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科学
我们的大脑拥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分布在布满褶皱的大脑皮层中,这样的结构帮助我们迅速作出反应,这也是人类大脑如此不凡的主要原因。
在了解大脑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新科学家》(New Scientis)杂志梳理的关于“意识”和“思考”方面的研究进展。
意识篇
>>>>意识究竟是什么?
请尝试着将拥有意识的大脑想象为一个火炉:
当我们陷入沉睡时,意识之火渐渐小了下去,但持续维持着一点小火;
在快速眼动睡眠(REM)中,如果我们在做梦,意识的火焰会时时升腾,火焰变得明亮起来,但这种变化不规律,也不稳定;
人陷入昏迷状态中时,大脑意识就好像即将燃尽的余烬。
换句话说,意识能以一系列程度不等的状态存在。
请听我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意识全力工作时,大脑的许多部分都在这个“工作空间”中传递信息;
当这种信息传递活动渐渐停下来时,人体的各种感觉系统仍然维持在一种潜意识状态;
当大脑进行不完全信息传递时,我们拥有不同层次的意识,我们做梦时意识半睡半醒,脑袋受到击打时意识会变得模糊。
通过对不同状态下的大脑意识进行研究,未来有一天,我们将能够精确描述产生意识的大脑机制。我们将会知道,总重量只有1公斤左右的神经细胞是如何唤起构成精神体验的思想和情感漩涡的。
>>>>描述“意识”都很难
想要诠释“意识”二字,为何这么难?
其中一个原因是,哲学家们更专注于解释我们对意识的体验。他们用“感受性(qualia)”这一术语——即人可感知或体验到的物体和物质的性质或特性——来描述我们对各种特性的体验,比如草莓的颜色或葡萄酒的味道。然而,尝试解释Qualia一词,却给神经科学家带来了无尽的困惑。
如何解决呢?请尝试忽略Qualia吧!“Qualia只是哲学上的一个艺术性用词,哲学家引入这个词是想对意识的性质做出一种生物学的描述。”加州大学的帕特丽夏•丘奇兰德(Patricia Churchland)说道。毕竟,我们通常谈到的都是一些具体的感受,如“感觉很累”“饿了想要吃东西”或“感觉自己恋爱了”之类的,Qualia是一个概括性的词。
>>>>意识本是一种错觉
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他们自己的Qualia,除非哲学家有意提醒你,美国塔夫茨大学的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说道。
丹尼特认为,意识并非是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在他看来,意识本身是一种错觉,需要大量实质性的“哄骗”,才能让人们“注意”到他们的Qualia,而当他们真正注意到的时候,他们又会陷入另一种错觉。
根据丹尼特的解释,所谓的错觉是这样子的:
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享有体验自己独特心理状态的“特权”,我们对此非常熟悉,并将其视为经验。但大脑只是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意识。
例如,我们看到某种东西的颜色很特别,真实世界也许并非如我们所见,但我们的视觉系统会通过简化,非常有效地为我们解码色彩。
意识只是一种错觉!丹尼特认为,就像色彩是大脑创建的错觉一样,意识也是一种错觉。“意识是进化而来的一种用户错觉,大脑通过这种错觉引导身体平稳地度过充满危险的环境。”他说。
也许意识更像是你的手机屏幕!智能手机的设计者们将手机屏幕称为一种用户错觉。屏幕是其背后计算机的界面,上面的图标只是一种象征符号,与实施功能的真实硬件和信息传递系统并无任何关系。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部智能手机,意识就是它的屏幕,是我们的大脑用来传递信息的界面。也许意识更像一个智能手机的屏幕,根据剩余电量或震动程度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应用程序。
换句话说,意识是一种部分错觉,根据大脑接受到的输入信息,以及大脑信息传递的完整性程度编织在一起的一副图像。
当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某样东西时,我们的大脑里在发生着什么?
我想这样的解释非常清晰易懂,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要探讨,当我们思考时,大脑的活动是怎样的?
思考篇
>>>>我们思考时大脑在做什么?
做一个普通的决定,并不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想法似乎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确定思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思想曾一度被看作是非物质实体的东西,人们将思想与生物学结构的大脑看作是不相干的两回事。
但如今我们知道,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无论是对某件简单物体的认识,还是某个抽象的观点,都是神经元发出的电脉冲信号在860亿个神经元构成的大脑连接网络中“冲浪”产生的结果。
>>>>思考是什么?
如果你向100个神经科学家请教这个问题,你将会得到100个不同的答案。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伊桑•所罗门(Ethan Solomon)认为,思想是大脑信息输入与输出的结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古斯塔•希斯蒂乌克(Avgusta Shehtyuk)认为,“思考”是一个伞形结构的术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认知过程。一些思想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些则由词语构成,还有许多想法处于无意识层次。
>>>>最新研究进展
最近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将我们的目光投注到了思想的背后之手——大脑发出的电脉冲信号。
这类研究表明,即使是某个最基本最简单的想法,也涉及到大量大脑活动和许多不同的大脑区域,这些大脑区域被激活,同时发送信息到大脑其他部分,还有某个大脑“枢纽”区域负责指挥信息流的沟通。
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很关键!
研究人员在一项实验中让受试者回忆并说出某个单词,通过对大脑电信号的检测,从而记录下了单个想法在大脑中产生时的整个过程。他们发现,最早出现反应被激活的是大脑的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这两个大脑区域负责接受来自眼睛和耳朵的信息,接着活跃起来的是大脑的指挥中心——前额叶皮层。
记忆任务越是复杂繁重,前额叶皮层越是活跃,在记忆存储等大脑区域里搜索、反馈以及处理信息并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也越长,最后运动皮层加速运转,表达出语言。
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时候,在前额叶皮层有决定之前,运动皮层甚至已经做出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没过脑子有些话就会脱口而出的原因。
前额叶皮层的工作是帮助协调信息处理过程,但电脉冲信号也需要协调,这就是脑波的工作了,五种脑波(伽马波、阿尔法波、贝塔波、德尔塔波和西塔波)以不同频率在大脑中震荡,产生神经活动的涟漪。所罗门的大脑记忆测试研究揭示,不同大脑区域的低频西塔波同步协调,在大脑不同区域间传递信息。
读心仪不再是科学幻想
读心仪,将不再是科学幻想!
“窃听”大脑某个想法的新技术意味着“读心仪”不再只是科幻小说中的臆想,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成为现实。
2019年早些时候,研究人员利用安置在大脑上的电极,已成功将脑波活动翻译成通过计算机读出来的语句。未来这类技术可帮助那些患有闭锁综合征的人(有大脑意识但无法活动无法将话说出口的人)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崛起的超级智能》一书主要阐述当今天人类为人工智能的春天到来而兴奋,为人工智能是否超越人类而恐慌的时候,一个更为庞大、远超人类预期的智能形态正在崛起,种种迹象表明50年来,互联网正在从网状结构进化成为类脑模型,数十亿人类智慧与数百亿机器智能通过互联网大脑结构,正在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形式。这个新的超级智能的崛起正在对人类的科技,产业、经济,军事,国家竞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张亚勤、刘慈欣、周鸿祎、王飞跃、约翰.翰兹联合推荐
作者: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