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发布政务动态,提供民生服务咨询,宣传灿烂文化历史,展示风情魅力新高峰
近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王宫,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与姚檀栋合影。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19日在瑞典王宫获颁2017年维加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
在颁奖仪式上,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主席斯滕·哈格贝里宣读了姚檀栋的获奖成就。随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姚檀栋颁发了维加奖奖章,并向姚檀栋院士表示祝贺。
姚檀栋
姚檀栋,男,1954年生,甘肃定西市通渭县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的冰芯研究。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博士学位。200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
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获得者,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曾分别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等研究工作。
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在1878至1880年间,率领“维加号”首次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完成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之后设立的。
维加奖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教授
维加奖设立135年来共有65位获奖者,其中有四次考察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并写出“从极地到极地”巨著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有创造了 “地理循环理论”的戴维斯(Davis),有创造了“阿尔斯冰期理论”的彭克(Penck),有证实了“米兰科维奇理论”的英柏瑞(Imbrie),有“古海洋学之父”称号的埃米利亚尼(Emiliani),有创造了“稳定同位素温度理论”的丹斯果(Dansgaard),以及开拓了山地冰芯气候研究的汤姆森(Thompson)等著名科学家。
姚檀栋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过去二十年中,姚檀栋领导的科研项目与美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冰岛、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由他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不但凝聚了国际上从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冰芯记录、冰川变化实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不同方法的综合集成研究发现,现在是过去2000年来最温暖的时段,当今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印度季风与西风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及其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专访2017年维加奖得主姚檀栋:立足“第三极”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是亚洲学者首次获得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此项荣誉。
获奖是群体效应中国“第三极”环境研究处于第一方阵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到喜马拉雅山脉——科学家口中的“第三极”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亚洲的水塔,堪称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环境驱动源’。”姚檀栋从事高原科考近40年:“尽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人群依赖于‘第三极’环境,但相比南北极,对‘第三极’的研究依然偏少。”
维加奖的设立,最早源于对北极研究的重视。奖项后来延伸到南极研究,又逐渐涵盖地球科学的多个领域。对第三极的研究,近年来逐渐进入评奖委员会的视野。
姚檀栋说,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论文数量和引用率,近年来稳居世界第一。“总体来说,我们在青藏高原环境方面的研究match处于国际上第一方阵。”
“这次得奖,说明国际同行认同中国科研人员在‘第三极’的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到了让国际关注的程度,所以到评奖的时候,就会想到中国科学家候选人。”姚檀栋说,“这是一个群体效应的结果。”
影响20亿人青藏高原冰冻圈正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极”的冰川孕育着亚洲几大河流,每年冰川融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下游十几个国家逾20亿人口。
“超过80%的冰川在退缩,”姚檀栋说,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冻圈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之大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期。
“一个典型标志是,去年7月和9月接连发生两次冰崩,塌方面积之大、影响之严重,史上罕见。”
姚檀栋说,他通过钻取冰芯,也就是从高海拔冰川中钻取冰样,解析冰川中包含的各种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比如,通过分析冰芯,可以发现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过去一千年中含量不断增高,以此可以搭建起相关监测模型。
“气象资料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对于更久之前的气候变化的认识,就要依靠其他的气候变化替代资料。”姚檀栋说,冰芯最准确地记录了过去上千年的气候变化规律,“掌握过去规律才能预测未来”。
专注“第三极”风雪呼号中也能出大成果
在姚檀栋之前,曾有美国的顶尖地理学家凭借同时对南北极和“第三极”的研究而荣获维加奖。
姚檀栋说,美国科学家的视野非常宽广,而自己则不断专注于“第三极”。“我经常这样形容,‘第三极’是个富矿,别人偶尔来挖一次,可能挖的技术比我好,很快挖了一颗大的。但我天天在这儿挖,最后挖的还是最多。”
钻取冰芯的过程既艰且险。跟随姚檀栋的学生曾这样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会看到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遇难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风雪呼号中,谁也不知道脚下有没有夺命的裂缝。
2015年,姚檀栋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又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古里雅冰川钻取冰芯。即便在6700米处突遇冰裂隙,他们仍然钻出一根符合研究标准、308米长的透底冰芯。
获知自己得奖后,姚檀栋并没有特别在意。在采访中,他数次提到,要培育宽广的科学视野,而科学视野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研究之上。欧美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非常雄厚的实力,所以能源源不断“冒”出科技创新成果。
“我们对‘第三极’研究的顶级成果,整体而言还不是世界第一,要全面提高研究质量,达到世界引领水平,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姚檀栋说。
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蝶变之路 ——安定区蔬菜产业近观察(上)
。
安定区公开选聘村文书笔试成绩公告。
抱着炸药包冲向火海的战斗英雄——伍先华。
【政策解读】甘肃乡村医生待遇怎么算?职责有哪些?这个《通知》全明确了。
一个人内心强大的9个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