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几百年前,恐高症大概没有今天这么多。现代社会,当人们站在顶楼天台上,往下眺望街道的时候,除了一阵眩晕外,往往有种心理活动,堪称奇特——
“如果我跳下去,会怎样?”
此时此刻,栏杆看起来又矮又脆弱,往下稍微看看,就能看到如蚂蚁般的人群,还有像玩具一样穿行的汽车。这个景象就像个黑洞一般有吸引力,像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深渊。
“如果我跳下去,会怎样?”
我都已经背脊发冷,浑身冒汗了。为啥我会有这种可怕的想法呢?
这种细思极恐的心理,在20世纪才逐渐被人尝试解释。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楼层变高了。
虚空的召唤
有个叫伊卡洛斯的人,一心想要逃离被困的克里特岛。然而克里特人在陆地与海洋都封住了他的去路,伊卡洛斯绝望极了。
但是,我还有天空啊!也许我可以飞起来。他想。
在悉心准备下,伊卡洛斯终于收集到了足够的羽毛,并编织出了精美的翅膀。他成功飞起来了,但由于飞得太高,羽毛中的蜡被太阳烤化。
于是,他从万丈高空跌落,死了。
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故事,一度被认为与人类对天空的向往有关。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是个有关跌落恐惧的寓言。)
因此,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发现自己有严重的恐高症的时候,他想起了这个古老的神话,还产生了自己的解释。
当他站在比利牛斯山脉的顶端时,很想纵身一跃,他说,这叫“虚空的召唤”。我不是想摔死,是想飞起来。
“在召唤着我们纵深而下的看似是虚空,实际上却是我们本身的自由。”
这么好玩的事儿,弗洛伊德一定不会放过。他的解释比萨特更玄乎,说这种往下跳的冲动,叫做“死亡的本能”。
几十年后,再看这些说法,只能说……适合拿来写小说。
到底为什么人类在楼顶边缘,会有纵身一跃的冲动,还是得看下科学解释。不过,科学比“虚空的召唤”“死亡的本能”要无聊多了。
高处现象
人类没有所谓“飞行的天性”,跟长翅膀比起来,人类的最大的天性,是怕摔死。
早有研究表明,人类的老祖母露西,她老人家当年就是一个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不幸卒于318万年前。
“哈哈,我不想活啦。”
可惜的是,露西老太太的智商,还停留在南方古猿的程度(可以理解为没有黑猩猩聪明),所以为了子孙后代着想,让它们不要乱爬树,古猿们无法单纯靠教育告知后代,而是只得将这种恐惧写于基因中。
恐高,是人的本能,刚出生的婴儿也会恐高。
这种本能是反应迅速、不经大脑的,类似于摸到正在烧开的水壶后,迅速把手拿开。
当我们站到天台边缘的时候,我们的本能会比我们的理智更早发现危险,它大声疾呼:“喂,停下!你要干什么?”
等到知觉系统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对自身的警觉启动十分不解:“身体安全系统,为什么要报警?我只是想俯瞰全城啊,再说这还有栏杆呢。”
但不想挑,我的身体为什么会这么警觉?难道我之前想跳吗?
于是,身体的本能和知觉系统相互混乱了,我们的大脑误以为自己刚刚想要纵身一跃。而这一切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形容这种感觉,合适的词就是“后怕”。
产生后怕后,我们的日常经验又会开始发挥作用,添油加醋一番。
人们会认真地考虑掉下去之后会如何血肉模糊,甚至哪个高度掉下去会不死但残,哪个高度则是彻底挂掉。
以上研究均是美国圣母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詹妮弗·哈姆斯的团队得出的。时间是2012年,这是“高处现象”第一次被现代科学认真对待。
哈姆斯发现,就算那些从没有动过自杀想法的人群,也有43%表示,自己有从高处跳下来的冲动。
康奈尔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亚当·安德森,则对这个现象有另一种解释。
人类对于纵向空间的理解能力与估量能力,远差于横向空间。
在高处缺少的景深也会影响我们的视觉。
人类是一种在陆地上奔跑活动的动物,也许我们曾经在树上很活跃,对上下距离很敏感,但现在显然不是这样。我们渴望平坦的陆地。
所以当从高处往下眺望的时候,看到那个如此渺小的陆地,你会产生一个错觉:虽然我失去了陆地,但只要跳下去,就会再次获得它。
安德森也解释说:“我自己也有点恐高,所以当我站在高处的时候我会觉得地面在‘召唤’我,似乎那里才是安全的。”
虽然有这种想法,但理智会告诉我们,跳下去会摔死。
于是这种对陆地的非理性渴望,与跳下去会摔死的理智,产生了冲突。
不论如何,人类是一种擅长联想的动物,我们每时每刻都通过预想灾难发生,想象最糟的情况,来规避伤害。
在握着手机眺望天台的景象时,我们会很怕手机掉下去,然后赶紧把手机放到口袋里,不再拿到手上。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对灾难进行预演,并规避伤害的一个例子。
总之,站在高处就想往下跳,非但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能,反而是来源于相反的方面:强烈的求生欲。
我们的身体与大脑,最懂得保护自己。
资料参考:
《Why You Feel the Urge to Jump》,Jessica Seige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60934/answer/806364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