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意思是做事如果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诗经·卫风·氓》即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商贸记载。战国时的陶朱、猗顿及吕不韦都是闻名史册的因经商而致富的超级富豪,由此可知,商贸活动是古人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作为古训的谚语将“舞”与“贾”对举,亦可见“舞”与“贾”一样,在先民的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因为配合音乐,所以舞蹈是有节律的,并且常常左右动作协调对称。我们今天观赏少数民族同胞的舞蹈,依稀可见古代的遗风。舞蹈一定是手脚并用、全身心投入的,观看的人快乐,跳舞的人更快乐。无论战争、和平,无论欢喜、忧伤,歌舞一番,所有的不幸可暂得消解,所有的幸福可延伸放大。舞蹈是最好的抒发情感的方式。现在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以歌舞迎客的风俗:客人刚到村口,主人就载歌载舞地奉上米酒,真诚地欢迎,热烈地祝福。
舞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灵感,打开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其于舞者如此,于观舞者亦如此。被尊为“草圣”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就是因为常常观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于是“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舞蹈对创作的启迪激发,在此可见一斑。
其实,古人的舞蹈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先民对于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认识有限,在大自然的威力和自身的生老病死面前常常觉得无助又无奈,于是将这一切归于冥冥之中神灵的安排。舞蹈一方面可以使大家团结起来,增强信心,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作为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表达对神祇的礼敬,求得神的庇护。所以古人在各种节日、祭祀活动中,都明确规定应该奉上哪种舞蹈。《周礼·春官宗伯》说:“凡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这是文献对“舞”最早的区分。
此外,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讲,“舞”可以强化呼吸,稳定情绪,活血舒筋,对身体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舞”的轻身保健作用,当时以调摄呼吸为主的“导引”方法相当普遍。二十世纪中后期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导引图就有四十多幅。从图画描绘的场景不难看出,许多导引的姿势在今天的民族舞中还在使用。从某种角度来说,导引图也可以说是古代的“舞”图。到了汉代,舞蹈导引疗法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国时的名医华佗吸取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创造了一套“五禽之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姿势体态的保健体操。据说其弟子吴普做五禽戏,长年不断,“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后汉书·华佗列传》),这是古人以“舞”健身的成功范例。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今天,舞蹈作为一种全民运动的方式,从单纯的敬神、祈福活动成为融娱乐、健身、美体于一炉的新兴健康运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用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纠正不良的习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比如对因久坐、姿势不良导致的颈椎病和腰椎病,大家不妨采用以下方法: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上举,左右交替,重复三十次;再进行弯腰舒展的动作,用双手指尖去够脚尖,亦重复三十次。坚持此法锻炼一段时间,相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 彭卫华
( 陵游 半夏 忘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