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7个儿子为什么传位给嘉庆(为什么平庸的嘉庆能脱颖而出)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7-29 03:39:4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甄嬛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皇太后说道:“先帝有35位皇子,而你现在只有6位,皇嗣不旺,何以继承大统?”

文/观文史说

编辑/观文史说

事实上雍正一生共有10位皇子,其中或早夭或病逝,到雍正执政后期,对皇储的选择已经屈指可数。

而他的儿子乾隆共有17位皇子,其中爱新觉罗·永琰,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嘉庆,他在其中是非常平平无奇的一位。

那他为何能在17位皇子中脱颖而出?他在夺嫡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公元1795年,爱新觉罗·永琰身披龙袍,一步一步地走上太和殿的石阶。

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和他进行了皇位交接仪式,仪式交接完毕,永琰正式成为清朝成立后的第6位皇帝。

一切尘埃落定,永琰仍觉得自己是轻飘飘的,周围的一切都是不太真实的虚影,他始终处于难以置信的状态:“我真的就这样成为皇帝了吗?”

01

平凡的出生

1760年。

在备受乾隆宠爱的令贵妃的寝宫中,伴着一声响亮的哭声,一个男孩出生了。

在这个皇宫里,只要有男孩出生,必将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要么是庆贺,要么是羡慕,要么是觊觎。

但这个男孩倒没有像他的皇兄一样受到那么多关注,因为他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并非长子也并非嫡子,对储君之位几乎没有任何威胁,并且乾隆正值壮年,储君的议题尚未摆到台面上。

他被乾隆赐名“永琰”,琰,指的是雕饰的美玉,有华贵的意思,蕴含着父皇对他的珍视和美好期望。

02

“十四个”哥哥

公元1766年。

六年的时间,永琰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喜欢跑笑玩闹的小孩。

一天,有一个宫人悄悄问他:“阿哥,你长大之后想不想当皇上呀?”永琰摇了摇头说道:“不想。”宫人闻言叹了口气。

永琰感觉父皇好累,每天要见那么多人批那么多折子,想吃的时候不能吃,想玩的时候不能玩,太痛苦了,当个逍遥自在的王爷多好呀。

再说自己还小着呢,有那么优秀的哥哥,哪里轮得着自己。

虽说他是十五皇子,但他总觉得自己的哥哥没有十四个,问过母妃之后才得知实情。

原来大哥、二哥、七哥、九哥、十哥、十三哥、十四哥早在自己出生前就去世了,三哥在自己满一岁那年去世,四哥六哥已经被过继给了亲王。

这样数来,自己的哥哥只有五哥、八哥、十一哥、十二哥了。哦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因病去世了,一个正在自己旁边叽叽喳喳地乱叫。

永琰很是懊恼,他问母妃:“为什么那么多哥哥都去世了?他们都是得了什么病吗?”

母妃眼神暗了一下,说道:“在这宫里,能活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永琰,你一定要好好的。”

五阿哥永琪才被封了亲王没多久,就在自己的府上病逝了,五哥平时对永琰很好,这下又少了一位哥哥,永琰哭了很久。

令贵妃在管理宫人方面干净利落,教育孩子上也很有一套。

永琰在母妃的教导下慢慢长大,他本人端庄持重,温和有礼,并且又非常地重视孝义二字。

他跟着夫子读书的时候很认真,对一些文学上的东西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并且书画骑射无所不通,颇受乾隆的喜爱,但有时也会被父皇批评思维死板,不够变通,并非好的治国之才。

03

突发的插曲

公元1780年。

“啪”地一声,是摔杯子的声音,殿门口等候的永琰被吓了一跳。

父皇生气了吗?永琰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偏偏要挑今天来向父皇奏事。

只见八阿哥耷拉个脑袋从养心殿慢慢踱出来,他看到永琰,摊开手做了个鬼脸说道:“又被骂了。”

永琰司空见惯般地点了点头,向他投去了同情的目光。

八阿哥和十二阿哥在证政务上经常和父皇产生争执,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他很不理解,为什么总要跟父皇顶撞呢,顺着父皇的话说不就好了,父皇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做的事一定有他的道理。

好在永琰进殿之后,父皇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还问他饿不饿,让他先吃点东西。

永琰想:“父皇还是挺疼自己的。”

04

储君的争夺

公元1785年。

乾隆这一年来经常感觉力不从心,之前能看好久的折子,现在看上一小会就有点头晕。

难道自己真的老了?自己已经,考虑到对圣祖的尊重,不愿逾越康熙皇帝的在位年限,乾隆觉得应该把立储提上日程了。

问题来了,选哪个阿哥作为继承人呢?

