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取暖过冬的(古人过冬取暖的N种方法)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4-19 06:58:17

又到了北方屋里穿T恤、南方被窝苦哈哈的冬天。在今天,暖气和空调几乎已成过冬标配,但是在这两样东西还没有发明出来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过冬的呢?今天,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古人冬天如何取暖的冷知识吧~你看,古画里的人们都已经备好自己的取暖装备了,好奇立冬以后古人是如何御寒的?让我们透过文物来一探究竟吧~

天气一下转凉,藏在衣柜里那些厚厚的衣服可以穿上了,头部保暖也不能少,温暖的帽子,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少不了。

上博馆藏:清 任预 人物屏——冬季篇章 局部

妈妈戴着帽子和耳套,当然也不能忘记给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这位红头巾的孩子被温暖包围了,彷佛在说:妈妈再也不怕我冷了。

上博馆藏:陶彩绘骑马俑

冬天到了,骑着小电驴的我们深感寒风刺骨,恨不得把自己裹成“包子”!那么,古人怎么办?他们冬天想骑马又怕冻?别担心,你看着把这包裹严密的帽子戴上,绝对不担心会冻坏耳朵。

上博馆藏:鄂伦春族镶边拼花女童皮衣

鄂伦春族生活在东北地区,东北的冬天该如何御寒?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原始森林里的鄂伦春族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在森林里来去自如,随处安家,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为生活用品的重要来源。“食肉寝皮”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成不同的衣着,男女老少都可穿着。狍子皮除了用来制作衣服之外,还可制作被褥和垫子,甚至用来搭盖遮风挡雨的小帐篷。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内穿皮袄、皮裤,外罩皮袍、皮套裤,还配皮手套、皮袜子、皮帽、皮靴等。狍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剥制而成,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为防止野外打猎时被同伴误伤,只在眼圈部位镶上黑皮,两个耳朵换成假的。这种狍皮服饰和用品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特好。

抹额

优雅的古代贵妇们,冬天如何御寒?帽子会影响发型,聪明的古人为冬天爱美的贵妇们创造出一种美丽的抹额。

毛茸茸的质感加上精美的器物细节,是不是瞬间增加了冬天的精致感。

上博馆藏:明 缀玉额带饰

这件额带饰,出土于顾氏家族墓,为御医顾东川夫人的陪葬首饰。布带呈条状,两端稍阔,缝合后套于额头。前额正中缝制玉雕团龙,左右一次对称排列同一题材的白玉饰件16件,计有凤、荷叶水草、雁衔草、牡丹、梅花、螭虎、三足蛙、菱形饰等,皆缝制于布带上,有的镶嵌宝石。

额带从唐代开始使用,称为“抹额”,宋代称“抹子”,为妇女戴在额前的装饰。这件额带饰的出土表明,明代时额带或可代替“钿带”戴在䯼髻的底部。

居家

冷到不想出门是所有人的共识,古人们更是将“宅”文化,玩出了一种雅致。

上博馆藏:清 任熏 愙斋集古图卷

盘腿坐在榻上,观赏自己的收藏,不失为一种打发时间的好方式,画中的他盘腿坐于榻上,周围被丰富的藏品围绕,似在欣赏收藏,足不出户,也是古人一种有效的御寒方式。

温酒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冬天喝酒可以暖身,喝冷酒的感觉可不怎么好,一壶热酒太有必要了。

上博馆藏:春秋晚期 牺尊

这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用动物形态设计成酒器尊的外形,为中国青铜器的一个特点。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首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使造型与实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了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是研究中国牲畜驯化史的一件宝贵的实物资料。

看过了古人各类的取暖方式以及真相,你是不是也对祖先们的智慧赞不绝口呢?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来源:上博官网

更多有趣文博知识

欢迎关注上博学院微信公众号

咨询电话:021-56389041

工作时间:周一——周五10:00——17:00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学院(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学院)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学院”版权信息。敬谢!

上海博物馆可能采集并使用参与博物馆亲子活动者的肖像(包括但不限于照片、视频),仅用于上海博物馆对上博学院课程的推广。报名者参与相关活动者视作同意上海博物馆的以上行为。

上海博物馆学院课程由上海博物馆官方设计与策划,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课程的最终解释权归上海博物馆所有。

• 上博学院 •

供稿丨上博学院

编辑丨黄娇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