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乌纱帽(古代官员的标志性装饰)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7-31 06:03:47

乌纱帽,是一种用黑色的纱布制成的帽子,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故事。它曾经是民间常见的便帽,也曾经是官员专用的官帽,更曾经成为官位和地位的象征。那么,乌纱帽是怎么来的呢?它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和特征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乌纱帽的起源

乌纱帽最早起源于东晋,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皇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上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便是最早的乌纱帽。这种帽子可能是为了方便区分官员和其他人员,也可能是为了遮挡阳光或保持头部清洁。不过,这种帽子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样式,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屋顶状,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成为一种普通的便帽。宋明帝时期,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作了一种反抽帽裙的乌纱帽,民间称之为“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这种乌纱帽可能是为了适应南方气候而设计的,可以遮挡风沙和雨水。

乌纱帽的发展

隋唐时期,乌纱帽开始成为官服的一部分。隋文帝开皇初年,尝试着乌纱帽,并让所有的朝臣都戴上入朝。隋代官员用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来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这样可以一眼看出谁是谁非。

唐代时期,天子百官、庶民百姓都可以戴乌纱帽。不过,为了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唐代也对乌纱帽进行了一些改良。比如,在乌纱帽上加上了高顶和后山,使之更加挺拔和稳固;又在乌纱帽上加上了折上巾或展角,使之更加美观和风雅。唐代文人也常常在诗词中提及乌纱帽,如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寄澧州张使君八十韵》:“春衫裁白紵,朝帽挂乌纱。”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

宋代时期,乌纱帽又有了新的变化。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了防止朝臣议事时交头接耳,就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了一个翅,形成了长翅乌纱帽。这样,只要朝臣们一动脑袋,帽翅就会颤动,皇帝就可以看出谁在窃窃私语。另外,宋代也在乌纱帽上装饰了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宋代乌纱帽仍然是民间常见的便帽,如陆游《探梅》诗:“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

明代时期,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官员专用的官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规定所有的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明代乌纱帽的形状与唐宋时期的幞头相近,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位有后山突起,两旁有展角,以纱为外表而涂以黑漆。明代乌纱帽的后山和展角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高低和宽窄的差异。明代还规定了官阶越大,乌纱帽的双翅越窄;官阶越低,双翅越宽。这样可以更加清楚地区分出谁是上级谁是下级。

清代时期,乌纱帽被废除了。清朝入关后,改变了明代的冕服制度,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了红缨帽。不过,人们仍然习惯地把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戴了乌纱帽”就意味着当官了,“摘掉乌纱帽”就意味着革职了。

乌纱帽的文化意义

乌纱帽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头饰,也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它在文学、艺术、戏曲等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乌纱帽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头饰。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装饰品,也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它在中国历史上承载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和情感,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神。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