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影响,而使自己被情绪困扰?
“心情莫名烦躁,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
“被领导批评,就会十分沮丧。”
“焦虑万分,没法集中精力工作。”
......
虽然心里明白要怎样做,可就是会被情绪牵着走。
因为情绪不会撒谎,它拥有足以控制我们的巨大力量。
有川真由美在《整理情绪的力量》书中指出:“人生能否过得顺遂,如果说全取决于情绪,或许也不算严重。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去接受它们。想要完全活出自我而顺着感情走,就会与现实或周遭的人产生摩檫。如果想要协调好自己与周围和现实的关系,那必须整理好自己的情绪。”
一些成功人士的共同点,都是懂得善于整理情绪,协调自己的情绪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避免使情绪被牵着鼻子走。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以下3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别人干扰。
首先,克服3种错误思维,4个步骤调整非理性思考方式;
其次,以情绪更新法改善情绪,避免情绪成为“提线木偶”;
最后,将问题与情绪分开思考,理性控制情绪反应。
01克服3种错误思维,4个步骤调整非理性思考方式
人的情绪为什么总是容易被别人干扰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和阿瑟.兰格合著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提出,主要源于3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灾难性思维(catastrophic thinking):就是把什么都看成灾难,甚至把不是灾难的事情放大成灾难。
具有灾难性思维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万一...... 怎么办”。当他们准备去做某件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比如去参加求职面试,他们会想到许多个这样的问题:
“万一我答不上问题怎么办?万一面试官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面试失败了怎么办?”
在灾难性思维的主导下,情绪自然会出现恐慌,使得精神崩溃,结果只会是不战而败。
绝对论者思维(absolutist thinking):就是习惯于把事情绝对化,“我应该......""我必须......"”非......不可“
这种人往往整天纠结于自己的想法中。“我应该做这件事,我必须和某人搞好关系,我非得到这个奖不可。”
一旦自己没有达到目标,则会苛责不已,愁眉苦脸,陷入情绪的低谷。
合理化思维(rationalization thinking):这是一种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一回事的拙劣举动。
他们往往以这种思维形式出现:“这有什么?”“谁会当回事?”“那又能怎样?”比如说,没有得到升职,马上会想“谁在乎啊?关我什么事。”
合理化思维容易使情绪走向另一个极端,抑制情绪产生任何反应,然后骗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
如当我们的情绪被某人或某事所左右的时候,则会认为是合理的,而不想面对。
心理学家将这种类型的合理化称为认知失调,往往使一些不好的行为合理化。
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容易受他人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思考方式。很多人面对困扰时,不能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言行。这种思考方式,我们称为非理性思考。
就象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有情绪被人或事左右的时候。如一个刚愎自用的上司或一个优柔寡断的上司,往往会令我们无所适从。还有的时候,我们则会被事所困扰,不合理的任务、枯燥的会议、繁重的工作等,都有可能把我们的情绪搅得乱七八糟。那么,这些影响我们情绪的就是我们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们应该如何来调整非理性思考方式,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书中提出,当面对困扰自己的人和事时,可以通过4个步骤来调节情绪。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例来看如何实施这4个步骤的操作。
职场案例:忙闲不均,是职场上一种经常见到的现象。你工作效率高,又能干,上司往往会布置给你越来越多的工作,即使你已明显感到工作量超负荷,但还是不断往你这里安排任务。可气的是,部门里的其他同事整天无所事事,悠闲轻松,还说你是能者多劳。
面对这种情况,产生情绪影响是必然的。那么应该怎样来调节情绪?
1、我该如何感受和行动?
- 正确的:虽然感到自己吃了亏,但也无可奈何,还是先把工作做好;
- 不正确的:非常气愤和怨恨,动不动就发脾气,跟上司说话不耐烦,对同事更是脾气暴躁。
2、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致使自己过分焦虑、生气、抑郁和容易讥讽别人?
- 关于自己,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
凭什么我工作要干的比别人多,这太不公平了;我太累了,不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 关于其他人,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
凭什么别人整天悠闲自在,上司就应该多分配一些工作给他们。
3、我如何反制和回击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 我的工作比别人多,虽然这不公平,但犯得上把自己气个半死吗?是因为上司就必须分配均匀,还是我想要他公平一些?如果不公平,我有必要这样生气吗?
4、我应该用什么好方法来替代非理性思考方式?
