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平时留心,会发现广州街头的学生仔,他们彼此日常讲话基本都用普通话,哪怕是越秀、荔湾这些老城区的孩子。要知道,他们可是生在广州长在广州的呀。
这里还是广州,是一个对地方文化保护比较重视的城市。广州的地铁公交里双语播报,电视台有专门的粤语频道,报纸上还开过白话栏目,但这些仍挡不住粤语的式微。广州尚且如此,那些没有强势地方语言的区域,结果更是可想而知。
为什么要保护方言?为什么要提倡学粤语?首先要搞明白方言是什么。方言是地域特殊生活方式的口头表达,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大文化的基础养料和组成部分。民国时的语言学家刘半农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
在异国它乡,听到讲国语的,是不是倍感亲切?在国内,听到讲家乡话的,多半会上去认识寒暄。你说你是哪里哪里人,但偏偏不会说这里的方言,谁还认你?一个地方的语言背后联系着家庭感情、家乡感情和地域感情,这种感情和认同,是地域团结、发展的要素和基础。没有一个个地域的团结和发展,国家又怎能有凝聚力向心力?方言如果消亡,流失的是地域文化和由此带来的认同感,祸及的最终是国家。
如果粤语最终被普通话同化,那粤剧还有人听得懂吗?没人听得懂,还怎么保存?相应的是,那些说粤剧的草根艺人也将不复存在。一大批地方文化形式都将消亡,那时中国的文化是否承受得了?
如果粤语消亡,那么普通话也将失去丰富的滋养来源。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这是由几千种地域文化滋养汇聚而成的,其中,方言功不可没。
粤语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风靡神州大地。听粤语歌,看粤语电影,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粤语的很多词汇,深深影响了普通话,比如买单、薪水、打的、搞定,等等。类似的,还有上海话里的吃豆腐、穿帮等。没有粤语,没有吴侬软语,没有闽南话,没有四川话……中国人的语言世界该是多么苍白乏味。
保护粤语和推广普通话,其实并不冲突。谁会介意自己多掌握一种沟通方式?对外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是对内,每个人身上总要有地域的标签吧?你说你是广东人,怎么证明?凭你吃过早茶、逛过西关、听过讲古?拜托,这是游客!
强势哪怕是英语,不是也还有伦敦腔、纽约腔、新加坡腔乃至印度腔?以前,各地拆掉了城墙、拆掉了寺庙、拆掉了祠堂,建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现在,后悔了吧?以前犯过的错误,今天难道还要再来一次吗?毁掉的建筑,或许可以重建。消亡的语言,就再也无法重生。人类历史上,除了以色列的希伯来语,没有一种语言可以死而复活。
方言包括粤语面临的困境,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也为此奔走呼号。现在情况也在慢慢起变化。早前,广州五羊小学就率先开设了“粤语学堂”,请粤语学者开讲粤语课,争取让本地孩子在生活中都讲粤语,让新广州人的孩子都知道怎么讲粤语。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