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是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子夜》更是社剖析派文学的代表作品。以科学的笔法来剖析社会问题,重视结构安排,但是也出现了理念为先的问题。
其实,茅盾的文学观,并非一直如此,而是经历过变化。早期的代表作《蚀》就是他"体验真实"的作品。《蚀》讲述了,一代人在革命落潮后
的矛盾和彷徨。
作品中的女性,既寄托着以茅盾为代表的一代青年人的苦闷,又反应出娜拉们在革命中的真实处境,这成为窥视革命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堕落挣扎的女性
在《蚀》的三部曲中,茅盾以男性欲望视角书写女性,塑造出了几个所谓时代新女性形象,其中的典型就是章秋柳。
这个女孩不同于传统儒家审美里的温柔敦厚,含蓄矜持。她大胆泼辣,无论是外形的性感,还是性格的开放,都充满西方女性的味道。
革命落潮后是彷徨
她身上充满肉欲,健康美丽,但是同时却又因身处革命落潮期而精神空虚。她迷醉于男女关系中,沉沦堕落,实际上却源于对时代的不满,企图以身体来反抗社会,这看似荒诞,却也是显示出了她内心的挣扎。
在革命落潮后,理想的破灭,看不到未来出路的青年人,别无寄托,只能抓住肉欲来排解苦闷,但是只留下虚妄。
最后,章秋柳肉体的反抗还是失败了,她试图用自己健康的身体来挽救史循却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毁灭。史循去世,章秋柳却因此染上了梅毒。
二、革命与女性
茅盾小说注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虽然被批评是以男性的欲望视角来想象女性。但是,在客观上却又可以反映出革命中女性的处境。对于以静为代表的女性来说,投身革命很难说究竟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爱情。
"娜拉们"的出走,到了30年代除了堕落和回来又多了一条,那就是走向革命。革命,可以解放,解放就可以让无数娜拉们追求所谓爱情。可是,真的这么容易吗?
事实并非如此,正如茅盾笔下的男性视角中,女性始终被看,被想象,她们始终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中。女性,从家庭走出又投入革命中,她们中的许许多多无非从一个"父亲"走向了另一个革命的"父亲"。
时代新女性
父权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多少,正如静女士和慧女士在革命中受到同事们的骚扰,无数的浪荡子打着革命的幌子,让这群单纯的女孩从家庭中走出,却又迈入了另一个"陷阱"。
正如,《色戒》中的王佳芝,为了革命女性能付出的似乎还是身体,但是付出了以后,反而被革命所抛弃,最终难以避免一个悲惨的结局。
三、茅盾的"体验真实"
在写作《蚀》时,茅盾自己也是脱党的状态,他也在挣扎和彷徨着。这些女性身上,他们的苦闷也是茅盾当时心境的体现。作品,一发表就被批判太颓废。
茅盾认同,但是却为自己辩解,这确实是自己当时的真实体会。不同于后面的《虹》,《蚀》中的女性更加真实。她们对于情欲和感情的表达更强烈,而非一种抵抗的状态。
女性在革命中能利用的还是身体
她们更加犹豫和矛盾,而没有梅行素自持和自尊,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但是女性在革命中,以身体来投入革命的命运,却似乎还是被表现了出来。
这也是茅盾"体验真实"精神的一种延续。比如,革命队伍内部,因为男女关系而带来的升迁问题,就有被隐晦涉及。
再到后面《子夜》发表,女性则成为一个符号,失去了个人的意义所在,这也是茅盾创作"理念化"不断加深的结果。政治性和艺术性的调和,在特定历史时期是一对尖锐的矛盾。
从《蚀》中,可以感受到茅盾的"体验真实",看到一代人尤其是革命中女性的矛盾和艰难。在当时,革命真的可以带来女性的解放吗?似乎很难说。
这一部作品虽然产生于茅盾创作的早期,但是由于它这种带有真实感的历史感,却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严谨的《子夜》外,更让我们感受到茅盾对真实感的执着。
从女性窥视革命岁月,我们看到了过渡期社会的复杂,女性解放的艰难,青年一代的彷徨和犹豫以及当时矛盾着的茅盾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