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八景里面有什么(济南八景、十六景及十二景)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13 17:27:12

□ 魏敬群

“八景”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多地都有“八景”之说。历史上的济南八景曾被广为称道,但少为人知的是,济南还曾有过十六景、十二景之说。虽然随着时光流转,部分景观已经湮没不见,但通过前人的诗句,我们仍可遥想当年济南的山川之美。

八景之说始于元代

“八景”一词来源于道家术语,是受到八卦、八仙、八大神咒等道教文化的影响诞生的概念。到了宋代,由道教用语演变成景观类用语。最早将“八景”一词用于指代地域性景观的是北宋画家宋迪所绘《潇湘八景图》,著名书画家米芾为其题诗作序,八景之说一时流传天下。八景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之际,朝廷甚至以行政命令要求各州县必须上报当地八景。

济南八景由来已久。明代崇祯《历城县志》载有历下八景名称及绘图。济南古称历下,历下八景也就是济南八景,其名目如下:锦屏春晓(龙洞山锦屏岩)、趵突腾空(趵突泉)、鹊华烟雨(鹊山和华山)、明湖泛舟(大明湖)、佛山赏菊(佛慧山)、白云雪霁(珍珠泉畔白云楼)、会波晚照(大明湖畔晏公庙)、历下秋风(大明湖历下亭)。明代诗人张弓、徐承祖、宋广业、朱璋等人都写有济南八景诗。

济南八景源于何时?已故济南文史专家张昆河先生《济南八景浅议》一文认为:“从八景的内容来判断,济南八景之说该是始于元代。原因很清楚,‘白云雪霁’是指的珍珠泉、濯缨湖畔的白云楼。元初,曾割据济南的张氏家族在珍珠泉、濯缨湖周围建起了园林,在湖畔筑有白云楼。宋、金时还没有白云楼,不会出现这一景,所以,八景之说的上限不会超乎元代。‘历下秋风’指的是圃多大木、历山台上的历下亭,而此亭在明初即废毁了,亘明一代未有重建……如果明代时标拟八景,必不会再有此一景。因此,八景之说的下限不会到明代。”

应该说,这个论断是符合事实的。这里再补充一下有关情况。一、白云雪霁之白云楼。白云楼乃元代历城张氏所建。金末张荣起兵率众据济南,后归元,授山东行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在济南市中心的珍珠泉处修建府邸,人称“张舍人园子”。白云楼乃其孙、济南府行军万户管民总管、大都督张宏所建。明初,“张舍人园子”改为山东都指挥司,白云楼虽破旧不堪,但尚在。至成化年间,德王朱见潾在此修建德王府时,白云楼业已坍塌,仅留丈余楼基。他命人在其废墟上修建了濯缨轩,并在轩旁建白云亭。

二、历下秋风之历下亭。北魏时历下亭在古大明湖西的五龙潭处,郦道元称“客亭”,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称历下亭,天宝四年(745),诗圣杜甫来济游历,在此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现今,五龙潭处仍竖有“古历亭遗址”石碑。到了唐朝末年,历下亭逐渐废圮。宋代熙宁年间,知齐州事曾巩在齐州州衙后面的高地,重建了巍峨高大的历下亭。明初,历下亭尚存。正统年间,历下亭毁,仅余遗址。嘉靖年间,本邑诗人李攀龙出资修葺历下亭。到了崇祯年间,历下亭再毁。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在湖中岛上现址重建历下亭。

三、元代诗人刘敏中写有《鹊华烟雨》一诗:“华峰屹如削,嶕峣独立天一角。鹊山偃以截,参差始见元气裂。悠悠二水西南来,水萦华带江湖开。洲平岸阔望不到,两山欲合川先回。忆昔扁舟随鱼鸟,翠屏玉镜摇清晓。山头忽觉云景变,风雨来时山更好……”元代诗人张之翰亦有《鹊华烟雨图》一诗:“壁立长空剑倚云,小孤直与大孤邻。几时烟雨齐州道,遥认双溪是故人。”二诗均可作佐证八景起于元代之说。

延至晚清时期,仍有八景之说。同(治)光(绪)间诗人张昭潜曾调寄菩萨蛮《咏济南八景》。

明代十六景探源

历下八景扩展为十六景,见于明代的《历乘》。《历乘》是于今可见的济南第一部地方志书,刊刻于崇祯六年(1633),比崇祯《历城县志》早七年,作者是刘敕。刘敕,字君授,历城人。在该书第十五卷《景物考》中,刘敕在卷首写有这样一段文字:“历当齐鲁之交,群峰横翠于南,二水潆洄于北,明湖汇之于中,亡论太华之峻绝,即苏台、茂苑不胜于此矣。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余广为十六景,以供达人之游览云。”“太华”即西岳华山。“苏台”即姑苏台,又名胥台;“茂苑”,又名长洲苑,二者俱为苏州风景胜地,均可指代苏州。

历下十六景的名目为:锦屏耀日、玉鼎翻云、幽涧黄花、白云霁雪、石洞绝尘、明湖泛月、孤嶂凌霄、清流注海、松韵南熏、荷香北渚、苍生霖雨、翠屏丹灶、岩畔飞泉、会波返照、竹港清风、鲍山白雪。

