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的特征(兼叙三星堆的相关问题)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1-03 21:54:26

最近三星堆新的考古发现,让人们再次惊叹于古蜀国文明的神秘,以及出土文物的非凡艺术性,进而对古蜀国文明有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可惜关于古蜀国的相关历史记录本来就少,再加上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古蜀国和三星堆的谣言在蹭热度,反而关于古蜀国和三星堆相关正确的知识得不到传播。

古蜀文明考古遗存年代

关于古蜀国相关最早的历史记载,应该是《史记》中的一段话:“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所谓的蜀山氏,必然是指生活在蜀山附近的族群。那么史记中的这个蜀山是在哪里呢?后世相关学者多有考证,基本确定是今天的岷山。而且根据相关考古遗存的分析,以及古人类骸骨DNA研究,在5300年之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人群西上抵达了黄河上游,即陇山以西,再经甘南进入川西北地区。这与《史记》中提到的黄帝曾经:“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地记录相一致。《华阳国志》也有记载黄帝的孙子颛顼帝曾经“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这些沿着岷江南下的古人类人群,即是古北方汉族(汉羌同源,没有所谓的古羌族,只有古北方汉族,由古北方汉族分化成羌族和北方汉族),生活在这一代的羌族、氐族都是他们的后裔。随着近代国家加大了考古方面的投入,相继在岷江沿岸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这些遗址包括营盘山、波西、金龟包、波西台地、上南庄、勒石、沙乌都、马良坪等十余处遗址。

营盘山遗址出土植物种子统计

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古北方汉族人群在进入岷江流域生活的时候依然种植着旱作农作物,主要口粮还是黍和粟。因为这些遗址中营盘山遗址的面积最大、发现的遗存也最为丰富,所以这些遗存命名为营盘山文化。

营盘山文化遗址分布

营盘山文化的时间大致在距今5300-4600年之间,与黄帝活动的时间段相重合。我们根据这些遗址存在年代的顺序,以及出土文物的特点,可以确定史书上关于蜀山氏的相关记载是可靠的,也可以判断人群的迁徙方向确实是从北向南。

营盘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像

这群古北方汉族最终于4700年左右沿着岷江进入了成都平原,并在这里建立了古蜀国,而且种植业也从北方旱作农业转变成了稻作农业。考古学者在成都平原先后发现了8座古城遗址,这些古城建城时间各不相同,大概在4500-4000年之间。最早的则是宝墩古城,建于4500年前。其中面积最大的也是宝墩古城,内城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要是加上外城的面积,则达到了惊人的276万平米,这样的规模基本上可以与良渚古城相提并论了。城墙基址最宽处有30米,而城墙顶部最宽可达20米。宝墩古城不仅城墙规模宏大,而且还发现了大型礼仪性公共建筑、夯土台基等大型遗迹。还有一条环城道路,最宽处有3米左右,路分为两层铺设,下层用粉砂土铺垫,上层局部还保留了一层鹅卵石,可见在修筑时经过了精心处理。

其余遗址还有鱼凫古城、郫县古城、紫竹古城、芒城、下芒城、双河古城。这些古城的面积在10—60万平方米不等,位置大多选择在河流台地上,并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筑,各个城址都有高耸的土筑城墙,有的还有宽大的壕沟,城址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可见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当地原住民应该是不欢迎的。此时的古蜀国文明还比较落后,尚未出土任何铜器和冶炼痕迹,陶器制造业也很一般,并未出土龙山文化类似的蛋壳黑陶。三星堆遗址早期文化与宝墩文化同期,亦是如此。

宝墩文化古城遗址位置分布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史书称蚕丛氏教会了民众养蚕缫丝,所以号蚕丛氏。我们看到三星堆出土的遗址,眼睛凸起,则是纵目的艺术夸张。《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宝墩文化遗存共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正好可以对应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古蜀人在这800年间,数次因为洪水迁都,最终于3600年前迁都到了三星堆古城。

古蜀国人群迁徙方向

由此可见,三星堆遗址并非忽然出现的,而是从仰韶庙底沟文化-营盘山文化-宝墩文化,再到三星堆文化,传承有序。

蚕丛王纵目像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宝墩文化这800年期间,古蜀国的文明水平并没有像国内其他区域文明一样有明显的进步。这或许和蜀国位置太靠西南,与外面的先进文化过少接触有关。李白在其千古名作《蜀道难》描述的并非虚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一支箭射穿鸟和鱼,这是鱼凫王的标志

有不少人会有疑虑,为何三星堆之前的古蜀国遗址都没有出土青铜器,而到了三星堆时期则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主要集中在距今3300-3000年之间,基本属于商朝的中后期。这和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基本上是同时期的。考古学者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化学分析,发现他们和中原出土的青铜器的铜矿来源一致,都是位于湖北铜绿山的铜矿。

