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至夏至都要吃狗肉(看国人吃狗肉的历史)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5-14 21:56:23

《古兰经》中将猪记载成为一种污秽肮脏、贪婪懒散、愚蠢丑陋的形象,导致了纵使受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欢迎的猪肉也难登穆斯林厨房的现象,可见伊斯兰国家对猪是厌恶到了极点。

反过来观看猪的好朋友——狗,它的境遇就不一样了,虽然狗是温顺开朗、性格活泼、忠诚的代言词,在全球绝大部分国家中是作为人类伙伴而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很难想象它会成为人类的厨房的常客。

虽然大部分国家没有食用狗肉的传统(在欧洲更是明令禁止食用狗肉的),但是在我国,狗肉不仅成为大部分人餐桌上的美食,更是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特色节日——狗肉节,今天我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狗肉节的文化。

狗肉节的现状

近年来,玉林荔枝狗肉节已悄然成势。在夏至这一天,无论男女、不分老少,齐齐上阵、大块剁颐,哪怕是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酷热,也绝不“退缩”。酒楼排档,几乎满座,很多平时无名的排档一夜之间也热闹起来,更有聪明商家临时租用台凳,租用临时店面开起了大排档。街上的荔枝摊点,也摆得通城皆是,晚上6点钟开始,全城沸腾,到处是可见的是灯火通明,男男女女,酒令划拳,酒香肉气,这种场面一直到晚上10点。于是便是满地的荔枝壳,红通通的,象地毯一样铺满整个城市。

荔枝狗肉节就只有一天,夏天最热的一天,历时几个小时,但其集中消费力和集中热闹程度却能与一个中秋、春节媲美。

狗肉节的发源地

曾经的狗肉节是玉林地区所特有的民俗,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狗肉节已经风靡到了玉林周围的各个地区,成为人们盛夏的一次狂欢。

但是玉林并不是狗肉节最早的发起地。我国办狗肉节主要的发起地主要有三个:

一是江苏沛县,刘邦,大汉开国皇帝的家乡,那儿的鼋汁狗肉历史悠久,是上等驱寒升阳补品,刘邦身边的大将樊哙早年就是卖狗肉的屠户,而且相传刘邦非常爱吃他做的狗肉。

二是浙江金华,相传,金华湖头狗肉节源于元末明初。当时,朱元璋的大将胡大海兵发婺州城,数晚突袭而未果,胡将军很着急。后经多次探查,才知道原因是驻营的乾西乡一带养的家狗特别多,大军一行动,犬吠之声早就传入守军耳中。守军早有防备,攻城就变得很艰难。于是胡大海一声令下,杀光所有的狗,当晚婺州城便一举而破。接着,明军就在乾西大吃狗肉宴,从此,乾西狗肉名扬四方。

第三才是广西玉林,江苏办狗肉节年头稍早,当时爱狗人士实力未壮,故没遭太大非议,而玉林办节则赶上了“爱狗人士”成势,遭遇了强大阻挠,一举将人狗矛盾提升到了社会对立,直至今日不得消停。

狗肉节的历史渊源

经过查阅各方资料,我发现历史上并没有狗肉节这样一个节日,但吃狗肉却不是像人们想象中一样是个陋习,相反其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食用狗肉,到了先秦时期,狗肉的食用已是为常人所见不怪,并且狗肉还具有一定的地位。春秋以前,狗肉可不是人人都能吃的,这是士大夫阶级的专享。

《礼记·王制》 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豚,庶人无故不食珍”。

可见狗肉与猪肉在古代是同一等级的食品(狗肉的地位稍稍高于猪肉),只有士以上级别的人才有资格吃,而且没有特定的原因不能多吃,古代的社会地位是按“士农工商”这样排的,士底下的农工商是吃不到狗肉的。而且用油烤的狗肝甚至还被列为周代“八珍”之一,作为高档宮廷菜中的压轴菜出现在最隆重最豪华的场合。

王弼说:“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意思是说天道自然,万物各有其用,比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可见古人把狗的主要功能就当做杀了吃肉。

孟子在与梁惠王见面时,便提及了当时中等人家的标准,其中一句便是“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里明确的提到了狗肉。而孟子在宣扬性善说时,便将人喜欢理义与其喜欢吃肉进比,“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一句中的“刍豢”便是“牛羊猪狗之肉”。所以在先秦时期狗肉就已经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主食了。

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狗肉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这并不代表在祭祀中狗的地位下降。

《史记·索隐》中记载:“盟之所用牲,贵贱不同。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豭,大夫以下用鸡。”

意思是春秋战国之时盟誓,必须宰杀牲畜并饮用其血,根据盟誓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宰杀的牲畜也不同。天子盟誓,杀牛杀马;诸侯盟誓,宰狗宰猪;普通官员及老百姓盟誓,逮一只鸡,剁掉鸡头,纯用鸡血就可以了。

