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为什么以胖为美(浅谈唐朝审美观)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3-07 17:59:09

“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这是苏轼笔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这句诗歌的描述让我们不难得知,唐朝杨玉环是一位体态丰腴的美人。而出土的唐代历史文物中,女性角色也是刻画成了圆脸,高大,衣服宽松的形象。环肥燕瘦虽各有不同,但以胖为美俨然成了大众对唐朝审美的解读。

杨玉环画像

查阅史料才发现,历朝历代可能肥胖之人都不受欢迎。但任何论调的出现都有其引出的背景,唐朝确有以胖为美的时期,可那针对的仅仅是女性,在那个与外族对抗的尚武时代,男子仍需孔武有力才能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查证一番,结合唐朝政治和历史文化,与华夏传统审美产生冲突的“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从何而来?文章将从人文政治地理因素展开探索。

一、上层统治阶级的审美引导着时代审美的风向

李唐王朝发迹于北方,唐高祖李渊在隋朝时期就是太原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与塞外的羌胡等善于骑马射箭围猎的游牧民族保持密切沟通,所以在唐朝初立,定都关中后也大力推广胡人风俗。北方尚武,所以健硕为美成了当时的主流,据史料考证贞观二十一年仅在长安的突厥贵族就多达破万人。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被游牧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游牧民族

初唐盛世除了胡人文化对审美有着革新之外,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对女性审美变革有着更为关键的领导作用,《旧唐书·外戚传》记载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翻译过来就是太平公主长得丰满健硕,额头方正面颊宽大,有政治手腕,武则天眼中这姑娘身上的优点简直跟她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武则天执政时期长达半个多世纪,这无疑加深了以丰腴为美的审美导向。试想连女皇帝的样貌都是这样,皇宫内外谁敢说个不字?更何况武则天凭借样貌还有“媚娘”的称号,能把唐高宗迷得神魂颠倒最终夺权,颜值相貌方面也绝非等闲。彼时的王公大臣肯定会对这样的身形样貌趋之若鹜。据传当时兴建的龙门石窟中被后世称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卢舍那大佛”雕像,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加工刻画的。

女皇武则天画像

当统治阶级的喜好成为风尚时,也会迅速传播到社会地位偏低的民众中去。唐朝之前,百姓疾苦,隋炀帝劳民伤财,虐用民力。那时的老百姓想吃饱饭无疑难上加难。大唐后,百姓迎来了久违的休养生息,身材丰满无疑是生活品质提高的表现。体态丰腴,便意味着有力气从事更多生产生活劳动,在生育方面也意味着能有更多精力抚养。故而上层吹来的丰腴之风也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当时民众的审美风尚。杜甫《丽人行》笔下的杨贵妃姐妹“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形容的便是杨贵妃姐妹俩人都是身材匀称,丰肌秀骨。以现在的眼光衡量都可以夸赞这是身材丰满,皮肤细腻的美女,而那种四肢粗短,腰身没有曲线的水桶身材。在古人眼中,相信也无美感可言。

二、西域文化冲击,佛教兴盛引导艺术风向

唐高祖李渊家族据传是西凉开国皇帝后裔,家族扎根于此,自然长期同西域各族保持联系,甚至李渊的身上也流淌着游牧民族鲜卑族的血脉,在唐高祖推翻隋朝统治后,也自然将开放自由的思想延续到了对外政策上,对照现今蒙古族的审美,当时的游牧民族也一样会推崇健壮的身材,因为只有这样的身材才能在恶劣的北方环境下更好的生存,鲜卑的女子同样需要学习骑马射箭。而汉地的女子相夫教子的思想根深蒂固。西域自由的思想给汉地的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也能走出闺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时期的女性也有了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比如骑马射箭。身体素质相较之前纤细羸弱便有了显著提升。

唐朝女性画像

龙门石窟、敦煌壁画这些佛家古迹,唐玄奘西行取经为代表的佛教典故无疑向我们揭示了:由西方传来的佛教在当时是得到了何等程度的大力弘扬。佛相的塑造要让信徒感受到庄严,信服佛像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所以在艺术加工时普遍将佛像塑造的圆润高大壮硕,这一点也在出土的文物身上得以印证,不管是陶俑还是壁画,大多以圆脸作为福气的象征。艺术尚且来源于生活,保留至今的唐代艺术形象自然也让我们可以从侧面观察出唐朝古人的生活风貌和艺术风格。

