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企业服务中心,用中国式管理帮助企业固本培元。
日常我们所接触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属于“什么是管理”这个问题范畴,虽然很多时候是以“管理是什么”的句型出现的,实际上也是回答“什么是管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回答的往往都是属于“个别”的管理。大体来说,属于管理这个范畴的个别性东西包括这样几类:管理意识、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管理能力等等。管理意识是指每个人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只要能想到“管理”这个概念,就应该属于管理的范畴;管理理论是指形成系统、见诸文字的各种管理流派和学科;管理技术是指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所用到的所有管理方法、技巧、工具、标准等等;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管理者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修养和素质。笔者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内容,至于很多人平常所说的“管理就是什么什么”之类,那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表明的是他对管理的理解和领悟,往往不是一种严格的定义,听者如果能够理解这点,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执。本文笔者要回答的“管理是什么”才是试图对管理下一个严格的定义。
1)管理是什么?
要回答管理是什么,自然首先必须对“管理”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虽然本文采用的是西方式思维方式,但是笔者并不能熟练掌握西方语言,无法从西方语言来考察“管理”一词的含义,况且本文是用中文写的,面对的也是中文读者,所以只对“管理”一词进行中文含义的考察。
可是当笔者试图对“管理”一词进行中文含义的考察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辞海》中查不到“管理”一词的解释。这个现象得到了孙涤的证实,他在《管理琐话》(学林出版社,1997年7月版)一书中写道:“在‘管’字头下面,竟没有‘管理’的条目,只在第七义有极简略的释义:管者,管理;管辖。
“既无管理之名,管理之实也遭到很大的扭曲。开放以来,管理的正名活动一直持续至今,似乎仍有羞羞答答的困惑。比如谈到管理,在国内常常要凑上‘科学’的限定词,似乎有了科学来撑腰,管理才能站得住脚。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管理”一词的解释,有三个条目:
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如管理财务;
②保管和料理,如管理图书、宿舍、公司等;
③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如管理罪犯、牲口等。
这样的解释与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管理类专业书籍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为我们现在所接触的管理类专业书籍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早年被称为“西方管理学”,后来去掉了“西方”两字,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言必称希腊”的现象:谈到管理必定是谈西方管理,至少在理论界基本上是如此。
但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基本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管理”一词的理解,可以说没有接受过专业管理训练的中国人都是这样来理解“管理”的,即使接受过专业的管理教育的人,只要他接受的是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恐怕在潜意识中也是这样来理解“管理”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对“管理”一词的三个解释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中国人对“管理”的理解,只要找到三种解释中共同的内涵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当代中国式管理的本质了。
“管”的本义是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用得比较多的物件有管状乐器、钥匙等,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此处即为钥匙义。
从细长圆筒形物引申出的含义是狭小、狭窄,如管见、管窥等。
从钥匙义引申出的是枢要、保管、看管、管束等含义。如《荀子?儒教》:“圣人也者,道之管也”此处即“枢要”的含义。与此紧密相关的词组是“管辖”:“管以开门闭户,辖以解脱车轮。管辖:喻机要之地,进一步得出“总理其事曰‘管’的含义,如管家、总管等。
“理”的本义是指玉石的纹路,“物之脉理唯玉最密,故从玉”。由此引申为物体的纹理或事情的条理,如文理、肌理等。因为“井井兮其有理也”,“井井”是整齐不乱之意,故此又引申出“道理”一词,表示“规律”和“原则”。古人把人心所同的,便谓之“理”,如“乘理虽死而非死”,乘理,指合乎原则。凡是人心所向、合乎原则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便是“真理”。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想象或目标,便是“理想”。 “理”作动词时的本义是“治玉”,即把玉石雕琢加工,制成玉器,所以引申出“治理”、“整理”的意思来,如修理、理财等。
“管理”
“管理”一词运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来推测一下当初创造“管理”这个词的本意。创造“管理”这个词肯定是因为“管”和“理”都不能包含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两者的意思加起来基本上就是那个意思了。因此,“管理”=“管 理”。那么“管 理”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管 理”肯定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一定有主体和客体(活动者和对象),我们假设自己就是那个活动者面对一个对象(人或物)在进行“管 理”的活动。首先是“管”:即将对象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进行看管,这个对象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必须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接下来就是“理”:因为这个对象有自己的纹理、条理、道理和规律,所以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对象自身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对对象进行整理或治理,最终达到一个使我们满意的理想状态或目标。
“管理”活动是一个主体和客体充分互动的过程,其中既有主体的权利、责任、目的、想象、行动、结果等,也有客体的规律、原则、道理、本性、被控制、被改变、满足主体的目标等等。
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管理是什么”的结论:
管理是一个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序是:首先通过授权形成一个明确的主客体关系(确定任务),主体通过对客体自身规律的研究并结合授权者的要求形成一个方案(目标、决策),主体根据这个方案按自己的意志控制并改变客体(实施),客体在自身规律的支配下进行活动(对抗),主体制定一个行为规范将客体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制度),通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主体对客体的行为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客体的行为与主体的意志逐步趋于一致(文化),从而使主体的目标得以实现。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管理,是主体(人)通过客体(对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