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歌声优美、余音回旋不绝的。不过,要论起"余音绕梁"这个成语的源头,却与古代的"追星"有点关联。
被追的人是先秦时期韩国的一位民间女歌手,叫韩娥。这个名字不一定就是这位歌手的真实姓名,"娥"是"美女"之意,这个 女子是韩国人,所以后人称之为"韩娥"。
有一次,韩娥出国,到齐国去。韩娥为什么要去齐国?那个时候,齐国属于发达国家,都城临淄经济繁荣,文化生活也很活跃。而且,这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城市,这里懂音乐的人很多,老百姓懂乐器、会演奏,吹竽的,鼓瑟的,击筑的,弹琴的,很多人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 继悉、斗鸡走犬、六博踢跑者。《战国策·齐策一》)。"滥竽充数"的故事,发生地点正是在齐国都城临淄。韩娥到这样的城市去,可能就是为了寻找同道中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韩国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新郑,齐国的都城在今天的山东临淄,按照今天的交通状况,几小时就到了,沿途不用吃饭也没问题。古代却不行,要走好长时间,所以要准备充足的干粮。韩娥带的干粮稍微少了点,所以到达临淄城门的时候,"弹尽粮绝"。不过,这难不倒韩娥,因为她有一技之长,于是,就在城门卖唱换粮。
韩娥的演唱技艺那绝对是炉火纯青,圆润婉转,美妙动听。演唱结束后,人们纷纷解囊相助。生活问题解决了,韩娥继续前行。人已经离开城门那一带了,但韩娥演唱的歌声好像还在,似乎到处弥漫着她美妙的旋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听众都觉得好像韩娥没有离开,还在那里演唱一般。就这样,人们因韩娥优美的音乐创造出了一个成语——"余音绕梁"。这个成语经常与"三日不绝"连起来使用,所以后人也有干脆将其凝练为"绕梁三日"。这 是一个音乐家对语言的贡献。
尽管韩娥有如此高超的演唱技艺,但她并没有不断地去开"个人演唱会",所以生活依旧贫困拮据,经济上就捉襟见肘。她住宿的客店老板对待她就没那么客气,冷嘲热讽。远离故国,受到了奚落、侮辱的韩娥,为此很伤心。内心悲痛的她就在大街上演唱,用歌声来发泄心中的哀怨。她演唱得无限悲凉,附近的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都被她的歌声深深地感染,听完之后,沉浸在悲哀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整天垂泪相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像集体中魔一般。"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他们赶紧派人把已经离去的韩娥给追了回来。韩娥回来后,唱了一曲欢乐明快的旋律,百姓情不自禁,欢呼雀跃,不自觉地手舞足蹈,随着乐曲跳了起来,先前的悲哀一扫而空,刹那间被抛到九霄云外,忘记得干干净净。所以,他们给韩娥准备了厚重的礼物,送她离开。从此以后,那个地方的人特别会唱,高兴的、悲伤的曲子都很拿手,据说这主要是因为听了两次韩娥演唱会的缘故。
这个故事来源于《列子·汤问》。《列子》里记载的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韩娥的歌声具有多么非凡的艺术感染力,“绕梁三日”不说,还能让人悲,让人笑,让人舞,让人跳,让人达到如痴如醉的着魔程度。与今天的追星相比, 有一些相似之处:一则,韩娥是具有精湛演技的歌手;二则,齐国人喜欢音乐;三是,齐国人对她的演唱佩服得五体投地,意识都不受自己支配了;四是,齐国人确确实实去追过她,是实实在在地追,把她追了回来;五是,听过她演唱的人都深受影响,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其实,齐国临淄城的这批听众,是中国最早、最地道的“追星族”“哈韩族”,只不过这个韩国,是先秦时期建都在新郑的韩国,并非今天朝鲜半岛上的那个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