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门八不归什么意思(原来是这个意思)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2-12 08:06:15

正月初七,是古俗“人日”。所谓“人日”,就是先民们认为今天是产生人类的日子,也可以说是人的生日。但是放在现在,几乎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个传统节日了。

其实从汉朝开始就有人日节俗,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中,也强调了,“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说明正月初七为“人日”的节日,其实早在西汉就已经确立,东汉的班超是强调并记录了这一节日。而到了魏晋后开始重视。

在民间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七人日节,有戴“人胜”的习俗,所谓“人胜”其实就是一种头饰,表达一种祈福的心愿。另外还有“土地庙送灯、捞鱼生”等等各种民间习俗,都是为了庆祝“人日”的到来。

而说到每年正月初七,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提起一句民间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并且相当然的就理解为“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甚至有人把每个农历的“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也都算上,认为这些天日子不吉利,不能出门,也不能回娘家。但具体为什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古人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到底是什么含义?

七不出

所谓“七不出门”,实际上并非指“逢七”的日子不能出门。而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

意思是指,出门前这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尤其是在古代农耕社会,大都讲究“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出门之前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去。尤其古代人出行时间比较长,行期不定。所以安排好家里的必需品,这样出去后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梦粱录·鲞铺》里记载道:“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更是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

所以不管是古代农耕社会,即便是放在现在,如果在出门前尤其是现在农村,多数年轻人都要外出打工,那么在出发之前必须把家里都安顿好,这样出去后,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踏实的挣钱养家。

所以“七不出”放在现在生活来讲,更是泛指了让人们多多注重家庭生活,只要把家中的事情安排好了,出门在外才能更加的顺遂如意。

八不归

而“八不归家”的八,同样不是指逢八的日子。而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道德标准。

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基础古代人做人的标准就是以这八个字来衡量的。并且德行是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会次要。所以如果这八个道德标准,有一条没有做好,那就有违背道德,是对不起先祖古训的。更是无法回家面对家人。久而久之,所以也就有了,逢八的日子是不回家的。

《大学》里记载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谓“人有德,必有福。”人与人相处要把德行摆放在第一位,德行为先,行善积德。

所以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意思并不是说“逢七不回家,遇八不回家”,更不是什么所谓的不吉利日子。所以不能单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更不能一味盲目的封建迷信。

另外民间俗语还讲“初九出门惹是非”。其实这里的九,取义是谐音“久”,尤其是在古代,出门在外最怕是行期长,否则“江湖险恶”,长久在外总是难免让家人担心的。另外民间有着“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的说法。这里的“红煞”指的就是初九“红煞日”。所以为了图个吉利,大家也都尽量不选择在初九这天出行,避免招惹祸根。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博大精深、延绵不断,所以对于民间流传的民间俗语和各种谚语,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并且有些谚语,也都是先民们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所以切不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一棒打死。我们在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当中,更要讲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不能妄自菲薄。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