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办学校或者私立学校,很多人痛心疾首,很多人心安理得。
痛心疾首者,认为民办学校出来的学生成绩低迷,是误人子弟,应予以严格管理;心安理得者,是因为花了巨资进入一流民办学校培养学生,远超公办学校,未来可期;
我个人的看法是:
民办学校,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他们最大的贡献是把留守儿童变成了随迁子女。虽然他们的教育并不成功,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并不优秀,有时候整所学校,几百名初中生,连几十名合格的普高生源都没办法提供出来。但平心而论,民办学校功不可没,他们承担了社会的教育责任,他们承担了政府不愿意接盘的基层教育。民办学校以随迁子女们还可以接受的费用,容纳下数以万计的孩子们,教他们学习,培养他们成长。当此之时,身为打工人,为人父母者,我等应感同身受,双手合十,颔首相谢,[谢谢][谢谢][谢谢] 其功德之远,其善行之长,相比于小小的办学利润,何异于天地之别。
是这些民办学校让我们和孩子可以他乡团聚,异地重逢。而非抛家弃口,远走他乡!从此父母不是孤客,孩子也非留守!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若三观正确,何事而不可为。
说正事
近期河南焦作、深圳龙岗、惠州仲凯,陆续有一些私立小学因为生源不足而停办,深圳是一线城市,而惠州也是超过600万人的一个城市。以点带面,这其中已经显现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足以让学校警惕未来的生源问题。而学校,未来的出路和转型升级也要有一个规划,未雨绸缪,降低风险。这关系到学生的读书问题,不能误人子弟,教育可是会影响到祖国未来的根基。
2018年时,出生人口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至2022年止,新生儿出生数量仅为956万人,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大概在900万人,我个人认为这个数据已经很乐观了,身边很多年轻人,有些是结不了婚,有些是不愿意结婚,更遑论生儿育女。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简单一点讲,2023年比2016年新生儿出生少了近1000万。出生人口的波动之大,数字之巨,对教育机构的冲击,犹如潮起浪落,久不能平静。
2011年至今,全国的小学有19.9万所学校在这12年间消失,每天有45所小学消失。农村学校逐步开始合并,由村变镇,由镇变县,孩子读个小学就得到县城去。学校大规模减少的前提是适龄学童也在逐年减少。但另一现实是,在一些一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学校明显不够用,只能放开教育,鼓励社会资金来承接办学,以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压力,填补义务教育的学位缺口。这就是民办学校,特别是一些产业化和品牌化比较成熟的民办学校,一边收着家长们的高额学费,一边靠着充裕的资金改变着教育的平衡,有些民办高中的清北升学率,一个学校可以抵敌几个省份,家长们趋之若鹜也。
从新生儿下降的时间段来看,2018年下降幅度很大,目前在读幼儿园,未进入小学,小学的生源压力还没有体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危机将至,趋势难改,小至学校改革,大至教育改革,都将无法避免。这种影响对一些公立学校,甚至一些私立名校的影响不大。但从商业角度来讲,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已经由买方市场进入了卖方市场~
从大方向来看,影响最大的是一些私立学校,包括小学、初中、职中、技校、专科学校等,并非危言耸听,这些学校已经为整个时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面必须要随时关注国家政策,跟紧教育改革的苗头,否则潮退之时,便是身灭之日。你灭的是利润和资金,可孩子们却又要大费周折了......
公立学校,进退皆有据,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什么政策和风声,他们会第一时间来反应;私立的品牌学校,可以抽尖拔粹,资本化运作,一体化运作,从幼儿园到高中,只要把高中的重本率保持住,不愁没人来。最终苦了现在收费不算太高,名气不算太响,运作稍显笨拙的民办学校们。
个人所见:
一、民办学校,大势所趋,难以为继,应顺时应势,及早规划。要眼界放宽,个性化教学,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让学校脱颖而出,教学质量提升,良性循环下去,与公办学校一争短长,一较雌雄~
二、民办学校的老师们,不乏优秀者,教育部门应多关注民办教师的成长和进修,以期能更进一步,可以和体制内的教师们公平竞争,学尽其用。
三、民办学校的学生们,同顶一片蓝天,同为共和国的未来,教育部门应妥为安置,让孩子们可以无差异的受到良好教育。
结束:
以梁启超大师之文结语: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此皆教育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