与八景相对照,少了历下秋风(因此时历下亭已废圮),其余锦屏春晓改为锦屏耀日、明湖泛舟改为明湖泛月、趵突腾空改为玉鼎翻云、佛山赏菊改为幽涧黄花、白云雪霁改为白云霁雪、会波晚照改为会波返照。另外,增加了石洞绝尘、清流注海、松韵南熏、荷香北渚、苍生霖雨、岩畔飞泉、竹港清风、鲍山白雪等景观。

石洞绝尘:指千佛山吕公洞,又叫吕祖洞,“真一尘不到处也”。清流注海:“清流”指大清河,清代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大清河河道为黄河所夺,此景遂演变为黄河远帆。松韵南熏:指城南舜祠,“宫殿轩敞,金碧相组绣,苍松翠柏,不知何代所植,风抚其枝,如龙凤翔舞……又若熏风之入七弦也。”荷香北渚:指大明湖西北部。苍生霖雨:指五龙潭,“颍上张元平(指明代历城县令张鹤鸣)来宰是邑,每旱祷即雨,元平异焉。乃因旧宫而新之大之,亭馆交辉,组绣相错,榜曰‘苍生霖雨’。”岩畔飞泉:指黑虎泉。竹港清风:指明代万历间户部尚书赵世卿之大明湖畔的小淇园,“昔大司农赵公以忤江陵(指首辅张居正)削籍,乃种竹湖上,咏啸自怡……”鲍山白雪:指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在鲍山脚下修建的白雪楼。(引文均见刘敕《历乘·历下十六景》)

而孤嶂凌霄(华不注)与翠屏丹灶(鹊山)二景,是八景之鹊华烟雨的拆分,并非新增。

十二景见于晚清

除了历下八景、十六景,晚清时济南还有过十二景,遴选者是著名兵工专家、诗人、学者张士珩。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来济出任山东学务处和山东武备学堂总办。两年后,离开济南之时,情有不舍的张士珩选取济南山水古迹名胜十二处,请寓居济南的著名画家松年(小梦)为其绘制了《济上鸿泥图》。这十二景为:华峰挹爽、鹊桥踏雪、明湖泛月、趵突观澜、铁祠赏荷、千佛披云、潭西拜石、汇波观稼、龙洞延秋、开元寻碑、长春访道、潜亭独酌。

张士珩还对十二景一一作了说明。华峰挹爽:“隔雉堞见华不注如覆萼然,芙蓉初日,爽秀挹人,当年并辔援枹,三周驰逐时,应不暇领此清趣也。”

鹊桥踏雪:指鹊华桥,“两水夹明,长虹练净,山容如睡,银海光摇,吟鞭冲冻,不殊灞桥驴背得句时也!”明湖泛月:“月到天心,风来水面,千川同印,可证道心。”

趵突观澜:“泉有三,突起池面,所谓槛泉涌出也,清寒凛冽,翕施滚滚,不舍昼夜,具有活泼泼地气象。”

铁祠赏荷:“过铁祠,观池荷亭亭植立,尚思遗烈,凛然如生。”

千佛披云:指千佛山,“千佛一心性,一心性千佛,心性莫将云雾遮,千佛自合光明现。”

潭西拜石:“石卧于五龙潭西,玉皇宫墙阴。嵌空玲珑,若春云冉冉,初出远岫,又拳曲如指爪屈伸,仿佛佛手拈花,爰植庭中双树间,具袍笏拜之。”

汇波观稼:“登汇波阁极望,柳陌、菱塘、田塍如画,济南风景大似江南,不待秋风起,已动莼鲈之思矣!”

龙洞延秋:指龙洞山,“斜照疏林,丹枫烘暖;停车坐爱,褒此秋光。”

开元寻碑:指佛慧山开元寺,“济阴盘谷,岩壑萦纡,缭曲往复,扪萝陟巘,不觉芒屦生云。”

长春访道:“观有丘子洞,长春真人坐圜处。阶前偃残钟纽,题识漫灭不可读,金石终销毁,人生须寻不可磨泐者。”

潜亭独酌:“余建潜亭于阎文介公祠右,深柳清波,水木明瑟,独坐其间,意钓非钓。”潜亭在阎公祠西面的李公祠(现稼轩祠)后院斜廊之上。

张士珩遍请南北诗坛名流俞樾、陈作霖、邓嘉缉、秦际唐、郑孝胥、顾祖彭、刘炳照、汪洵、孙诒棫、周学渊、刘原道、李经钰等为十二景题诗,并于宣统二年(1910)将众多作品编成《济上鸿泥图题册》一书,由上海淞云精舍铅印出版。

元八景、明十六景、晚清十二景,山水胜迹,一脉相承。新世纪又有泉城新八景问世:趵突腾空、明湖汇波、历山览胜、泺水棹歌、清河烟岚、灵岩探幽、百脉寒泉、九如听瀑。

济南这座古城,有着恒久的美丽,风华绝代,魅力无穷。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