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起源在哪个国家(神器的因特网)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2-19 04:38:21

因特网,又称国际互联网.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是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发生在我们星球上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有人甚至把它比喻成虚幻的“第七大洲”,每个人只需敲一下键盘就可进入这个无所不有的美妙世界.

因特网是怎么诞生的呢?因特网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用于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美国原先的军事指挥通信系统是一个中央控制式的网络.美国发现,苏联只需用远程核武器攻击中央控制中心,就能够使整个系统瘫痪.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美国成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着手研究建立一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系统,网络的一部分被摧毁,也不会导致整个指挥系统的瘫痪.为此,科学家巴兰提出一项名叫“分布式通信网络”的研究.

分布式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就是排除任何中央节点,而使每个节点都与相邻点连接,构成网状结构.这种军事网络,不设中央控制室,即使是任何一台电脑坏了,其他电脑不受影响.

1968年盛夏的一天,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公司(BBN)收到了美国国防部研制阿帕网的标书,要求将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用通信网络联系起来,以交换数据和文件.BBN是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一家小公司.有趣的是,BBN这个小公司收到了标书后,通过努力而成为因特网的始祖.

工程开始只是进行四台计算机的初步试验.组建阿帕网的重要原理,当然是巴兰的构想——“分布式通信网络”.

1969年9月,第一台阿帕网的计算机——交互式信息处理器(IMP)问世了.首批IMP装在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和犹他大学里,阿帕网就此诞生了.

阿帕网的初衷是:让研究人员能通过电话线使用别的大学的计算机,以及那儿的专用软件.但是,很多学者对这种共享计算机资源的方式没有兴趣.

然而,在阿帕网上出现的新现象是系统策划者们始料不及的,科学家们更乐意用这个系统作为进入数据库和交换信息的手段.阿帕网的发展方向被广大用户改变了,原来没想到的事情变得更重要了——人们以交互式方式共同工作,并且方便地进行通信.

1972年,阿帕网在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上进行了演示.工作人员将一台交互式信息处理器搬到华盛顿的一家宾馆,演示了遥控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并操纵机器人.从此,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趋之若鹜,平均每二十天就有一台新计算机加入到各种网络之中.

1973年,美国国防部开始了一个新的研究项目——INTERNET,也就是“网间互联”,从而导致了因特网的两个基本通信协议的产生和发展,这就是IP协议(网络互联协议)和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卡恩等人用好几年时间精心制订的“网络通信协议”(TCP/IP)于1974年5月发表后,开辟了将全世界更广泛的网络互联的新天地.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ET)利用阿帕网技术,另行建立了主要供科研和教学使用的计算机网络——NSF,以这一科学网为主干的互联网络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1989年,它正式改名为因特网(Internet).同年,因特网中最重要、最受欢迎的领域——万维网(www)诞生,通过它全球各地的用户可以查到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料,从文字、图片到声音、影像等一应俱全.

从1991年起,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每年翻一番.联网的用户越多,信息资源就越多;信息资源越多,凝聚的用户就更多.于是,量变引起质变.因特网终于突破国界,突破行业界限,突破所有的信息屏障,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影响的网络,引发了真正的信息革命.

随着因特网风靡全球,因特网的用途也越来越多,几乎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只需轻点鼠标或者敲击键盘,就立刻领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

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和聊天室与别人交流、聊天;病人可以在网上接受远在万里之外的专家会诊;求职者可以在网上寻找就业机会;投资者可以在网上进行股票交易和外汇交易;美术爱好者可以在网上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家庭主妇可以在网上购买食品、家电和服饰;文学爱好者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阅读各种书籍,还可以在网上购书;经商者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网络销售;游戏爱好者可以在网上下棋、打牌、玩网络游戏;体育爱好者可以在网上观看比赛实况;学生可以在网上接受教师和专家的辅导……

因特网正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它的影响遍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延续到二十一世纪.难怪有人说:“因特网把全球一网打尽.”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