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文凭(原来我们被影视剧骗了)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2-24 15:46:39

“秀才”是古代题材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称呼,人们对这个身份不陌生,都知道它是古代科考制度里的一个较低的等级。

古代科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殿试。凡是能参加乡试的必须是秀才身份,每三年参加一次,被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接下来是会试,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则在隔年春天进行考试,录取的为进士,第一名则称为会元。

最后便是殿试了,由当朝天子亲自出题,将来参加考试的进士又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等级有若干人,其中考第一名的都叫传胪

殿试过后,朝廷便会按等级授官职了。虽然秀才在这里面排最低等,但要想参加考试走仕途,必须都先得是秀才身份,否则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那秀才好当吗?是不是只要从小读书,就能成为秀才呢?我国古代历来有选拔官员的公开考试,但在隋朝才叫正儿八经叫科举考试,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夏商周时期选拔官员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简而言之便是世袭,子承父业连任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做了改革,破格录用地位低下但是有才的人士;战国时期又设立了军功爵制度,以军功论赏,且兴起为了养士之风,广泛招揽有才干的人才,无论他的出身什么样,都可以为诸侯、国君服务。

汉朝建立了察举制,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也称为选举。察举制要求考试,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能保证公平和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汉朝察举考试有常科和特科,常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这里的茂才,指的正是秀才,叫茂才是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

学子要是能成为茂才,便能任官吏,他们资历高,起用便为县令,俸禄上千石;孝廉多为郎官,俸禄才六百石。有不少人才举孝廉,再举茂才。到了茂才,便有很多人可以升高官了,西汉丞相史萧咸,就是茂才。

三国曹魏时期,将茂才改回了秀才的称呼。秀才由公卿、诸州每年推荐一名,可见作为秀才,学识才干得多么优秀,推荐秀才是何等的重视。

隋朝实行科举制后,设了秀才科,唐代也沿用。但是后来废除秀才科,“秀才”于是便成了一般读书人的广泛称呼。到了宋代,秀才又被作为是应举者的统称,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头衔

秀才的等级地位,是一年不如一年。到后来,秀才直接成为了读过书的人统称罢了,谁都能成为别人口中的秀才,却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到了明清时期,秀才的等级又有变化,变成府、州、县的学生了。为了考取一个功名走上仕途,很多寒门学子多年苦读,但真正能考上的人却很少。

于是有些人年复一年地应考,除了读书,他们几乎没有别的营生,所以我们总在古代影视剧里听到“穷酸秀才”的说法。很多人一直考,考到岁数很大了才当上秀才,但当了秀才,最起码他可以去私塾当老师,去教学生

所以“秀才”放到现代,能在中小学任教的老师,学历至少是个本科生了。然而在古代,家里贫困的孩子是读不起私塾的,当然,他们可以自学。但是古代读书人自学和有老师教,又是两回事,所以哪家要能出个秀才,还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清朝的科举制度又加了一个阶段,童试,又称童子试。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父亲就是教书的秀才,曾国藩十五岁的时候参加童子试,考了第七名。

曾国藩画像

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要院试合格了,才能称为秀才,进入官学,有参加科考的资格。如果未考中秀才,就连读书人都称不上。

但成为秀才后,这些人便算有了功名,连见知县都不用跪了,更不能对他们随便用刑。当上了秀才如果又考了第一成为禀生,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吃皇粮了。

由此可见,秀才在每个朝代的定义和地位都不同。除了像宋朝这样不把秀才当人才的朝代,在大多数朝代秀才的等级都挺高的,不是随便读几年书就能成为秀才的。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正式读书,十五岁参加童子试,二十二岁才考上秀才,他二十三岁中举,二十七岁才中进士。要先考上秀才,才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考中了才能当官。

可见秀才之难考程度,难以想象,其学历并不低。比如洪秀全考到二十九岁连童子试都没过,最终都没考上秀才。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