- 如果上司能把工作分配平均一些就好了,我希望他别把这个当做能者多劳。我最好找他沟通一下,谈一谈我的想法。如果他表示理解,同意更好地平均分配工作,那再好不过。如果他不理解,甚至漠不关心,那我再考虑下一步是不是离职。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按照这4个步骤,来调整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可以达到调节自己情绪,使情绪不被其他人和事所左右的目的。
02用情绪更新法改善情绪,避免情绪成为“提线木偶”
如果因为他人或事的原因,已经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很糟糕,怎么办?那就要想办法来改善情绪,尽量避免情绪如“提线木偶”一样,任意被他人所操纵。
任何情绪都不会自行消失,即使你不去理会,也绝不会自行排解。唯一的方法就是想办法来改善情绪。
有川真由美在《整理情绪的力量》书中提出,用情绪更新法来整理负面情绪。
我们一般会认为行动、语言和思考方式,是由情绪引导的。也就是说,情绪在先。但实际上,按心理学的观点看,情绪是在行动、语言和思考之后。
那么,这里我们就从这3个方面来更新负面情绪:
1、行动
不同的行动最终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比如说,你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感到非常生气,但是在与朋友聊聊天或去参加了聚会后,是不是感觉已经可以忘掉那些不开心的事了?
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运动、娱乐、整理房间,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为自己创造可以转换心情的环境,以缓解不良情绪。
2、语言
心情不好的人大多会说一些消极的话,让人更加变得烦躁不安、消极低沉,情绪也会愈发不好。
如果我们尝试着多说一些积极的语言,也许会变得心情开朗。可以多从生活中寻找阳光的、积极的方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比方说,你接到了一项挑战难度极大的工作,“这也太难了”,“我怎么可能完成?”如果你一直这么认为,那么你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坏。我们不妨反过来说:“这有什么?简单,能搞定。”这样是不是感到心情不会那么糟糕,而且也会觉得自己能行。
把最好的、最有希望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描绘出美好的未来,心情自然也会豁然开朗。
3、思考方式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怎么努力转换心情,无论事情过去多久,仍然会觉得“这样还是不行”,怎么也忘记不了那些不愉快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只能改变思考方式了。放弃现在有所局限的消极想法,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解释。
举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例。假如你得知自己信赖的朋友在暗地里中伤你,还泄露了你的秘密,你会不会感到很愤怒?肯定会。
你心想:我那么相信她,竟然还出卖我。想着想着,不免怒上心头。
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考,试着问自己:我真正希望的是什么?是想让对方道歉,还是从此不想再和这样的人来往了?
如果是想让对方道歉,那就直接向她提出来;如果不想再来往了,那就直接不再来往就可以了。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安抚住自己的愤怒情绪,慢慢地从这件不愉快的事中解脱出来。
情绪更新法的目的,就是通过行动、语言以及思考方式,来改善存在的不良情绪,使情绪不被他人所左右。
03将问题与情绪分开,理性控制情绪反应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点事就会心烦意乱,这实际上就是习惯性地把情绪和问题放在一起思考。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掺入了情绪。
比如说,我们在做一件工作时出了差错。这个问题,可能会带给我们许多不好的情绪。不妨暂时撇开问题,思考一下“我工作是想获得什么样的结果?”结果当然是把这件工作做好做完美。
清楚了目标,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也有利于调整好情绪反应。
将问题与情绪分开的好处,就是能够及时地把情绪反应控制在理性范围内。
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情绪问题:
因为过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感到忧虑;当事情的结果不是我们坚持的那样时而感到生气;当我们得到不公平待遇时而感到愤怒,等等。
拥有这些情绪,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关键是下一步如何去改善情绪、解决这些问题。那就要通过问题和情绪的分开,首先减少情绪对问题的过激反应,以避免情绪结果的恶化。
《整理情绪的力量》中提出情绪过激反应的3种解决办法:
- 不要频繁反应过激。比如,工作中与同事闹矛盾,甚至发生争吵,这是情绪反应过激。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想这是工作上的问题,还是想法把工作做好,没必要闹矛盾。如果已经发生了矛盾,那就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
- 降低激烈程度。如果已经发生了,最好心平气和地去解决矛盾,不要争吵。
- 不要让过激反应持续时间太长。发生争吵后,不要怄气,多少天见面不说话,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将情绪反应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内,也是为了避免情绪受到人为地影响和操控,导致情绪出现恶化的结果。
结语:
人是感情动物,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而使自己被情绪困扰。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就好如“提线木偶”,往往是在被他人左右的情况下产生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的情绪不被左右呢?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克服3种病态思维,4个步骤调整非理性思考方式;
其次,以情绪更新法改善情绪,避免情绪成为“提线木偶”;
最后,将问题与情绪分开,理性控制情绪反应控制。
通过这3个方面的解决方法,可以避免情绪困扰,从而达到控制情绪、改善情绪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