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下旬,关于车王舒马赫的消息不断刷屏,先是宣布苏醒,接着又辟谣澄清,其间也有不少博主发文科普,于是“诱导昏迷”这个专业术语便出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出现误读。那么,什么是“诱导昏迷”,为什么要实施“诱导昏迷”?还是请临床脑外伤专家来科普一下吧。
关于舒马赫的昏迷,普通读者不仅对昏迷的时间长短迷糊:没有昏迷五年,只昏迷了半年?而且对这种昏迷并非由于伤势严重,而是医疗干预行为造成的大为吃惊!还有人表示诱导昏迷既要保护脑组织、帮助康复,又会因具有操作风险,会不会带来不良后果?那么,“诱导昏迷”究竟在脑外伤干预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呢?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特意请教了北京天坛医院颅脑创伤科刘佰运主任,请他为我们揭开“诱导昏迷”的神秘面纱。
巴比妥昏迷疗法并不罕见
所谓“诱导昏迷”,就是临床上常见的巴比妥昏迷疗法,适用于脑外伤急性期患者,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麻醉或镇静药物,多配合低温治疗。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大脑的代谢需求,帮助康复。
为什么主动让患者昏迷呢?这是因为在急性期,患者的大脑会由于脑外伤而丧失自我调节的功能,从而出现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包括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异常及障碍等。具体而言,比如神经元的损伤会导致神经递质活动紊乱,脑细胞的破坏会造成细胞膜肿胀,相伴而来的,还有体内蛋白、钾、钠、钙等参数的非正常波动。
对此,刘大夫解释道,我们体内的物质与能量代谢仿佛是立交桥上奔驰的车辆,大脑就是交通指挥系统。正常人的脑组织能够自我调节,使体内代谢有序进行。但是当意外发生,指挥系统瘫痪时,那些车子便会集体失控,不仅加重病情,还会危及受伤部位邻近的脑组织。
而保护未受伤害的脑组织对于由脑外伤导致的重度昏迷患者也很重要。刘大夫坦言:原发伤很难治疗,被损坏的神经元不可能再生,但人类其实拥有很多未开发的神经元,现代医学正在探讨如何激活这部分神经元以代替原有的。对急性期患者使用巴比妥昏迷治疗,配合低温,能有效降低其体内代谢率,有助于脑区域的保护。
然而,由于诱导昏迷与损伤昏迷在临床表现上几乎难以区分,有不少人疑惑诱导昏迷会不会导致患者醒不过来,陷入植物状态?对此,刘大夫明确表示,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因为临床上巴比妥昏迷疗法已经成熟,长效药停药后一两天即可代谢,短效药则只需几小时。且考虑到药物残留,以及患者的昏迷程度,一般情况下,诱导昏迷疗法不会长久使用。
脑外伤治疗有三个阶段
刘大夫特别指出,诱导昏迷只限于急性期患者使用,因为长期使用会对患者恢复不利。通常情况下,脑外伤治疗有如下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急性期治疗,一般时长一周左右,主要目的是救命以及保护脑组织。脑外伤的第一周往往是继发性病理损害最严重、代谢变化波动大的时候。在此期间,可以给予巴比妥昏迷低温治疗。通常情况下,一周后,代谢异常的状况会有所减缓。如果脑压已经降低,异常代谢已经消退,就要立即停止诱导昏迷疗法,进入过渡期。相反,如果长期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患者神经会受到抑制,反而不利于从昏迷状态苏醒。除非一些患者神经亢进,出现躁动等症状,否则不会继续使用镇定药。
在过渡期中,治疗目的以患者的恢复为主,需要及时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防范伤后并发症。由于大脑是人体的统帅,总管着心肝脾肺肾,所以并发症情况复杂,比如肺部的感染,肾脏出现肾功能障碍,消化系统的应急溃疡、胃肠出血,电解质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紊乱……该阶段一般持续一个月左右,之后便是康复期。
康复期的治疗重点是神经功能的恢复,需要采用一些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措施。促醒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针灸、按摩,以刺激周围末梢神经;再如肢体被动训练等。需要患者服用一些营养药,或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药。如果配合高压氧治疗后效果更好。
至于患者的恢复程度,则完全取决于其伤情、年龄、体质,以及临床救治效果。刘大夫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长期昏迷状态达到三个月以上,医学上称之为进入植物状态。在脑外伤发生半年之后,需要进行在精神、心理、肢体等方面的伤残鉴定。为什么是在半年之后呢?因为一般情况下,在半年之内都是病情可以恢复的窗口期。过了半年,可恢复的几率就很小了。
什么才是苏醒的标志性表现
关于舒马赫的“苏醒”,外媒报道也是扑朔迷离:“舒马赫流泪了,那是他听见了孩子们、妻子、狗儿们的声音后发生的事”“不再卧床不起”“也不是靠输液维持生命”……在刘大夫看来,外媒的描述并不确切,无法推知患者的真实情况。
“流出眼泪可能是生理反应,是患者无意识的,并不受自己控制,无法证明其已苏醒,”刘大夫解释道,“就如同有的人会误认为处于深度昏迷的人反握了一下家属的手,就是快醒过来一样,其实都是条件反射性的举动,与苏醒无关。”
通常情况下,一个患者要是到最后治疗阶段可以苏醒,就说明他的原发伤还没有严重到要处于植物人的状态,即可表明其个人有恢复的潜力,通过后期康复训练,就能达到苏醒条件。
医学上将昏迷分为重度昏迷、中度昏迷、轻度昏迷、嗜睡、意识朦胧几个级别,在老百姓的理解范围里,只要患者能认识人,即便嗜睡、意识蒙眬往往也算是清醒。但刘大夫认为,患者如若清醒,不仅需要认识人,还需要能应答,能按照医生的指示做指示动作。
“当然,简单的动作、应答,并不能标志着这个人的认知功能是清醒的,”刘大夫说道,“人脑很复杂。所以伤残鉴定意义重大,也是我们判断患者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后续干预有着指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苏醒了,也不表明没有伤残、完全康复了,还需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发生脑外伤无论昏迷与否
均需就医
此外,据刘大夫介绍,在医学临床上,脑外伤救治有三个原则,一是及时,就地救急;二是准确,接诊医生要判断准确;三是有效,进行有效抢救。
他特别提醒,如若发生脑外伤,无论昏迷与否,均需就医查看。在刘大夫经手的病例中,有的人摔倒后碰到了头部,但当时并无异样感觉,便自以为没有大碍,回家睡觉时,其实已不知不觉陷入昏迷状态,可是家属却还全然无知,等到发现的时候,便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有的患者虽然头部血管出血,但出血量不大,没有导致昏迷,于是放松警惕,简单包扎,没承想却出现继发损伤,致使问题严重化。还有的患者可能会遇到经验不足的大夫,导致误诊。
对此,刘大夫认为,脑外伤的患者不能随便放走,尤其是急性期,因为急性期患者变化特别快,发生意外时可能状态还好,但过一会儿却出事了,所以医生一定要经验丰富,查看患者头部片子时要能准确判断,预见到患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措施。
文/王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