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一个人生活在恐惧之中(会让孩子产生抛弃感活在恐惧中)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2-30 10:41:52

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文中案例均隐去隐私信息且经过加工,请勿对号入座!

慧慧的儿子,今年8岁,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作业工整、字迹漂亮,常常被老师拿来放在展示窗里展览;课间时间从不出去乱跑,同学在班级里打闹自己也能置身事外,安安静静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成绩常年霸榜......

示意图

两家人聚餐,看着玩闹的孩子,慧慧说:“你看我家乐乐就像你家儿子的跟屁虫,他跟谁都能玩到一起,别人说啥就是啥,自己没个主意。”

“也挺好!说明孩子随和”我笑着回应。

只是,我担心她接不住,有一个事实我没有讲出来:被抛弃感包裹的孩子,只能下意识地讨好他人,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缓解、降低自己的恐惧。

生活在恐惧中的孩子只能奋力讨好

乐乐的爸爸,是职业学校的老师,他好像把耐心都给了自己的学生,留给孩子的只有暴躁。惯用的教育方法是恐吓,每当乐乐“不听话”,爸爸就会拎起乐乐作势要扔到门外。据慧慧说,乐乐已经有了条件反射,只要爸爸一绷脸,乐乐马上会抱住爸爸的腿求饶。

我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令孩子感受到恐惧,是在青春期以前绝对好用的,令孩子顺从的方法。因为孩子需要依赖父母生活,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天,也意味着权威。所以对孩子来说,当恐吓、威胁来临时,顺从是唯一的选择,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被父母抛弃,独自面对外面的未知世界,如同于感受到死亡的恐惧。

被抛弃感降低幸福感受度

常有被抛弃感的人,实质上是先进行了自我抛弃,源于对自己的不欣赏、不自信,导致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和防御,产生了被抛弃的自动化思维。

从情感需求角度来说,人不可能活成一座情感孤岛,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情感支持。对于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支持是排在第一位的。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同辈交往和自己的身体、思维逐渐趋向独立,父母的支持效度会相应减弱。

产生被抛弃创伤的孩子,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对于幸福的感受度会降低。例如:同学、朋友间的一点小摩擦都可能被解读为被抛弃;成年后恋人分手后的被抛弃感;工作中对领导的批评也会产生自我怀疑和抛弃感;婚姻中的小矛盾或许会被激化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亲子关系中的控制欲增强,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当这些带着被抛弃感的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陷入两个极端:贴近、融合意味着吞噬对方,讨好、控制是常用“手段”,或是割袍断义、决裂,正面硬刚,以避免自己产生被抛弃感的恐惧。但是,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的二次元,二元论的论调终究不是人际关系中的相处之道。同时,也会影响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受度。

让孩子产生被抛弃感的5种常见表现

家庭亲子互动中,常见4种抛弃感产生的场景,看看你家有没有类似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是可能性,并非绝对、一定、肯定如此,因为现在育儿心理的研究不再强调父母单方面的言行,而是更多考虑亲子互动中的各种因素。

通俗、直白点来说,就是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收到同样的反馈感受也不同。但是无论怎样,我还是希望父母能够注意一些亲子互动中的细节,避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1、婚姻

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是家庭稳定的基石。如果婚姻关系出现裂痕,甚至破裂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孩子最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尤其是夫妻双方出现互相诋毁、谩骂,或者是将孩子作为争夺的目标,并不断诋毁对方。孩子在这样的拉扯中,出问题只是早晚的事情。

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应该是7月底,我见到一个身高180cm 的男生,询问年龄才知道刚上五年级。男孩长得眉清目秀,就像是日本动漫中的样子,忍不住让人多看几眼。可是聊天进行了几分钟我就发觉不对劲,他始终盯着地面,一言不发,即使向他提问,也是默不作声。

妈妈讲出事情的原委:孩子6岁时和孩子父亲离婚,爸爸、奶奶、爷爷自然是一条战线的战友,拒绝妈妈探视孩子,为了留住自己家的“根”不断讲述妈妈“如何坏”。妈妈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只要有机会见到孩子,也会数落父亲的种种不是。