老八永璇和老十二永璂脾气古怪,资质平庸,并且办事情太不牢靠,在治国理政方面也并没有精彩的见解,老十七年龄还太小,并不能担起管理朝政的重任。

这样一来,十一阿哥永瑆和十五阿哥永琰成了唯二剩下的两个选项。

皇宫里每天都有人在揣度帝王的心思,乾隆把储君的位置聚焦在这两个人身上,其他人根据皇上态度和众阿哥平时的表现或多或少地也能猜到一些。

永琰没想过争储的事,或者说他对皇位没有任何野心,他只想当一个为父皇分忧的皇子,并不想当一举一动都被限制的皇帝。

但皇位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争斗,还是两股势力的博弈,深宫里的皇子,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水深火热的斗争。

永琰也不知道为何,伺候自己起居的嬷嬷突然对自己的饮食极其小心,每次都要用银匙沾一沾。

自己的母妃提起来十一阿哥就如临大敌,还屡次劝告永琰要在父皇面前好好表现。

永琰对夺嫡的态度在一次外出后发生了转变。

那次,他受父皇之命外出巡查。

在路过一片偏僻荒凉的山林时,突然从草丛中冲出一队刺客,脸带面罩、身着黑衣,他们并不像是一般的强盗,完全不提谋取钱财的事情,反而是每次出刀都直冲命门。

如果不是当时周围恰好有官兵,永琰就要命丧黄泉了。

他体会到了皇位之争的险恶,对手根本不会放过自己,为了保全性命,也为了母妃的期望,他决定参与皇储的争夺。

“或许,我真的能像我的祖辈那样,创造一个更好的大清呢?”

05

继位后的日子

乾隆心里早已有了人选,事实上,他在1773年就已经把永琰写入传位诏书,没有让其他人知晓,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十一阿哥永瑆确实富有才华,但武功方面太差了,大清的皇帝必须要精通满族的骑射,而不能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乾隆心想。

1795年,乾隆颁布圣旨,向天下人宣布封十五阿哥爱新觉罗·永琰为下一任皇帝。

永琰登基之日,正是乾隆六十一年的元月一日,乾隆和他进行了交接仪式,从此,大清朝的第6位皇帝开始执掌这盛世。

为了方便老百姓避讳,“爱新觉罗·永琰”改名为“爱新觉罗·颙琰”,也标志着他从此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他知道自己才华有限,但仍然立志夙兴夜寐、专心政事,像自己的爷爷和父亲一样,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但理想和现实之间一直都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众所周知,我们对爱新觉罗氏皇帝的代称都是他们的年号。

一般来说每个皇帝即位后,年号都要从第二年开始改变,比如康熙1661年登基,1662年即为康熙元年。

颙琰1795年登基,1796年应该是公认的嘉庆元年,但乾隆仍然允许朝内和民间使用“乾隆”年号来纪年。

乾隆作为“太上皇”,仍然把控着朝政,要求大臣把重要朝政向他汇报,甚至经常干涉颙琰颁布的旨意,颙琰这个一国之君名存实亡。

颙琰的一腔志向难以施展,很长一段时间都郁郁寡欢,直到1799年乾隆去世后,自己才重新拿回国家大权,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计划,展现自己的铁血手腕。

乾隆选择资质平庸的嘉庆,既有自己的私心,也是子嗣凋零下的无奈之举。

皇宫里的斗争波谲云诡,连生存都成为了一种奢望,到处都有明争暗斗。

除了阿哥和公主外,嫔妃和皇帝本身都是高危人群,《甄嬛传》近年来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作品展现了后宫之间可怕的勾心斗角,但真实的历史可能会更加残酷。

康熙统治后期,九子夺嫡极其惨烈,除了最后的胜出者雍正之外,大多数皇子的结局都很惨。

乾隆的儿子们貌似没有很激烈的勾心斗角,但殊不知平静湖面下也藏有可怕的漩涡和风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或许爱新觉罗·永琰的寿命才是他最大的运气,让他成为大清继承人的不二选择。

06

时代巨变

乾隆的选择是正确的吗?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或许是正确的,总的来说,嘉庆在位期间虽然没有祖辈那么突出的成就,但也算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好皇帝。

他在位期间扳倒了和珅,收缴的大量贪款缓和了清政府的财政,同时大力惩治贪官污吏,缓解了苛政现象;成功镇压了白莲教起义,安安抚了愤怒的人民群众,挽清朝这座大厦于将倾。

然而,乾隆即使在选择皇储上的这件事上走了正确的道路,但他在晚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却把清朝推向了一条不归路。

19至20世纪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英国、法国等国家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中国,闭关锁国锁的只能是自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道光、咸丰年间,皇权制度名存实亡,人民受到封建势力、官僚势力、侵略势力的各方压迫,早已民意沸腾,别说是嘉庆,即使是乾隆自己也无法挽救这个局面。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在经历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苟延残喘了近一百年之后,中华民国成立意味着清朝的彻底结束,乾隆的第五代世孙溥仪成为清朝的最后一代皇帝。

乾隆去世后的两百年是世界发生巨变的两百年,更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两百年。

乾隆不会想到,不仅是大清,连皇权制度都已经被抛到历史的车轮之后,再也追不上时代的马车。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