《后汉书·仪礼志上》记载,汉代便以狗肉祭祀周公与孔子,这也说明当时狗肉仍与战国初年一样,仍然是一种高级的食品。但是当时礼制已经没有那么严格,所以小老百姓也就可以自个儿乐呵乐呵。

韩信曾说过“狡兔死,走狗烹。”大家现在都采用它的隐喻却逐渐忘记了它的本意,他的意思是猎人出去打猎,打到了一只兔子,将它和猎狗一起烹煮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况且文章开头就曾提过,刘邦当时为市井小混混时,就喜欢去樊哙的狗肉摊子上去吃狗肉。

到了唐宋时期,羊肉、猪肉地位上升,狗肉渐渐成为贫民食品,于是便有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虽然上层阶级不屑于狗肉,但并不影响《水浒传》中的好汉对此物大快朵颐。据了解唐宋时期狗肉地位下降是与少数民族有关。

自汉朝之后,两晋南北朝中,少数民族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且多次表露出入主中原的野心,所以他们的很多习俗也就传入了中原,其中就有不食狗肉。关于北方民族不吃狗肉的传说有许多,大多都是夸张且带有传奇色彩的,可惜他们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粮食问题与烹饪状况。

游牧民族在草原生活时,因受自然环境影响,食物一直是生存的首要问题。以食用为目的养狗会浪费粮食,远不及靠吃草的牛羊提借肉食更为经济。二来则是狂犬病的影响,草原民族的燃料多是木柴、野草,甚至干牛屎,而没有经过充分烹饪的狗肉可能传染狂犬病,这也使得北方民族对此物敬而远之。

但当北方民族的后代开始定居时,燃料与烹饪问题解决时,狗肉的忌讳也就此消失。《茅斋自叙》中记录金国创始人阿骨打与其它酋长会盟时,餐桌上便有狗肉,《大金国志》中则记载女真人“嗜半生米饭,渍以生狗血及蒜之属,和而食之”。所以说,文化是相互融合的,吃狗肉这一习惯也就流传了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宋礼佛之风盛行。

有学者考证说,一是由于佛家主张“戒杀放生”,梁武帝肖衍提倡素食终身,所以佛门弟子也就难以再享狗肉了。二是道家有忌讳,李时珍曰:“道有以犬为地厌,不食之。”三是统治阶级的迷信思想。

据《曲洧旧闻》记载:“崇宁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

宋徽宗听后,就立即降旨禁杀狗,并规定凡不再杀狗者,“赏钱至二万”。

另外,在满族人中还有一种传说,那就是黄狗和乌鸦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所以满族人由此不再吃狗肉。清统治者进关后,汉族也不得不附和。查阅清宫的御膳,包括满汉全席在内,尚未发现狗肉。时间长了,不少人也就逐渐不知道狗肉是什么味道了。

尽管有的汉人仍然吃狗肉,但慑于满族统治者的忌讳,所以在堂而皇之的宴席上,也就没有狗肉的位置了。

所以说在我国历史上是有悠久的吃狗肉的习惯,但是却没有明确记载狗肉节。

但是俗话说事出必有因,所以我又查阅发现了玉林荔枝狗肉节的源头。其中有两种不一样的说法:

一是据民间传说。

民间有语:“冬止鱼生夏止狗。”由于狗肉温热,易上火,夏至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吃荔枝和狗肉这两种很“热气”(容易上火)的东西,正好与“阳气”呼应,“以阳制阳”,不会象平常那样热火攻心,所以在这一天放开肚子吃大餐。

然而一个说法叫“冬至鱼生夏至狗”,“止”于“至”两个相近的发音却让人误解其意。一些人认为,这样应该理解为冬至的时候吃鱼生,夏至的时候应该吃狗肉。于是人们便在夏至到来的时候猛吃狗肉,大啖荔枝,以至逐渐形成习俗。

狗肉节的争议

但是现在社会风气浮躁,以至于一个当地人们欢乐的节日被无限扩大炒作。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待动物的怜爱之心日渐萌生。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凡事都是双方的原因,一方是爱狗人士谴责无良狗贩,声势浩大,另一方是以传统习俗顽强抵抗。

乍一看,爱狗人士显然是正义一方,但我想说的是现在的爱狗人士所做是基于同情,并不是爱。现在社会,人类的宠物多种多样,爱它们的人也不胜繁多,如果都联合起来,我们人类估计要吃素了,但这会不会又遭到爱花爱草人士的反抗呢?

当然,我说的纯粹是一个笑话。人们食用狗肉确实是有渊源的历史,这点无可厚非;而养狗也是从古至今一种常见的行为,历史气息也很浓厚,二者发生冲突也是在所难免。

食狗与护狗究竟孰对孰错,我们也无从知晓,存在即为合理。但是如果只是将狗肉节作为一种吸引游客,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通过这种节日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情感,那么狗肉节也注定不会像其他节日那样流传千古,不正之风必须遏止,但正义之风也不能滥行。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