这就很有意思了,即便是中原地区,在3300年之前的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器物都比较少,但到了殷墟,青铜器才开始大规模的制作。所以上个世纪不少学者认为殷商文化的青铜器冶炼技术是因为西方文化东传从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那里学来的。其实这些所谓学者都是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为了维护西方中心论的观点至今不承认夏朝的存在,也无视夏朝之前出土的铜器,而对出土比西方还早的姜寨黄铜,更是无视。4700年前齐家文化出土的青铜刀在他们眼里也都是西方传来的,根本无视齐家文化有出土冶炼遗存的事实。所以为什么三星堆忽然出土这么多青铜器,马上会有人说这些遗存不是中国原生文明所产生,甚至说是外星人的杰作,真是可笑。还好此时的印度恒河还没进入文明状态,否则他们必然会说古蜀国文明是受到印度恒河文明的启发!

三星堆神庙复原图

无论是三星堆遗址还是殷墟遗址忽然在3300年左右大规模的生产青铜都是有原因的。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可见:

三星堆出土的遗存确实受到了外部族群的影响,但影响他们的不是外星人,更不会是西方文化,而是来自湖北和湖南的族群。巴蜀地区的人群一直以来沿着长江向东可以进入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所以自古以来都与湖北、湖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史料记载:5000年前左右的黄帝时期,苗蛮势力曾经大规模的北进到中原地区,南北方古汉族人群开始了战争与交融。而到了4300-4100年间,位于江汉、洞庭湖平原的苗蛮势力遭到了尧舜率领的中原华夏族群的强力进攻,这一过程持续了近200年。对应的考古证据则是石家河晚期文化的快速消失,这一过程从中原地区一直到洞庭湖南部的遗存都有体现,取代石家河文化的是中原龙山文化遗存。而且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汉族的遗传基因,南北方数百年的交融,最终为现代汉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和血缘基础。

这一持续数百年的战争与融合,造成了部分古南方汉族不得不向南或者向西迁徙,所以他们给古蜀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玉器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和三星堆文物风格类似。那么是否存在三星堆影响石家河文化呢?这肯定是不可能的,石家河文化起源于5000年前,持续到4300年前,远远早于三星堆文化。只存在着三星堆文化受到石家河文化的影响这一种可能性。

石家河文化玉器,很难说古蜀国文化没有受到石家河文化影响

还有一点要注意,成都平原附近并无丰富的浅源铜矿资源,这无阻碍了古蜀国铜矿的冶炼技术的发展,而且早期的蜀山氏也并未掌握铜矿冶炼技术,加上古蜀国与外界交流相对困难,所以在宝墩文化没有独立发展出铜矿的冶炼技术。

中国铜矿资源分布图,中国一直缺铜,更缺少浅源矿脉

直到商朝时期,随着铜矿开采技术的进步,铜绿山的铜矿开始大规模的开采。到了这时候,鱼凫王便可通过贸易方式获得铜绿山的矿石,这才是三星堆和殷墟会在同一时期大规模生产青铜器物的原因。

而且有一点要注意。营盘山文化和宝墩文化都没有出土玉器。这说明蜀山氏的文化还比较落后,玉器文化最早起源于8200年前西辽河一带的兴隆洼文化,到了6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玉器文化,并开始大规模的向南扩散,而此时的蜀山氏活动区域并尚没有受到玉器文化的影响便开始向岷江下游迁徙了。直到三星堆文化期间,他们开始受到了石家河玉器文化的影响。

湖北大冶铜绿山矿洞遗址

而且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三星堆和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你会发现中原的青铜制作工艺其实明显要好于古蜀国的工艺。但是古蜀国的青铜礼器在艺术上更夸张、更洒脱。这说明古蜀国的青铜制造技术确实沉淀不够,但是设计思路与中原风格迥异。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细节处理比三星堆要好很多

到了商朝晚期,大概3200年前左右,杜宇带着族人以武力方式推翻了鱼凫王,自立为蜀王。史书上并没有提及这个杜宇的族群归属,《蜀王本纪》则记载:“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成都江源县)井中出,为杜宇妻。”所谓朱提,是指今天的云南省昭通一带。如果记载没问题的话,扣除记载中的神话部分,杜宇的族群应该就是最初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原住民,后来受到古北方汉族的压迫向南迁徙到了云南一带,经过长时间与古蜀国人群的交往融合,族群逐步强大,最终在3200年前,推翻了鱼凫王的统治。

