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写过一篇散文《圣哲画像记》,将历朝历代的先贤一网打尽。
其中有一句:周、程、张、朱,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皆义理也。
前面的四位想必大家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那么这个“张”指的是谁?或许有人要困惑了。
但是如果说起他的一句名言,想必许多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也几番引用,所以你在哪里看过或听过都是很正常的事。
这四句话更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作“横渠四句”,他的作者乃北宋理学大家张载。
那么张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今天就听老魏跟你说道说道。
▲张载画像
(一)
公元1020年,祖籍洛阳、在长安(今西安)为官的张迪喜得一子。
他翻遍诗书,突然《周易》中的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他眼前一亮,遂给孩子取名张载。
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一个道德高尚者承担大任,他也一直为此苦心栽培张载。
岁月一直善待他们父子,直到15岁那年,张迪在涪州(今重庆涪陵一带)知州任上病逝。
小小年纪的张载主动承担起家庭重任,和母亲、弟弟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祖籍。
一路跋山涉水,钱财很快用尽,张家人滞留在了一个叫横渠镇(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东部)的地方。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横渠开始和张载有了难解的缘分。
▲范仲淹赠《中庸》给张载(剧照)
父亲的灵柩最终被安葬在迷狐岭(今横渠镇7公里处的大镇谷附近),而张载也卖了祖宅,定居在横渠,为父守孝三年。
这一定居就有故事了,他后面还会见到一位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大人物。
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张载对此格外关注,也曾梦想投笔从戎、收复失地。
1040年,三川口之战,北宋败于西夏。52岁的范仲淹被紧急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年轻的张载听说范相来了,立马带着早已写好的《边议九条》奔赴延州,请求对西夏用兵。
千古名臣范仲淹,和这位尚未取得功名的毛头小子交谈一番以后,立刻对他经略边疆的远大抱负和不凡智谋高度赞赏,热心点拨道:
“小张啊,我看你是个聪明人,当兵打仗有点屈才,读正统儒学才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说罢,还热心送给张载一本儒学经典《中庸》,鼓励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从此在横渠家中开始了“冬读三伏,夏读三九”的潜心苦读岁月。
▲千古名臣范仲淹
他曾自撰一幅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贴在书房两侧,时刻激励自己。
和今天某些高三学生在黑板上写的“既然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相上下。
这一读,不仅读出了一个弃武从文的天才儒学大家,还读出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儒学分支---关学。
(二)
嘉佑二年(1057年),张载赴汴京(开封)应考。
那一年的主考官是一代文宗欧阳修,那一年的进士榜是光耀后世的“千年科举龙虎榜”。
那一榜中进士的人,除了张载,还有苏轼兄弟、曾巩兄弟、章惇、程颢等等,一个个如雷贯耳,影响后世万万年。
真.群(niu)星(qi)璀(chong)璨(tian)。
那一年,张载已经38岁,在上榜的牛人中属于差不点就能跟考官称兄道弟的年纪,仅比经历更苦逼的曾巩小一岁。
但是他的苦学没有白费,学问之高连宰相文彦博都知道了。
考完后,文彦博就让张载在开封相国寺做首席讲师,坐上拉风的虎皮椅子,给京中学子讲易经,名动京城。
也就是在此时,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两个表侄——程颢、程颐兄弟。
▲程颐、程颢画像
晚上,叔侄三人免不了在酒桌上嘘寒问暖,推杯换盏,乃至到了客栈还在彻夜交谈,毫无睡意。
第二天,张载就对他的听众说:
“诸位,我那两个小表侄的易学学问比我牛逼多了,想学的可以拜他们为师(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辈可师之)。”
此言一出,二程也火了,火到今天还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二程书院(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要不说范仲淹是千古名臣了,他当年提携的学生,照样襟怀坦荡,虚怀若谷。
时间又到了熙宁二年(1069年),张载的学问愈发精深,在朝中赫赫有名,连宋神宗都向他询问治国之道。
张载的回答正中皇帝下怀:
“应该对标尧舜这种级别的古代先贤来干,以德治国,均分土地,解决百姓的困境(应以古代为法,德治为本,均土地,解民困)。”
