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原因(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1-08 01:54:19

01

我做过一个小调查,问大家什么是自尊。自尊这个词是我们常说、常用的词,但真要描述它的含义时,却有种说不清的感觉。

有人说:自尊是和面子相关的。对,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人比较爱面子时,会说他自尊心比较强。

有人说:自尊是指一个人比较看重他自身。这个答案和自我评估相关,不过他说的是评估值比较高的状态。在《自尊》这本书上,对自尊的定义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这是一个听起来比较学术化的概念,为什么我想来写这个话题呢?是因为最近我和几个人聊过天,从我的角度来看,发现他们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都和对自我价值的不合理评估相关。

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单位里有一个基层管理岗位会空出来,领导属意她去。但她不敢去。她觉得自身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岗位,而且从她加入公司三年以来,她自认为也没有做成太出彩的成绩。

还有另外一个人,她参加了一场演讲的竞赛。她准备的比较充分,但到了比赛现场,突然忘词,导致了她的演讲不顺利,说话磕磕巴巴的。在她下台评委打分后,她们小组的排位从前三跌了三四个名次,她觉得无脸见人。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当她和小组内的朋友见面时,朋友多看她一会,她都能从朋友的眼神中解读出朋友在责备她演讲比赛成绩差的意思。

她们的心理活动,就是低自尊者的典型表现。

自尊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认识不到自我的价值,不能对自我有客观合理的评估,内心的需求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大脑中会经常出现自我评判的声音,会让一个人感受到焦虑、自责,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既然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那么根据评估结果的高低,我们可以把人进行分类,分为低自尊者和高自尊者。前面我描述的那两个姑娘,就是处于相对低自尊的状态。

太宰治《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叶藏就是一个对自我评价低到尘埃里的人。“人间失格”的意思是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被人批评,我就觉得对方说的没错,是我自己的想法有误。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这是极度低自尊者的心理活动,普通人也会有类似的倾向,只不过没那么严重而已。外界传来批评的声音,低自尊者就会接受这种批评,会认为都是他们的错误给他人带来了不好的感受。低自尊者在错误原因归责时会习惯性认为都是他们的错误。

低自尊者对自我价值评估程度低,没有自信,当和自己相关的事情有不好的结果出现时,总会自我揽责。如果一个人总是这样,当面对一些挑战机会时,他是没勇气跨出去的,他担心自己失败了,会重新陷入那种低落的负面情绪中去。

和低自尊者相对的是高自尊者。高自尊者的特征是:他们倾向于自我感觉良好,当出现一些问题时,原因大多数出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当有人不喜欢他时,他们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会认为是这些人人缘不好,其余的人也不会对他们有好感。高自尊的人就是这么自信。

我们在前面说了那么多低自尊状态给人带来的不好的影响,那并不代表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评估越高越好。如果过度高自尊,那就成了自负。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也许自我感觉极好,自信心爆棚,但是和他们近距离相处的人感受可能不会太好,这种自信会给人很大的压力。

过度低自尊是自卑,过度高自尊是自负。相对低自尊和相对高自尊是让人感受还算比较舒服的状态。保持在中间的状态是比较好的,不卑不亢。对自我的价值有着合理的评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做了之后会取得怎样的结果。

02

低自尊的状态的形成来源于大脑中长期病态批评的声音。病态批评这个词语是由心理学家尤金•萨根首次提出的,用来描述大脑中自我抨击,自我批判的声音。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会有自我批评的声音,但是低自尊者内在批评的声音会更加恶毒,更加响亮。

我对病态批评的声音是持否定的态度。那么,是不是说批评的声音就不应该存在呢?与病态批评对应的还有一个词语叫正常批评。它和病态批评是两种不同的声音。正常批评是就事论事,而病态批评则会上升到人身攻击的角度。

我之前曾经担任过多次训练营的教练。在最近的一次训练营中,运营组每一天都会对教练所带小组的成绩打分。在训练营开始之初,我的期待是我们小组的成绩能够排进前三的,结果却排后面去了。

病态批评的攻击就来了:“你怎么那么笨呀,都带了这么期训练营了,小组的成绩还那么差,你真笨。我看你就不适合当教练。还不知道运营组的人怎么看你呢?他们会觉得你对工作不上心,屡教不改吧?”当我听到这个声音后,冲动的想去跟运营官说一声我再也不想干这个教练了。还好,在失去理智的那一刹那,没有完全被情绪所支配,我觉察到了这个声音,跳了出来看。

那如果是正常批评,它的声音是这样的:“你看你在训练营中的表现,当有学员掉队的时候,你并没有去和队长沟通,去关注这个学员是什么情况。这就导致你们组有一个人没有做作业,平均分被拉低了。这是你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应该改正。”

