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年代都是拼爹的时代(这是个“拼爹”的年代——心理学说)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3-13 11:09:33

无论你是省长、市长、董事长、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

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

当今社会,人常戏称“自食其力,不如有个好爹”。

在我们的微头条评论区,依然看到对一些成功人士的讽刺,Ta靠父亲,有个好爹。。。确实,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而心理学的拼爹,和世俗所讲的拼爹,不一样 不一样滴!

车子、房子、钞票……如果三岁就这样“看到老”,这一生是不是也物质得太没追求了。

有些外在的东西的确是父母直接能“给”的,有些则需要潜移默化“传承”给孩子。

过往传统教育中,总是妈妈独当一面,爸爸的身份似乎常常缺失。

其实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作用至关重要,无可取代。

在这个拼爹时代,一个合格的老爸,应该怎么做呢?

国外研究者曾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对一些新生婴儿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有父亲长时间陪伴相处的孩子,在11岁的智商测验上明显胜出缺失父亲陪伴的孩子。

心理学家的调查也表明,没有父亲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问题少年”,成年后犯罪率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

孩子的日常生活不只需要妈妈的照顾,爸爸的陪伴也很重要。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男人在外边赚钱养家,以至于造成很多孩子对父亲的概念在小时候其实是很模糊的,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很重要。

父亲,你是多么重要?

如果可以每天全身心陪伴孩子至少15分钟,那你的宝宝进步不会让你失望的。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我们要知道,养一个孩子,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花3年花6年,你能做到的事情,如果错过这个时间,可能要付出三四倍的时间,还不一定能达到头6年就培养的水准。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拿出这个时间,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代价是一生的,是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

缺失的父亲 焦虑的母亲 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

父爱的缺失,比缺钙更严重

父爱缺失,指的不光是单亲家庭、聚少离多的家庭,更指的是那些虽然人在家,但很少陪伴孩子的爸爸…父亲角色缺失的影响,轻度的表现为胆小、焦虑等情绪性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一直不能被引入,孩子就无法独立。

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席,必然导致妈妈的过度焦虑,而当丈夫不能有所分担时,妈妈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成了妈妈的全部希望。

所以,这个孩子,就会一直承担着让母亲满意的功能,不管是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待人接物、作息习惯,还是什么别的方面。

孩子一定会主动承担起让妈妈开心的责任,他会无法放下妈妈,他的内心,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给予的力量而逐渐枯竭。

就像一棵树一样,父母是孩子的根,不管父母是什么人,也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生命的机会。

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生命,接受他们为自己的父母,父母对他们来说是别无选择的。

对于父母所给生命的方方面面,孩子不能够额外要求、挑剔或者拒绝,而父母以父母的身份对他们的孩子提供生命时,也不可能附加或克扣任何东西。

而他的关系模式,也只能停留在自我界限不清的与妈妈的二元的“自体——客体”关系阶段,而无法继续发展成熟,这样的关系模式,将伴随孩子一生。

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个情况怎么办,说实话并不太容易解决。

比如一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和很多男人都想找个妈对应的,是更多的女人都想嫁个爸。

妈宝男整天被批判,倒是嫁个爸成了中国女人潜意识的恋爱婚嫁指南。

说来说去,两者都是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

缺爱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冷漠,一种是严苛。

一种是爸爸妈妈永远在吃瓜,另一种恰恰相反,是一心要让子女成材的虎妈狼爸。

我们已经学会了批判前者,可是很可惜,至今我们都在歌颂后者。

董卿之所以被称为“女神”,就像张潮的《幽梦影》中说的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董卿之所以会如此博览群书,离不开她父亲的教导。

她父亲常说:“女孩子更要独立自强,你每天有那些照镜子、穿衣打扮的时间,都不如多看点书来得实际”。

缺爱不一定都导致悲剧,出了那么多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才是最可怕的。

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不一定要在棍棒底下才能练成,一家人茶余饭后吟吟诗对对赋,其乐融融,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之美。

与之类似的还有丁俊晖的爸爸、朗朗的爸爸,全都是成功教育的典范,以至于每每我谈到家庭温暖对孩子有多重要时,总有人会举出这样的例子反驳:

别总拿原生家庭说事,你看,打成这样,孩子也没变态啊,倒是如果不打,怎么可能像现在这么优秀呢!

爸爸、妈妈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

一提到父亲给自己留下的童年阴影,这个优雅淡定的女主持就潸然泪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却因为主人公最后的成名,就带上了一层光环。

你看到的是一个走出来的董卿被无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一生就此被毁掉的董卿。

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

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愤怒);

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

如果只有不舒服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那么我真的很想很想自私地说一句:

孩子,改变世界就让别人去吧,我只要你一生幸福。

在压抑和痛苦中成长起来的董卿,最后的体会是还是感谢父亲,并且认同他的教育模式。

然而她想到有一天要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用了“我很害怕”这个词。

你觉得这是怎样一种矛盾?

棍棒教育到底真的给孩子的苦口良药,还是人生的一种不幸?

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实用心理学

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