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三叶虫叫什么名字(曾经有多成功)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13 21:51:20

说到古生物,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恐龙,然后可能会想到剑齿虎、猛犸象,古生物发烧友还可能会想起邓氏鱼、巨型角石、海蝎子。它们大多是大型动物,是的,大型动物那伟岸的身形就自带光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而有一类体型小的古动物,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知道它的名字,那就是三叶虫

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里的三叉戟三叶虫 | 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三叶虫的知名度虽然高,但是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它,它们长什么样子?它吃什么?它生活在哪儿?甚至不少人认为三叶虫是“一种”动物。我有位好友鬼谷藏龙兄,就把三叶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古生物”。今天就和大家说说三叶虫的故事。

古老而兴盛的家庭

三叶虫虽然个头小,但它们的家族极为庞大:三叶虫在地球上生存了将近3亿年,而在这三亿年里,超过一半的时间,它们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昆虫。

三叶虫的身体横着和竖着都可以分为三部分:从上到下是分别是与合成一整块甲壳的头部,分成很多节的胸部和身体末端的尾部。三叶虫身体正中央有一道称为轴部的隆起,外骨骼和附肢向轴部两侧延伸,形成了左右两个肋叶,这也正是三叶虫名字的由来。而在那个时代,还有多种三叶型动物存在,也许它们就是三叶虫的远亲,但能够如此兴盛的只有三叶虫一家。

伯吉斯页岩中的寒武纪动物化石 | Wikimedia Commons

寒武纪是三叶虫家族十分兴盛的时代,也许一般人很难有直观的理解,但是在一些地层中,三叶虫的种类和数量,超过了当地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如果我们能够乘坐时间机器到那个时代旅行,在海中潜水的时候,在我们身边一定满是三叶虫。

最初兴盛的三叶虫家族是莱得利基虫目(Redlichiida),可以说莱得利基虫奠定了三叶虫的基本身体结构,头部集中了三叶虫的感觉器官复眼,和由第一对附肢演化的触角。在那个时代,眼睛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感知器官,如果没有视觉,大部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攻防游戏,都会变成“瞎猫撞死耗子”。莱得利基虫全身都覆盖着坚硬的甲壳,让自己得到最全面的保护,胸部则分成数个体节,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让三叶虫能够灵活地运动。

早寒武世晚期的小油节虫(Olenellus chiefensis) | Dwergenpaartje / Wikimedia Commons

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三叶虫的形象都是坚硬的化石,而活着的三叶虫身体下部是很多对柔软的附肢,这些附肢不仅能让三叶虫在海底爬行,还可以划水让三叶虫快速前进,甚至一些三叶虫可能演化出仰泳的姿态。正是这些先进的装备让三叶虫的家族遍布海洋。有些三叶虫的体型相当硕大,1863年由英国博物学家描述的一个大卫奇异虫Paradoxides davidis),体长达到37厘米。

身穿铠甲,千奇百怪

繁盛一时的莱得利基虫在寒武纪中后期逐渐消亡,但后辈们继承了它的衣钵,继续着三叶虫家族的荣光。褶颊虫目(Ptychopariida)、栉虫目(Asaphida)、耸棒头虫目(Corynexochida)从莱得利基虫目手中接过了大旗,成为了三叶虫家族的中流砥柱。它们的外骨骼变得更为厚重,身体上的尖刺也开始逐渐增加。

三叶虫家族还出现过一个“非主流”——球接子目(Agnostida,也翻译作接毬子目,我有理由怀疑你在骂人……)。很多三叶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自己的身体卷起来,这样就可以用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身体柔软的部分,而球接子将这种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们的头甲和尾甲演化成了半球形,通过胸部折叠可以实现完美对合,看到这里很多同学一定会惊呼:“这不就是模仿蛤蜊吗?”。

球接子目的铠甲,已经没有“三叶虫的样子”了 | James St. John / Flickr

到了奥陶纪,三叶虫家族成员也变得更多了,镰虫目(Harpetida)、蚜头虫目(Proetida)、镜眼虫目(Phacopida),齿肋虫目(Odontopleurida)和裂肋虫目(Lichida)纷纷登场。到了奥陶纪中后期,为了对抗房角石、板足鲎(hòu)等新一代大型掠食动物,三叶虫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增加新的技能。

镜眼三叶虫蜷缩起来的样子 | Tylwyth Eldar / Flickr

其间诞生了家族中最为庞大的种类:霸王等称虫(Isotelus rex),这个长达70厘米身披坚实外甲的家伙,就像在浅海海床爬行的装甲车,可以抵御板足鲎和任何中小型角石的攻击,而卡瓦拉栉虫(Asaphus kowalewskii)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它们长了长长的眼柄,即便自己身体埋在海底的沙子里,也能观察周遭的情况。

三叶虫家族的衰落

经过奥陶纪末大灭绝,到了志留纪三叶虫家族开始了衰败,种类数量只有奥陶纪时的一半,然而这个时代的三叶虫,却有着非常奇怪甚至夸张的外表:身体上遍布各种加长而卷曲的棘刺,还有的种类长满了肿块和疣粒。

到了泥盆纪,我们的主角三戟三叶虫Walliserops trifurcatus)终于登场了,它发现于摩洛哥的小阿特拉斯山脉。这个长着尖刺的家伙头部长了一个类似三叉戟的额角,向前伸出。在美国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中,收藏有很多极为精美的三叶虫化石,其中就有保存极好的三戟三叶虫。

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里的三叉戟三叶虫 | Daderot / Wikimedia Commons

我看到这个家伙第一个联想到的,是寒武纪的一种奇怪动物,长着长长口器的欧巴宾海蝎。然而这个奇怪的附属物并不是口器,似乎是头甲延伸而成的,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嘛用的?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古生物学家,有人认为这是伪装的工具,可这玩意儿能装什么?也有人认为这是自卫的武器,不过能被它顶到的动物应该也是挺废柴的。还有人认为这是第二性征,我觉得这个有点儿靠谱,可是又怎么能找到雌性的三戟三叶虫呢?也许对我们来说,这注定就是个谜,产生了无尽遐想的空间。

泥盆纪裂肋虫目的Ceratarges spinosus,长相十分“剑拔弩张” | James St. John / Wikimedia Commons

泥盆纪末大灭绝,以种来计算,海洋中可能有超过70%的物种灰飞烟灭。而三叶虫家族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没熬过这次大灾难,只剩下蚜头虫目一枝独苗,然而,正是这三叶虫中最不起眼的类群,竟然为这个家族撑过整个石炭纪和二叠纪,苟延残喘了1亿1千万年,直到毁天灭地的二叠纪末大灭绝发生,按照已知的物种来计算,此时的地球失去了96%的海洋生物物种,三叶虫家族的历史也随之结束。

如果生态系统是一座金字塔的话,站在塔顶端的无疑是那些耀眼的巨型掠食者:霸王龙、奇虾、邓氏鱼、房角石、利维坦鲸、沧龙、剑齿虎等等,然而我认为真正伟大的,应该是那些处在塔底部的,默默无闻的小动物,正是它们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构成了这座金字塔的基石,支撑起整个金字塔,如果没有它们,那个金灿灿的塔顶能放在哪儿呢?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