正常批评会让我们认识到错误后,知道在哪里改正;病态批评则会进一步强化“我不行”的信念,削弱对自我良好的感受。

病态批评对人的影响还体现在它是我们大脑中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它和我们其他的思考混在一起,如果对病态批评这个概念有一定了解的话,我们会对病态批评的声音非常认同,因为它就是思维的一部分。不管一个人处于什么状态,哪怕他非常开心,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物品、一个词语触发了记忆,让他想起过去被批评的一段经历,他的所有注意力可能瞬间被病态批评所占据。

一个人正开心和他同学聊天。突然,他的老师走过来了,曾经这个老师对他进行过语言攻击,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看到老师的那一眼,大脑中病态批评的声音可能会马上被唤醒,然后占据注意力,很长一段时间都恢复不过来。

在《自尊》这本书中,作者有提到,批评是在社会化前期由我们的父母所植入的。想想看,这些批评的声音像不像我们小时候做了错事,来自于权威式的父母各种的批评呢?只不过当我们长大后,这种批评从外在转向了内在。

03

恶意批评声音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的不良自我感觉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决定不良自我感觉强度的因素有以下五个:

1)品味、个人需求、安全感、合理判断能力与道德挂钩的程度。有些人对自我要求比较高,设定了很多过高的标准,而没有去衡量这个标准到底合理不。

一姑娘眼睛小,小时候总被人嘲笑,她可能会觉得只有大眼睛才好看,眼睛小的自己丑的没法看,她又没勇气去割个双眼皮儿,觉得那不是原本的自我,所以只能一直拧巴着。某同学总会把自己的成绩对标班里面成绩最好的,他成绩知识中上等,想追第一名又追不上,他把成绩好坏看成衡量一个人笨不笨的标准。每次考不好(没达到他的标准),恶意批评责备他笨的声音就来了,他得难受上好一阵子呢。

2)家长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一小朋友妈妈带着他去找伙伴玩,这位小朋友拿了两个玩具。妈妈就跟他说:“你看你有两个玩具,要不分享给他一个?”小朋友不愿意,妈妈批评的声音就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不愿意和人分享,看以后还有人愿意跟你玩吗?”如果这样的声音重复次数多了,小朋友长大后,他也许会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很自私。这个妈妈就是把“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和“孩子很自私的实质”混淆在一起了。

3)禁止手势的频率。禁止手势指的是家长对孩子做出来的指责,批评惩罚的事件。我们小时候书乱扔——你怎么那么邋遢;早上赖床不愿意起来——你怎么那么懒;妈妈包饺子我们想玩面团——没看见大人在忙么,你怎么这么没眼色,不帮忙还到处添乱。这样禁止的事件被重复的次数多了,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好。

4)禁止手势的一致性。有很多父母奉行孩子不能夸,夸了孩子会骄傲的教育理念。一个小朋友放学了回家先玩儿没写作业,父母可能会指责他:你怎么一点学习的主动性都没有,怪不得学习那么差;小朋友回家了先写作业,被父母看见了,他们可能会说:别在这装模作样写作业了,我还不知道你?这种抨击的随意性,会让孩子觉得不管我做什么,我都不好。

5)禁止手势源自于家长自身的情绪。当家长本身有极端情绪,把孩子当成发泄的渠道,这时候批评的声音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以上五条就是在书中提到的,决定不良自我感受强度的五个因素。

如果你也是一个低自尊的人,在大脑中经常出现恶意批评的声音,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来找找原因,看看你小时候是否遭遇过类似的对待呢?找到了恶意批评声音存在的原因,并不是让我们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指责的。他们已经用了自认为最好的方式来教育我们。

04

恶意批评的声音一旦被认出来之后,它对人的影响力会就直线下降,当意识到这个声音之后,我们可以采用“顶嘴”的方式对这个声音进行回应,彻底摆脱它对我们的掌控。

顶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第一个是想象后果。如果真的认同了恶意批评的指责,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认同了自私,那么再自私下去,可能就会彻底没人搭理我们了。这个顶嘴,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对自我的评估。

第二个是寻找积极意义。我们可以去想想看,这个恶毒的批评在向我们提醒些什么呢?在和他人相处时,自己有哪些不当的想法或者行为,把恶意批评的声音给引了出来。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场景,我们要怎么做呢?这样就把恶意批评转向了正常批评。这次小错误就成了成长的机会。

但一个人如果要对自我有稳定的认知,还是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有足够多的了解。

还有一个德鲁克的反馈分析法,但我今天写不动了。下一次,结合我写了八个月的复盘来展开写。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