6日,鲁中军区司令部获悉秦启荣在辛庄顽军头子厉文礼家大摆宴席为自已祝寿,乃令一团奔袭辛庄,为“太河惨案”死难烈士报仇。命令下达后,一团连夜急行军80里,于8月7日拂晓将辛庄包围。
  八路军勇士突入辛庄,与顽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一举歼灭顽军厉文礼所部特务团。刚刚为自己庆祝生辰的秦启荣魂飞胆惊,带领20几个亲信乘乱突出辛庄,却落入八路军的前追后堵的围抄,插翅难逃。在一阵激烈的枪声和密集的手榴弹爆炸声中,血债累累的秦启荣一命呜呼。鲁中军民拍手称快,说:“(秦启荣)老坏蛋,恭喜你过生日了!”
  秦启荣覆灭后,蒋介石又派李仙洲部进入山东搞“摩擦”,以替换不愿搞“摩擦”的东北军于学忠部。鲁中军区部队在王建安、罗舜初的指挥下,果断进驻东北军空出的防地沂山、鲁山,抗击李仙洲部入鲁。李仙洲部接二连三受到山东八路军的自卫反击,主力损失殆尽,只得龟缩起来,收敛起反共气焰。王建安、罗舜初指挥鲁中军民反“扫荡”,将日军主力钳制在沂蒙山区,为山东八路军“翻边”歼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中,滨海军区部队奇袭赣榆城,俘伪军1700余人。
  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日军在山东战场上兵力日益薄弱,捉襟见肘,然而,在“曲线救国”的幌子下,一批又一批国民党军队投降日军,可耻地成为伪军。国民党新四师师长吴化文,是投降派的头面人物。
  1943年1月,吴化文率部投降日寇,成为山东津浦路以东势力最强的一股伪军。日军对吴化文赏识有加,破格将其擢升为伪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吴化文部扩充实力,蚕食、掠夺鲁中根据地,进而占据了鲁中山区。吴部伪军所到之处,横征暴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惨无人道地和日军联手制造“无人区”。
  吴部伪军已成为鲁中最大祸害,鲁中人民盼望鲁中军区部队歼灭吴部伪军,为民除害。为此,王建安、罗舜初精心布署讨吴战役。
  1943年11月4日,鲁中军区部队向吴化文伪军发起攻击,经四昼夜激战,132名伪军丧生,伪军10余处据点及火炮15门、轻重机枪19挺均落入八路军手中。
  1943年12月4日夜,罗舜初、王建安集中5个主力团的兵力,分左、中、右、后4个纵队,从4个方向对盘踞在鲁山以南,沂水西北之东里店、大张庄、石桥地区伪军吴化文部发起进攻。八路军首先由伪军结合部突破,尔后实行分割,各个歼灭。经4昼夜激战,鲁中军区参战各部先后攻克东里店、大张庄、岱崮、石桥等据点20余处,共歼灭伪军800余人。此役,史称第二次讨吴战役。
  1944年3月25日,王建安、罗舜初指挥所部,以四面围攻、中间开花的战术,突然发起对吴部伪军的歼灭战,史称第三次讨吴战役。此役,前后历时近一月,共毙伤伪军1300余人,俘伪军少将3人,俘伪军官323人,俘伪军士兵4800 余人,攻克重要据点40处及重要山寨12处,解放村镇千余,解放人口30多万。在战役的第一和第二阶段,王建安、罗舜初指挥得当,每战都击中吴部伪军要害,迭奏奇效。
  三次讨吴战役,使吴化文损兵折将大半,元气大伤,吴部不得不撤往皖北休整补充。由此,鲁中军区部队控制了战略要地沂鲁山区大部,打通了沂鲁、泰蒙各山区间的联系,使山东战场转入局部反攻。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鲁中讨吴战役胜利”的社论。社论指出:
  在山东伪军中间,吴部人数最多,编制最正规化,武器最精锐,战斗力也最强。因此,在此役吴逆告急之时,日军曾多次仓惶驰援,然而在我军奋力机动打击之下,日军终未能挽救吴逆的惨败,数年经营,毁于一旦。
  三讨吴化文伪军的辉煌战绩,令罗舜初、王建安威名远扬,令鲁中敌伪闻之胆寒。
  之后,罗舜初着手组织鲁中军民开展局部反攻。他的目光落在沂水。鲁中重镇沂水,筑有五条公路与相邻之益都、临沂、蒙阴、博山、莒县五县相连。日军在此不但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还修建了军用飞机场。沂水,是日军重要战略据点之一,日军每发动对鲁中的“扫荡”,都把指挥机关设于此地,日军以沂水为基地,多次策划、指挥、发动对鲁中的“扫荡”。
  沂水守敌计有:伪县长牛先元所部伪军8个中队千余人驻城内;日军1个中队驻南关;城郊外围据点若干。
  沂水战斗八路军总指挥为罗舜初,协助指挥者为鲁中区党委副书记高克亭和鲁中军区参谋处长胡奇才。
  1944年8月15日夜,随着罗舜初一声令下,沂水战斗打响。是夜,一团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架起云梯登城,迅速突破东门和北门,四团及二分区特务营随后突进城内,三路精兵直扑伪军,当夜就歼灭伪军大部,残余伪军200余人退守十字街的钟鼓楼。翌日,八路军组织伪军家属和被俘人员喊话,以政治攻势瓦解守敌,守敌走投无路,缴械投降。
  鲁中军区四团负责拔除南关日军之据点。经激烈巷战,四团肃清外围之敌,将日军分割包围在3个炮楼里。莒县来援之敌分乘8辆汽车扑来,遭八路军伏击后匆忙回窜。蒙阴来援之敌在八路军阻击下,亦寸步难行。已成瓮中之鳖的沂水日军垂死挣扎,负隅顽抗。8月17日夜,四团首先攻克东北炮楼,接着又炸毁了西北炮楼,最后对中心炮楼进行连续爆破。爆破的气浪把日军掀上了天,大部日军被炸死,少数没炸死的日军在半塌的炮楼里还向东京鞠躬遥拜,然后施放毒气。令人发指的是,日军中队长为效忠天皇,惨无人道地用刺刀捅死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孩子,最后剖腹自杀。
  战斗结束后,罗舜初和胡奇才巡点战场,残存的4名日军突然从一坍塌的工事里冲了出来,一边“噢噢”怪叫,一边端着带血的刺刀,疯狂地向罗舜初扑来。千钧一发之际,警卫员手起枪响,4个鬼子中弹毙命。
  沂水一战,八路军击毙日军83人,俘虏日军20人,毙伤伪军200余人,并活捉伪县长牛元先以下800余人,还击退从蒙阴和莒县两地出援沂水的日伪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沂水之战中被俘的荒川良夫在日记中写道:“一天一天过去了,我逐渐明白了反战同盟的宗旨,也明白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等将来回日本后,我一定为打倒军部,建设和平的新日本而努力。”荒川良夫等20名日军俘虏经教育后都参加了反战同盟,成为抗日的一支力量,在瓦解日军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沂水攻坚战,是鲁中军区首次攻克敌人占领的县城。战后,鲁中抗日根据地与滨海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此战,爆破之威力令被俘日军战后还莫名其妙:“不知八路军用的什么武器,叫我们坐了飞机!”
  沂水大捷,大快人心。延安《解放日报》为此发表题为《山东捷报》的社论,特地强调:
  沂水的收复,意味着我有计划地突破敌人严重分割封锁的局面以及敌人之日见缩小与孤立;作战过程,证明我军素质的提高,虽装备劣势,仍能攻破敌人设防坚固的据点。(陈淑如 整理)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