孩子就在这样拉锯战中长到8岁,因为父亲再婚,母亲要回了养育权,可是母亲在这一年也再婚了。母亲也并未发现异样,等到孩子四年级时,孩子就很少开口说话了。母亲去到当地的权威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所以,婚姻需要经营,需要养分和成长,即使真的不能在一起生活也要好聚好散。尤其是要照顾孩子的感受,他可能才是在婚姻中最受伤的人。

2、扔出去、不要你了

“把你扔出去、不要你了、关小黑屋”诸如此类的言行,对孩子造成恐惧和压力的强度非常大。会让孩子感受到非常强烈的负性情绪:自责、内疚、无助、无望、被抛弃。

如果你想让他变成一个“超级乖宝宝”,尽管这样做吧!你会感受到因为年龄、身体、思维、经济等方面带给你的优越感和掌控感。但也要做好孩子在青春期暴烈反击的心理准备。

3、都是你的错、你自己处理

类似这样的场景,多数是发生在父母产生强烈情绪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一时气话。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场景和处理方式,仍然会让孩子产生抛弃感和怀疑,影响亲子关系的信任度。孩子会觉得自己“背后没人”,没有了依仗和依靠。

在我儿时记忆中的父亲,有两件事记忆深刻:

第一件事:周日下午我在外面玩,有同学拿着一把新买的火药枪(塑料玩具)显摆,大家轮流拿着玩。传到我手里时,我成了接盘的倒霉蛋,枪坏了。那个同学撂下一句:“我找我爸”就走了,我也没在意,因为和父亲约定好下午5点去澡堂洗澡,所以我也径直回家。

当我和父亲收拾好洗澡用品,准备出门,那位同学果真领着他的父亲找上门来了。他一口咬定枪是新买的,花了10块钱,是我弄坏的。尽管我极力申辩,但是此情此景,貌似赔钱是必须的事情。

我记得父亲当时冲我喊了一声:“弄坏了别人的东西,你自己处理,自己赔吧!”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感觉自己像个孤儿,好像对方父子会随时将我拖走,而父亲像是个看热闹的路人。

第二件事:放学回家路上,在距离我家500米的公厕附近,窜出来三个“大孩子”。一人手里拿着十几公分的匕首,其余两人拿着板砖,当时我就懵了。好巧不巧,父亲上厕所经过,犹记得父亲好像是飞过来的,一脚将拿刀的那个孩子踹出去一米多远。像一头发怒的雄狮咆哮:“你们几个我都认识,你爹妈在哪儿上班我也知道,再找事我直接打你家里去。”

第一次发现父亲总炫耀自己小时候参加武术队训练,这件事应该是真的,安全感瞬间被拉满!那三个家伙毕竟是半大孩子,慌慌张张地跑了。父亲揽着我的头往家走:“别怕,如果他们在学校找事欺负你,跟我说,我直接上门揍他去。xxx他爸原来......”

原来父亲在年轻时,也是个不好惹的家伙!

我想你一定从这两件事中体会到差别:当孩子面对无力解决的问题时,需要的不是抱怨、指责或辱骂,而是能变身为铠甲将自己包裹住的父母。

4、嘲讽

嘲讽,或许是亲子互动中相对“平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地让孩子产生被抛弃感的一种方式。当孩子出了糗,或是做错了某事,父母无意识地嘲讽、讥笑可能也会让孩子产生抛弃感。尤其是当众将孩子的隐私当做笑话讲出来,伤害更大。

结语:二战时,有很多在战争中逃难的父母将孩子送到安娜·弗洛伊德创办的战争疗养所。可是这些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他们宁愿跟随父母面对未知的死亡,也不愿被父母“抛弃”独自安全栖身。

其实,我想说的是:愿父母都能在孩子未达成年之前,都能成为孩子遮风避雨的庇护所,护身铠甲和行走世界的勇气,而不是制造抛弃感,让孩子体验到“孤儿”的感受。


文短言浅,难以言明所有具体情况,如有疑问,欢迎私信或留言,有问必答!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