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余龙今年27岁,他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干扶贫工作快3年了。面对这场必须要打赢的艰难战役,黄余龙不断思考学习,坚持用简单有效的方式,打通扶贫政策进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12月,毕业一年的黄余龙考上了保亭什玲镇巡亲村的大学生村官,当时他已经做好了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准备。可就在正式报到的那一天,他却突然接到了一个消息,镇党委经过开会讨论,决定让他同时担任镇里的扶贫专干。
黄余龙在办公室内工作。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摄
黄余龙当时对于扶贫并没有多少概念,认为只是多了一份工作而已。“想着自己年轻有精力,可以多挑战、多锻炼、多学习,所以我就立即答应了。”黄余龙笑呵呵地说道,但真正开始参与到扶贫之后,他才猛地意识到,比起大学生村官只需要服务一个村,扶贫专干却需要面对全镇12个村委会,工作量增加了几倍。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基层的一名扶贫专干,黄余龙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更是平添不少,再加上刚到农村,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加班加点暂且不说,更让他发愁的是,如何让村干部、贫困户更好地了解、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黄余龙皮肤黝黑,身形瘦弱,尽管长相稍显成熟,但他毕竟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要想让村干部按照相关要求去搜集扶贫数据、整理扶贫资料,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同时,由于多数贫困户的年龄较大、认识不够等因素,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积极主动配合。
黄余龙下乡指导填写扶贫资料。受访者供图
“当时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我非常着急。”黄余龙经过思考和向同事请教后发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信任熟悉程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等造成的。
找到病因后,黄余龙立即对症下药。一方面,他扑下身子先后走遍全镇12个村委会,逐一了解全镇822户3138人中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他及时总结提炼,找到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努力打通扶贫政策进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扶贫工作中需要搜集填写很多资料,但经常出现搜集不全面、填写不规范,进而导致资料不准确的情况,这就必须再次重复工作。”黄余龙在大学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科生的思维让他意识到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效率也较低。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频繁发生,黄余龙严格要求自己,上级下发的相关政策文件,必须要自己完全理解、掌握后,才能让村干部等人去执行落实。“如果自己都没弄明白,就直接把各种文件丢给村干部,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黄余龙严肃地说道。
黄余龙入户走访。受访者供图
他还积极向镇领导建议,在填写表格、落实政策等相关工作中,采取“事前培训、事中指导、事后检查”的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黄余龙还创建并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将扶贫资料电子化,方便帮扶责任人随时随地查询。
如今,黄余龙已从扶贫专干成为了什玲镇扶贫办副主任。三年扶贫,黄余龙不知熬了多少夜、写了多少材料,但看着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保亭11月7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