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基于新课标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3-08 18:47:37

新课标要求教师逐步从三维目标的达成走向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在日常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核心素养内容逐步改变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书写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可以达成的,并且可以检测的结果,因此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中用“能够”或“能”来达成。“能够”和“能”体现了目标的可教、可学和可检测性,是合适的。但“能够”是一个终结性目标,而教学所形成的是一个过程性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是有限目标,是一个小阶段的任务。因此只用“能够”来统领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合适的。比如生命观念的构建不可能一节课就达成,如果直接用于教学目标是不能表达本节课的达成度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需要参考学业要求但不能照抄,我们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能够”细化为准确的行为动词。专家的建议是教师仍然可采用原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如图1)。行为动词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确定素养所达成目标的准确度。

图1

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节的教学目标为例:(如图2)

图2

这样的教学目标有了行为结果,但行为结果是怎样达成的却没有体现。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和活动达成这一结果呢?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中需要写清楚产生结果的行为过程,即通过什么方法和活动来达成行为结果。这方面可以参考教学策略建议。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应包含:行为主体、行为活动和行为结果三个部分(如图3)。

图3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表现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图4)。所以设计清楚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图4

素养达成的具体性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每一个素养都有其具体的内涵,教师撰写教学目标时不能笼统地叙述。例如“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了解各结构功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而是应当具体说出是哪一个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

素养达成的渐进性

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应该随着教学进度,预期目标依次表现为:初步形成、进一步形成、形成、运用,这样逐层深入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

素养达成的多样性

一方面,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除了四个方面之外,还有其他内容,比如科学本质观和概念的建构,不可认为教学目标只能指向四大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中不可能只专注于单一素养的培养,更多的是多素养综合培养,只是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学习细胞的结构时侧重于结构与功能观的培养,光合作用一课侧重于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素养达成的生成性

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即使依据课标和教材以及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还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它满足不了班级与班级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因此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适当调整教学目标,生成素养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质的教学目标或单元主题目标对实现有效教学具有引领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地将其落实在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备课过程中,确定单元主题目标,细化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逐步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任务。

我和师父一起参加校际之间新课标研讨活动

注:本内容引用吴成军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选段进行总结概括。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