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张华在神话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说了一种名叫“蜀黍”的作物,他在里面是这么说的: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
这里的“蜀黍”就是高粱。而且这是古籍中出现最早的一个地方,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直到西晋时,才有了有关高粱的记载,但栽种明显要比这个时期古老。张华写的《博物志》不是农书,所以他写这些只是为了引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他不会为高粱追根溯源,但却在无意间为我们留下了寻找的记载。
很多人印象中,觉得我国古代关于高粱的种植是非常普遍也非常多的,其实这是个误解,我们不能拿现代去看古代,不能说现代困难时期种高粱多,那古代农业落后,肯定也是种高粱,这是不严谨的,也是非常主观的。
事实上,高粱在古代的大规模栽种要到宋朝时,形成有系统性的栽种技术,则是在元朝,关于高粱的栽种技术,在古代出现最早的是元朝的《农桑辑要》。但是他是引用的宋朝《务本新书》,所以可以认为高粱的大规模栽种是在宋朝就开始的。
到了现代,我们很多地方曾经也大规模栽种高粱,特别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但从八十年代初期,高粱就已经开始逐渐退出规模化种植的主序列,开始退居二线,成为一种适配性种植作物。
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因为我们的粮食是多样性的,比如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这些种植的规模并没有减少,但高粱同样作为粮食,怎么就慢慢退出了?甚至是一些地方只在田间地头种几棵,很少能见到大规模种植的呢?
其实,高粱的种植规模只是转移了地方,但大范围内减少了种植量倒也是事实。为什么同样都是粮食,高粱会被这样对待?这里面其实牵涉到高粱的两个自身缺陷,正是这两个自身缺陷,导致它退出了规模化种植的粮食主序列。
我们下面就说一下这两个主要缺陷。
Ⅰ:口感差和产量小《平凡的世界》里,路遥曾经写过三种馒头,分别是白面馒头、黄面馒头和黑面馒头。其中,白面馒头最佳,是最好的,也就是小麦面粉馒头。黄面馒头次之,是玉米面馒头。最差的就是高粱面做成的黑面馒头。
高粱的口感很差,有种苦和涩参杂其中的味道,主要是里面包含单宁物质,这种物质的口感就是一种没成熟的味道,苦涩难当。有些人会觉得,口感差,不影响它的影响价值,毕竟是粗粮嘛。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高粱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在所有谷物中是最低的,所以它的蛋白质质量是最差的。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在贫穷时期,种植高粱是为了填饱肚子,至于营养什么的,至于蛋白质质量什么的,则不在人们的考虑之列。
而现在人们追求的可不仅仅是吃饱,由于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早就不再单单追求吃饱,而是吃好。
所谓吃好,自然是营养和味道齐具,高粱两者都不具备。
当然了,现在也有人为了忆苦思甜,或者说是为了减少摄入更多营养而吃高粱,但我们要知道这是少数人,多数人还是以小麦、水稻以及玉米为主。
口感差而营养少,这是高粱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然后它的产量还很少,在众多谷物中,也不是最能打的。
高粱的产量每亩能达到七百斤,这个在过去看着是很高的产量,所以过去很多人种,因为相比起其它作物,它的产量非常高。但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别的作物产量都在提升,高粱虽然也提升了,但很有限。拿玉米来说,现在的亩产可以达到一千四五百斤,小麦也一千两百斤,这些都远远超过高粱。
产量小,则经济价值就低,因为没有产量嘛。产量小不说,它的生长周期还长。一般来说,玉米四个月可以成熟,而高粱最多需要五个月甚至是五个多月。
一种粮食作物,它产量小,生长周期长,口感又不好,怎么会不退出主要种植的序列?
说完它自身的原罪,再来说一下它对环境的要求。
Ⅱ:对于种植环境要求高我们农作物对于重茬种植都非常忌讳,但高粱对于重茬更加的敏感,高粱重茬会爆发一种对于高粱来说非常严重的病虫害——黑穗病。
黑穗病的菌子藏身在土层或者一些没有收拾干净的高粱叶子或者茎杆上过冬蛰伏,以便来年爆发。在叶子和茎杆上的还容易处理,我们可以把这些收拾干净,或者烧掉,或者把其拉得远离我们的田地。
但是这个藏身在土层中的病菌却不容易找出来或者杀死。有人会说用深翻的方法,但这并不影响它来年成活,可以说是非常顽固。
一旦高粱被黑穗病侵袭,生长的时候你不多加注意还看不出来,等到穗大将要成熟了才能全面发现,而这个时候发现已经太晚了。穗里不是谷物,而是黑色粉末,非常恶心和讨厌。
你发现得早了,还能及时止损,但它损就损在你一般早发现不了,等你发现了,损失已经形成,所以说非常难受。
有人说重茬容易得病,因为它们的病菌容易潜伏在土层里,那我可以转换种,隔一年种一次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的确,很多人会想到用迎茬的方法来种植,但高粱的顽固在于,迎茬也不行。
所以,想要种植,需要轮得久一些,比如隔三两年种一次,谁能有这样的条件啊?高粱仿佛如一个病娇少女,但其实她还特别丑。于是就惹得人们很恼火,明明一副张飞的样子,却偏要整出一副貂蝉的娇羞样,这也不吃,那样不穿,这么做不行,那么做不悦,惹恼了,不种了。
例子有些极端,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高粱不是不可替代,在如今的农业条件下,高粱其实成为了劣势作物,但仍然有众多的不适宜种植,对环境有要求,产量还不高,动不动暴发病虫害减产。
等这些都不爆发了,生长周期长,口感还不好,注定不会成为人们的主粮,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被大规模种植成为主粮之一?但这些是高粱的原罪,比如口感,比如产量,比如生长周期,这都是它自带的或者自身需要的。自带的原罪是无奈,而不是罪过,这点还是要分清的。
Ⅲ:高粱曾经被规模化种植,可以说在经济困难时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在农业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和高产量的作物,高粱不符合这些标准,在种植上被边缘化也并不稀奇。
但是我们有必要说清的是,高粱并没有不被种植,而且作用还是非常大的,酿酒、作饲料等等,还是会用到高粱,可就需求量和使用量来说,高粱近些年的数据一直都是众多谷物中最少的,这也有力说明高粱的确在被逐渐边缘化。
加上自身带有的几项原罪,使高粱不可能再成为人们大规模种植的主粮。但也不会消失,在一些人们的田间地头和闲置空地上,还是会有人种的,但作用却不是用来吃,而是被制成了工具,这似乎是高粱的悲哀,不过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见证,您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