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谁提出的(却纳13岁的女孩儿为“妾”)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13 17:08:56
前言

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被纳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说到这一项政策,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人口专家马寅初。当初就是他写出一篇惊为天人的人口论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才有了之后的计划生育。

马寅初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一政策的根源,竟是一场包办婚姻,而马寅初本人竟然还有七个孩子和13岁的“小妾”。

接受新思想,留学海外受阻

中国人唠家常,除了离不开吃饭以外,还有一样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孩子,在中国农村,经常可以听到:谁家又生了个大胖小子,谁家孩子是个闺女之类的话

确实,在几十年前计划生育还未出炉时,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的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谁家也想要个儿子,看到是女儿都会垂头丧气。

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减轻了不少,特别是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后,这一观念才逐渐淡出了视野,不过,这一政策的提出,却是源于一场封建式的“包办婚姻”。

1882年,马寅初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富裕人家,按照传统观念,他出生在马年马月马日马时,自己又姓马,所以被同乡人称为:“五马齐全,必定非凡”。这让马寅初的父母非常高兴,这位“五马齐全”的男孩,之后也确实成为了著名的经济、人口学家。

年轻时的马寅初

由于家庭比较富裕,所以也就给了马寅初足够开阔的视野,在那个年代,他算是最早“觉醒”的那批人之一,他深感国家贫弱,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改变祖国,通过阅读书籍,他开始希望能够出国留学,以图报效祖国。

可是,虽然家里有钱,可父母的思想却极为陈旧,他们认为,传宗接代才是头等大事,想要学习当然好,可是如果留学国外,那结婚就不知道要拖到哪里去了。

年轻时的马寅初

这时候的马寅初也只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想要出国留学肯定离不开父母的经济支持,父母不同意,他也十分无奈,毕竟在父母的眼里,结婚生子才是他现在应该做的事。

由于思想不和,马寅初干脆和父母开始了冷战,时间一长,父母也是选择了妥协,不过条件是先结婚,只要结了婚,想去哪留学就去哪留学。

既然父母都说到这份上了,马寅初也就不得不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叫作张团妹的女人。两人并不认识,但在他看到张团妹的那一刻,便开始搞不清楚这个女人了。

张团妹刚嫁到马家,便向马寅初高调承诺:一定要努力给他生个儿子。这让马寅初弄不明白了,因为这个女人身上,既有新时代女性的大胆表达,也有封建思想下的迂腐。好在人品还不错,家里人也热情,让马寅初也放心了不少。

对于张团妹的“立志”,马家父母可是高兴地不得了,张团妹也不是说说而已,为了给马寅初生儿子,她到处找土方子,尽管马寅初多次却说她没必要这样,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他都喜欢,却始终无法改变张团妹的心。

马寅初

见劝阻无效,无奈的马寅初便以已经结婚为理由,要去国外留学。父母见目的已经达到了,也就答应了他。随后,马寅初到美国耶鲁大学就读,之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返回家乡,纳十三岁小妾

经过几年的努力,1914年,马寅初决定回国建设祖国。得知这样的事情,张团妹的干劲又上来了由于自己一直生不出儿子,她便继续喝土方子。

马寅初

可是,毕竟只是土方,经过这么折腾,张团妹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后面就是生出孩子也大多夭折了,这让她很自责,经过思索,张团妹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马寅初纳一个小妾。

这样的想法让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马寅初很难接受,但是张团妹心意已定,父母也是十分想要个儿子,马寅初也不得不接受,最终,纳了一位年仅13岁的小妾王仲贞,而这个年纪,跟他的女儿岁数差不多。

婚后,二人的生活十分恩爱,而张团妹和王仲贞也难得的相处融洽。

在封建的环境之下,纳一个年轻小妾这样的事情是那么稀松平常,不过,小妾和正妻相处融洽却是十分难得的,而结果也让父母很满意,两人成功生了两个儿子,而这时候,马寅初已经有了7个孩子。不过也是因为这7个孩子,使的马寅初在提出计划生育后饱受质疑。

马寅初全家福

张团妹过去用的土方子,各处也不断有人在用,可毕竟没有科学依据,张团妹的儿子往往一出生就夭折,其他人家就算能成功生下儿子,也多多少少有些毛病,这不禁让马寅初开始思考,这样生下这么多孩子,究竟有什么意义。

从这时开始,他到处查阅人口学书籍,选择了自学人口学。这在当时的封建环境下,无疑是难以被人接受的,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战争结束后,人口急需恢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并未关注人口的生育问题。

马寅初

新人口论,计划生育提上日程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篇文章也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特别是其中“控制人口增加,保障人口质量才是关键,而非数量,且人口问题与国家存亡问题息息相关”的论述,更是让毛主席眼前一亮。

随后,毛主席找来了马寅初,想跟他好好谈谈,有了这样的机会,他自然是不会放过,跟毛主席大谈人口问题,他认为,如果人口增长过快,那么消费也会增加,最终影响生产力。人口增值随之而来的就是积累减少,工业化也会随之推迟。

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听完马寅初的描述,毛主席也不禁思考起来人口问题来。当然,对于这样的言论大部分人还是持反对态度,并且指责马寅初自己就有七个孩子,凭什么要求国人少生。

对于这种说法,他也无法反驳,毕竟自己有七个孩子是事实,但是,他还是十分坚持自己的观点,还因此与众人展开了论战。后来事情的发展不出马寅初所料,有些地区因为人口过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

毛主席

基于这种状况,他又提出了在1958年到1963年进行人口普查,以此了解这五年中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再做出人口政策的调整。

可惜的是,虽然他的主张也让毛主席有所思考,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确实不合时宜,因此,这一想法也就被搁置了,不过,倔强的马寅初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

马寅初

1966年之后,由于政局的动荡,周总理多次邀请马寅初出山,还因此多次劝他改改脾气,要以大局为重,不过,他的臭脾气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面对无端的批判,他写出五万字的论文进行反驳。

当然,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他也因此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位,在家撰写农业方面的书籍。长期的愤懑压抑使他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差,最终患上了直肠癌,经过手术,命是保住了,可却导致了下身残疾,再也站不起来了。

马寅初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口的激增使得马寅初的人口思想逐渐被人提了起来,1973年,党中央提出了“晚、稀、少”的三字方针,到了1978年,计划生育小组更是倡导人们:最好生一个,最多生两个。少生优生的口号终于打响了。

80年代之后,我党向全体党员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计划生育标语

其实在这个时候,计划生育的观念还并没有深入人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观念并没有消失,各个家庭还是十分重视传宗接代。黄宏和宋丹丹曾经主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那个年代生育观念的写照。

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被纳入我国的基本国策,马寅初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这时候的他也已经坚持不住了。1982年5月10日,100岁高龄的马寅初去世,一代人口专家就此辞世。

而他的名字被篆刻在了北京中华世纪坛上,与孔子、老子、鲁迅、蔡元培等并列为“四十位中国文化巨人”。在重庆大学校园内,也有着马寅初的纪念亭。

总结

马寅初的计划生育观念,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我国后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对这一政策,民众褒贬不一,但马寅初的思想却是切切实实地为人民着想的。

马寅初纪念馆

2021年5月31日,我国正式放开三胎政策,当初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逐渐淡出了视野,但马寅初的计划生育思想却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