不管是现在的影视资源还是保存至今的唐代艺术,都可以发现当时女性着装特点是长裙系于腋下而不是腰间,这样的着装自然无法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并且还会在视觉上造成臃肿的错觉。艺术总是带有夸张和放大的效果,之前所讲解的艺术加工,女性刻画的肥胖有福气成了当时的艺术风尚,让我们在解读时,无疑会有唐朝美人都是以胖为美的错觉。

唐朝女性陶俑

三、盛唐不再,南方势力崛起

发迹于北方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渐渐走向衰败。胡人安禄山一方割据,最终向唐朝反噬夺权,逼得文人纷纷南下逃离战火。未经战事的南方此时开始批判胡人风俗。在此时身居南方的白居易等汉唐文人眼中,北方胡、汉习俗审美早已相融不再纯正正统,需要摒弃。于是南方樱桃小口,杨柳细腰等审美风俗重回主流成为流行风尚。唐代诗人徐凝的《宫中曲二首》中写道:“身轻入宠尽恩私,腰细偏能舞柘枝”,柘枝舞是唐代中后期非常出名流行的健舞,是需要身材纤细苗条,体力较好的女子才能掌握的舞蹈。刘禹锡也曾写到“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由此可以看出,腰身纤细,劲瘦有力的女子都要香汗淋漓地完成这支舞蹈,丰满的姑娘硬是要跳,估计结局十分狼狈。

柘枝舞

所以“以胖为美”在唐朝三百多年的统治中或许确实流行了几十年的时间,但并没有贯穿整个唐朝历史,更何况大唐盛世的景象没持续多久便有昏君不问政事沉迷后宫,西域虎视眈眈,作威作福。百姓便又开始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向南方迁移。动乱时期食不果腹是常态,没有闲适的生活想发胖也是难上加难,女子的生活状况哪怕是贵族也不会有盛唐时的悠闲,审美文化,终究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

视线转到当代,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齐东方教授也公开辟谣道:唐代出土的陶俑贯穿了唐初以及中晚期都是以清瘦为主,清瘦陶俑占比远高于丰满陶俑,只不过被媒体选取的陶俑大多以圆脸、体态丰腴为主,此等背景下的大肆宣传而让公众有了唐代以胖为美的误判,那些丰满裙肥的陶俑多为唐玄宗时期出土。

出土的唐朝陶俑大多以清瘦为主

这只能说明:仅在那一部分时期,那一部分人以胖为美,为何这样讲呢?有能力留下墓葬的不是王侯将相也得是达官显贵,当时的艺术工匠服务于这类人群自然要投其所好,百姓的生活也难以想象会像现在一样丰衣足食。所以唐朝以胖为美万万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写到这里不知您发现了没有,在解读以胖为美时,我们用的最多的词汇是丰满匀称,而并没有单纯的强调是“胖”。相信从古至今,普遍的女性审美在意的都是身材的匀称。当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纤细或者丰满是会有区别。但保持健康才是审美的关键,唐朝初期受到了胡人文化影响很深。西域那种高鼻梁深眼眶,身材高大且丰满的身材跟现在一样受到推崇。

最美源于自信

追求美自然是好的,但更深层的美来源于自信,对自身的自信、对民族的自信。隋唐终结了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群雄割据分封而治的乱世,能够引得万国来朝的盛况。开放也引得西域文化对华夏传统产生冲击,以胖为美的观念也自那时诞生。

安史之乱后,开始有声音质疑与外族相融是否正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开始发声,于是文人开始不遗余力的批判胡人之风。“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那时的文人大力推崇纤细,却也让审美变得畸形,因为正是南宋开始,有了女性裹小脚的陋习产生,直至民国才将女性的双脚解放。生于古代的女性以现在的我们来看何其不幸。当下绝不会出现过分瘦弱或者过分肥胖的畸形审美成为社会主流,但也有了更多元的审美价值观念相互冲击交融。我们经历苦难才有了现在的和谐,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增强自信心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唐律疏议》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宣传。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