宋神宗听完,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立马就给他升到崇文院校书。
从接受范仲淹的劝告算起,至此时,历经整整30年的苦读,张载终于功成名就,在宋朝思想界奠定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此时,北宋的积贫积弱也越发严重,王安石大刀阔斧推行变法,他也想拉拢张载。
但是最终,他们谈崩了。
张载说:变法我是支持的,但你要与人为善,大家商量着来就没问题;如果强迫我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干,那可不行。
(原文: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就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
老谋深算且大权在握的老王一听就不乐意了。
▲王安石画像
要说老王这个人把国家真是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溺爱,变法的时候说一不二、难免独断,谁不听他的他就拿谁开刀。
苏东坡、司马光先后中招被贬,张载的弟弟张戬也因反对变法而遭殃。
此时的老张也在朝中经历了几十年的风云岁月,一看苗头不对:行,不劳你动嘴,我自己走,于是便辞官回到了老家横渠。
(三)
老张回来以后,一边讲学读书,一边带领学生种田。
读书,老张一向非常拼命;种田,老张也是认真的。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
至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一带还流传着老张“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他也常对学生表示,天下的富贵,总有穷尽的时候,只有道义取之无穷啊。
颇有点苏东坡的超然豁达、乐天知命的味道。
他面对院里的芭蕉树,也忍不住写下一首好玩的诗。28个字用了7个“新”字,蕴含着他对新知的追寻: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此时也正是张载思想最成熟期,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张载在书山之中,不仅辛勤采摘,也在孜孜灌溉着自己的学说之树。
终于,他自成一派,创立了具有社会关切和务实取向的“关学”,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一起并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四大主流之一。
老张也被后世称为“张子”,和朱熹的“朱子”齐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便是张载此时思想精髓的结晶。
▲于右任手书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张载《诗书》称:“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所以“天地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弘扬并确立仁民爱物之心。
“为生民立命”,孟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寿命长短,如果通过修身尽心知性,其个体之人就可以安身立命。“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孔孟所代表的先儒;绝学,指中断了的儒家道统。“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把先贤快要灭绝的学术传统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提出“致太平”的主张,但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后世开创出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
1077年,张载获推荐再次回京任礼部副职。然而又遭挫折,便再次辞官。
同年冬天,在返回横渠的路上,行至临潼,58岁的张载安然辞世,身边竟无余财成殓。
在长安的学生闻讯后赶来,筹资将老师的灵柩送回横渠安葬。
大雪纷飞,万物萧瑟。
故乡的溪水只是在冻结中安眠,只等新的春天,便继续潺湲流淌。
风中的枯叶也不因飘落而伤感,而是归根化土,滋养大地。
唯一稍显遗憾的是,老魏翻遍资料,也没找到张载娶妻成家有后代的任何记载。
不但没有娶妻的记载,也木有任何花边新闻;张载没有,张戬也木有。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俩兄弟关系相当亲密,不亚于苏轼苏辙。
看来这是一对把事业当成爱情来搞的千古单身狗啊!老魏不禁一声长叹。
张载已去世九百多年,他的“横渠四句”传给了文天祥、黄宗羲、曾国藩等无数文人志士,又传到了今天,也必将不断传递下去。
中国的文人风骨一直都在,中国的文脉从来都没有断过。
这是中国文化生命力旺盛的基石,也是中国人精神不衰的见证。
茫茫宇宙之中,个体虽然渺小,但每个人都可以秉承“横渠四句”,都可以发扬风骨,都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魏无忌,新媒体人,文化公司创始人,畅销书作者,主业创业,业余写文、出书、玩收藏,交流诗书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