三星堆遗址坑中的文物都遭到了人为破坏

我们看到的三星堆文物甚是精美,其实这些文物都是考古工作者精心修复后的结果,三星堆古城其实遭到了严重的暴力破坏,甚至大火焚烧,这说明杜宇推翻鱼凫氏绝非一般的政变夺权,更有可能是外来族群的武力征服。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国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成为天下共主。蜀国与关中地区隔着米仓山和秦岭,交通极其困难,但是此时的蜀国却和周人关系密切,且成为牧誓八国之一,实在难以想象。

杜宇在位期间开疆辟土,史称:“杜宇移治郫邑......称帝,号曰望帝... ...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褒斜道是汉中去关中的古道,可见汉中在杜宇期间已被纳入了古蜀国统治。所以此时与周人有联系也很正常了。

金沙古城遗址复原图

杜宇在位期间的都城—郫邑,考古学者也已经发现,即今天成都郫都区的金沙遗址。金沙古城遗址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出土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其出土的文物特性与三星堆时期的文物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金沙出土的太阳鸟金箔

古蜀国文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黄金的冶炼锻造技术超过了同一时期的中原,出土了不少金器。不过这些金器都不重,大多都是金箔,比如说鱼凫王的黄金权杖,只有不到500克。关于这些黄金的来源,曾经引起过不少争议。有人认为是从印度传来,因为印度文化对黄金很痴迷,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只有古蜀国出土大量的金器。冶炼黄金的技术并不复杂,熔点和黄铜差不多,问题是得有金矿,别看古埃及出土了很多金器,那是因为他们产黄金,然而埃及铜矿稀缺,反而青铜器出土的极少。四川盆地确实缺铜,但是易于开采的金砂确实比中原丰富。经过金相检测取样和化学成分分析,古蜀国的金器成分构成也比较一致,很可能是从同一地区的砂金矿冶炼而来。有学者通过与四川周边砂金矿的元素对比,认为矿料来源于凉山州盐源县洼里地区(理塘河与雅砻江流域交汇处)的可能性最大。

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

当然了,古蜀国与印度之间肯定是有一条贸易通道的,即蜀身毒道。张骞曾在大夏发现当地市场有流通蜀锦,这些蜀锦便是从古身毒道进入印度,再经印度抵达大夏。金沙遗址数以吨计的象牙很可能就是从蜀身毒道从云南、缅甸、印度获得的。

相传杜宇在位100年,他任命宰相杜灵治理岷江的洪水,杜灵擅水,所以又叫鳖灵,治理洪水的期间,杜宇趁隙与鳖灵的妻子私通,杜宇自觉有愧,就将王位禅让给他,隐居于岷山,传说其死后化为杜鹃,每逢农历三月便会啼叫,以此催促蜀人趁农时播种。这便是李商隐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杜灵是发动政变杀了杜宇,并非什么禅让。我个人也认为这种可能性更大。无论如何,杜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丛帝之子卢帝,即开明二世,曾一度攻打秦国的雍城。开明三世称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人、棘人,使得蜀国的疆域大大扩展,超过了杜宇时代 。公元前600年左右,开明五世迁都成都。

古蜀国鼎盛时期

说到蜀国,则不得不提巴国,四川盆地又称巴蜀,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古巴国不得不提。巴人的族群非常复杂,但是巴人的王族也是姬姓,即和蜀山氏一样都是黄帝一脉,而且也是牧誓八国之一,算是一奶同胞的兄弟了。后来楚国强大,巴人抵挡不过楚人的进攻,不得不西迁,结果与蜀人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然而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秦人抓住机会,于公元前316年进入四川盆地,灭巴蜀二国。那么蜀国的历史就这么完结了吗?其实还没有。

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古蜀国末期,蜀王要求与越南的文朗国通婚遭拒,在蜀国被秦国灭亡之后,蜀王子泮率军南下,经过云南、广西,进攻文郎国。文朗国王因醉酒坠井而亡,于是蜀泮自立为王,改国号为瓯雒。这便是《史记》中提到的瓯骆国。蜀泮自称安阳王,在今日河内市以北35公里处建立古螺城,以此为首都。直到公元前207年,秦始皇派遣赵佗出兵岭南,灭瓯骆国,设立交趾郡。古蜀国的历史才彻底终结。

我们从古蜀国的起源以及灭亡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华五千年历史不但传承有序,而且史料极其丰富。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往往也能和古籍中的历史记载相互印证。而且中华文明早在5000年前,内部的人群迁徙、贸易往来就已经很频繁,即便是与外界联系最困难的古蜀国也没能脱离中华文化圈的吸引力。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学越来越重视,国内的考古资料也已经非常丰富,到了这时候还疑古或者坚持中华文化西来说的人,不是不学无术就是人品大大的坏。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