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青春是“解冻的沼泽”,它充满危险,充满不确定,充满了冰冷的的事物,所以青春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美好想象。但毕竟青春仍然是青春,因为它也是每一个个体生命开始向世界展开的岁月。
《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国产片,也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制作于1994年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导演 姜文
这部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当中的第一部青春片。可能有些朋友会反驳,在此之前我们有很多的青春校园类型的影片,为什么会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第一部青春片?问题的答案也正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说它是第一部青春片,是在中国电影史之上,它是如此明确地、如此清晰地展现了60年代以后才在欧美世界出现的关于青春的定义和想象。
青春不再仅仅是花季雨季,也许身体已成熟,而心灵仍向着无限可能性去展开的美好岁月。相反,青春开始和一个概念联系在一起——青春期。青春期意味着生命的、身体的、性欲的苏醒和萌动,但也意味着这样一种苏醒和萌动的同时,一个成年人也遭遇着尚未被社会接受的尴尬年龄段。因此一切是混乱的、痛苦的、强烈的,同时一切又是无助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青春期的定义,首先是把青春岁月从此前人们所想象和定义的,大致是20-30岁之间下拉到十三四岁到十八九岁我们以前称之为青少年的时段。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20世纪60年代,青春期的概念开始在美国被发明出来,准确地说是由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位美国总统——肯尼迪所主导发明出来的。在经历了冷战时代的分隔和20世纪的中国由于追赶西方所造成的时间差之后,由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所承载,终于降落在中国的银幕之上,降落在中国的文化叙事和生命想象之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青春片的基本特征,故事被结构,人物被勾勒,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连接和冲突,人们的贴近和最终的远离都是围绕着这样一种青春概念和青春想象,而在影片当中被建构出来的。
作家王朔
当然,这部电影当中也包含了中国电影史的一次重要相遇,就是当时作为已然基本确认了自己影帝位置的,被外界视为最具才华的,最具表演潜能的男演员姜文和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在中国文化当中占据了一个极端突出、极端特殊地位的作家王朔的相遇。
大家都知道,这部影片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也是王朔作品当中最具自传性,最表现他文学才能以及他社会想象的一部作品,而经由这部作品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成了姜文作品序列当中最具有他个人印记因而也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传性的一部影片。
所以非常有趣的是,这部电影成了这样的两个在90年代这个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年份当中,重要的文化人、艺术家共同的生命轨迹的叠加。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点。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第三,就是这部电影在20世纪末的中国电影史上所占据的另外一个重要位置是,它同样迟到的将一个中国当代史书写当中的脉络,引导到了电影和银幕世界当中。我会把这样一种特殊的脉络、轨迹和特殊的书写方式,称之为“文革记忆的童年显影”。
我们经常把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段在某一部电影当中成为背景、成为插曲、成为被描述对象,尤其是90年代初年的一系列重要作品,比如《活着》、《霸王别姬》。在这些电影当中,这段历史都不曾外在于叙事,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显影了刚才我所强调的那个特殊的轨迹,叫做“文革记忆的童年显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提及的非常有趣的特例,因为当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段过去,当一个灾难性的历史时段最终尘埃落定时,人们发现所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允许不允许、禁止或者不禁止的问题,而是在于对于一个惨烈的、庞杂的历史亲历者而言,讲述这段历史意味着种种伤痛、绝望、无力、尴尬,于是童年显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路径。
《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
尽管在这部电影中,姜文导演尝试借助一个少年人的视角去触碰、去展示的重点并不是那段历史,而是青春或者青春期——身体和性在骚乱与萌动之中,个人的生命面对社会是如此的渺小,而社会显得如此的暴力和强悍,同时初恋的记忆又是那样的美好,也那样的伤痛。
这恐怕是这部电影当中,经由姜文所重写的王朔故事的重心。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回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第一重定义,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青春片,或者说是第一部如此重要,如此成功,如此迷人的青春片。
姜文和夏雨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姜文以他的才情创造用电影语言的形态去谱写一部青春的故事。像所有的青春故事一样,它其中必然包含着极端真切的巨大的疼痛感。在青春年代我们尚没有足够的空间、力量、心力、经验去对抗的那样一种自恋。而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正在于青春的矫情,青春的无力,青春的自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成了被这个青春表述所处理的对象,而不是处理和再现青春的方式。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在这部电影当中,它把自恋、自怜,那种真实的怆痛和自己也不能把握的矫情、造作,都作为影片用以再现青春的内容,而不是捕捉青春的路径,这是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阳光灿烂的日子》日本版海报
而电影另外一个有趣的是,片名叫做“阳光灿烂的日子”。它在日本发行的时候,日文的译者有意识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太阳的孩子”,试图向日本观众提示两个点,一个是战后经历了日本电影新浪潮之后,在日本影坛上一度出现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以青春为基调的“太阳族”电影;而另外一方面,是强调曾经有过的那样一段惨烈的中国当代史,强调“太阳”曾经在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当中所具有的象征意味。
在这部电影当中,姜文导演成功地捕捉的是那样的一种“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用那样的一种电影表象所捕捉到的姜文记忆中的童年时代的北京。
姜文和顾长卫
大家也许会记得,那个光直直地透入,然后光和遮挡了光的帷幕垂帘,以及帷幕垂帘的透视所形成的光斑和光线,那个光的透彻感是以雾的形态出现的,似乎光变成了一种可捕捉、可触摸的东西。这是姜文对摄影师在现场所表达的对未来电影的一种预期,一种勾勒,那么最终我们看到了由导演、摄影师共同捕捉光,以光为笔去书写的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