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是冷静期吗(需不需要“冷静期”)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4-26 23:10:01

最近,微博上一则关于“裸辞冷静期”的视频火了,引发了网友关于裸辞的讨论。

裸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抛开各大网站关于年轻人在职时间的统计不说,就是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中,裸辞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其实,裸辞这件事本身并不可怕,如果工作真的已经到了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程度,那么,敢于及时做出裸辞决定的人,不但不是任性,甚至是理智和果敢的。

但,有几件事,裸辞前一定要想清楚:

1.裸辞前,请重新认识自己

之前,我认识一个朋友,主业稳定,副业也做得风生水起。

都说有副业的人底气足,他也一样,觉得工作没意思,找不到价值,为了能有更多时间追求自己的理想,直接裸辞了。

裸辞前,他做好了详细的计划,打算把副业变主业,按照以往做副业的收入水平,赚得不会比上班少。

只可惜,计划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却出了大问题。

在家工作的第一周,他就犯了拖延症,工作计划没能按时完成。第二周,情况更严重了。

一个月后,他的作息已经彻底紊乱,每天睡到自然醒,下午刷刷手机就过去,一周的产出,还不如以前兼职时周末两天的成果。说好的副业变主业、生活事业balance,成了泡影。

半年后,他不得不重新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每个曾动过裸辞念头的人,可能都在网上看到过裸辞后生活自律、找到新生的案例,觉得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却忽视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美国作家格雷琴·鲁宾在《掌控关系》一书中,依据人们对“外设预期”与“内设预期”的接受程度不同,将人归纳为四种类型:

支持型、叛逆型、怀疑型、守义型。

支持型的人,既接受外设预期,也接受内设预期,他们既重视对自身的约束,也看重和别人的承诺,虽然活得有点辛苦,但胜在靠谱。

叛逆型的人则正相反,做事比较看心情,连他们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更别说别人。

怀疑型的人,不在乎别人对他有什么期望,只看重自己的想法。

而守义型的人,虽然很难做到“自律”,但“他律”绝对有效。这类人,在公司上班时可能是个极靠谱的员工,但这种靠谱却不能迁移到裸辞后,因为他们一旦失去外部约束,失去对别人的承诺,就可能彻底失控,变得低效,正如我那个朋友。

还是像之前所说,裸辞这件事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它是否适合你。

如果有了裸辞的念头,不妨将它作为一次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契机,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再行动。

2.裸辞前,请重新认识公司和行业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三十而已》中,钟晓芹和陈屿的复合,让人感触颇多。

相处了好几年都不能互相理解的两个人,却在分开不久后,发现了对方身上那些早已存在的优点,除了距离产生美外,更因为角度变了,他们才能看到原本被忽视的东西。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谈到一个朋友的经历。

这个朋友因为觉得在公司缺少发展空间,提出了离职。

当人力资源部与她进行离职面谈时,她才得知,原来她的经理非常赏识她,认为她是部门内潜力最大的员工。

事后,这位朋友向韦尔奇抱怨到:

“我觉得他从没对我说过一句好听的话。每年涨薪的时候,他也没解释过什么。直到我离职前,才从人力资源部那里得知,我的涨幅是全公司最大的。”

显然,这个经理并没学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默默做了很多事,但员工既不知情,更无法领情,造成了遗憾的结局。

但,对员工来讲,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放弃在公司原本不错的发展机会,又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呢?

很多时候,我们借以做出判断的“事实”,与真相差距巨大。

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指出,我们的视觉很“昂贵”,视网膜中只有极小块区域是高解析度的中央窝,能够清晰识别图像,只有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最重要的事物,才会进入这个区域。

而那些被我们看作不那么重要的事物,则进入了视网膜周围的低解析度区,淡入背景中。

那我们是如何判断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呢?基于我们已有的认知和价值观。

也就是说,很多本身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没有看到,并非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由于我们的认知有限。

最能直观说明这个概念的,莫过于下面这组照片:

当我们看第一张照片时,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但当你看到这张标有轮廓的照片后,再回过头去看第一张照片,却发现,你不可能不去看那头牛。

同样的事物,当我们的认知改变后,看到的东西、得到的信息,完全不同。

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如果你觉得它和你的预期不符,很有可能是我们因为过于聚焦自己预设的目标、过于依赖已有的认知,而忽视了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信息。

这时,退后一步,换个角度,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3.裸辞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在我们做出是否裸辞的决定时,其实都是寄希望于一个更好的未来。希望未来能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有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什么样的裸辞,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好呢?

1)比起“不要什么”,更应想清楚“要什么”

之前,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华为的员工,觉得工作迷茫,打电话给阿里的朋友,对方却说,阿里不好,自己想跳槽到腾讯,他又联系了腾讯的朋友,对方说腾讯太累了,打算去百度,他赶快又给百度的朋友打电话,对方却说,百度不行了,一直想去华为呢。

看似是则笑话,却是很多职场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即便捧着的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看到的也都是缺点。

为了逃避这些现有工作的缺点而辞职,不但极为低效,还会让我们越来越迷茫,因为,我们只能在一次次地试错后发现:原来我们不想要的事有这么多,最终,没有一份工作是满意的。

“不要什么”不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而只是在不断试错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只有明白自己“要什么”,才是唯一的出路。

说到底,裸辞不应是为了逃避那些“不想要”,而应是为了给自己的“想要”,争取更多时间。

2)选择下一份工作时,你有多少主动权

面对不好伺候的客户、不公正的领导、难以相处的同事,“大不了就辞职”的想法,看起来是一种又爽又洒脱的人生态度。

但这种做法,实际却是将自己放入了被动、弱势的地位,因为,我们在面对下一份工作时,不但无法选择遇到什么样的客户、领导和同事,更会因为过往的失败经历,产生更大的挫败感。

到头来,我们过得好不好、开心不开心,并不取决于自己,而只能寄希望于遇到什么样的人。

职场就像升级打怪,如果你在某个等级内该解决的问题没能解决,那么,它就成为你在未来选择中的一个障碍,这样的障碍多了,路自然越走越窄。

试着将那些困扰你的问题在这份工作中克服,你才拥有了选择未来的主动权。裸辞,不应因为“不能做”,而是因为“不愿做”。

“逃跑式”的裸辞,只能一时爽,“通关后”的裸辞,才能一直爽。

3)面试下一份工作时,你比之前增值在哪?

面试时,HR和猎头心中都有一条不言自明的鄙视链:在职且拿到竞争对手公司offer的候选人>在职的候选人>不在职的候选人>不在职很久的候选人。

作为裸辞者,如果想从鄙视链的底端逆袭,拿到心仪的offer,让面试官看到你裸辞后的“增值”部分,就很有必要。

这种增值,不一定是在工作经验和技能上,也可以是通过严格自律而获得的更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通过冷静分析而找到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定位,或者通过不断学习而增加的知识储备。

有价值的裸辞,不应是过往糟糕经历的后续,而应是未来积极生活的前奏。

4.结语

我们常说,没有一份工作不委屈,但我们工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受委屈,如果一份工作已经让你觉得不堪重负,那裸辞可能是让生活回归正轨的必然选择。

如果采用正确的方式,裸辞这件事,也能变得更有规划、有意义。

毕竟,不管是否在职还是裸辞,工作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我们付账单,更是实现自我,找到人生价值的途径。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