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不能跪吗(特别的葬礼——回族的葬礼)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26 01:20:27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而一个民族的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等,丧葬文化也能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人文风俗。

古往今来的丧葬形式就各有不同,我们常见的就有土葬、火葬、水葬、风葬等。

采取哪种埋葬方式,其实是与当地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莫大关系的。

譬如,以狩猎为生的民族多实行风葬,树葬、崖葬、洞葬等都属于这一类;游牧民族有的实行野葬,他们会将死者直接弃在荒郊野外,给鸟兽吃。

临水而居的民族多实行水葬,将死者投于江河湖海;也有的民族认为火葬最为洁净,死者可以在火焰中重生。当然,更多的民族还是实施土葬。

即便是同为土葬,各民族的规矩也是不一样的。譬如回族,讲究静、速、严、简,和多数民族的“大办”不同,回族下葬甚至不用棺材,有公用运尸的木匣“经匣”,下葬后需要取出。

这种极度“简陋”的风俗习惯和他们种族的形成以及宗教信仰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回族的起源

"回族"这个称呼,最早来源于早期的中原人对于西域人的称呼,在元明两朝的中文史料中,这些以穆斯林为主的中亚人,当时被称为“回纥”或者“回鹘”。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回回”。

我们一直叫的“回回”,其实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民族,那些信奉者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都在其中,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等民族。以及我们现在的回族和维吾尔族,都起源于这个群体。

隋唐时期朝廷对胡商的待遇极其优厚,导致大量的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队慕名前来。他们打着“朝贡”的名号,骑着被称作“沙漠之舟”的骆驼,沿着从汉代就已经开辟的丝绸之路,一路浩浩荡荡的来到中国,进行经商贸易。

这些商人就是“蕃商”。

那时从阿拉伯到中国路上花费时间颇长,单程就需要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所以有些商人干脆“住唐”。

西北地区因为地广人稀,而且离中亚最近,成为了他们最佳的落脚点。随着越来越多的“蕃商”,聚集此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蕃坊”。

到宋朝时期,“住唐”的人数可达数万人,他们或携妻带女长期居住在中国,或娶了汉人妻子,生下“土生蕃客”。北宋年间,甚至已经出现居住一世以上的土生蕃客了。

尽管如此,这些蕃客仍没有被视为本国人。直到成吉思汗西征,灭伊朗,攻巴格达,再一路势不可挡的行至埃及。蒙古帝国的铁骑踏遍整了个欧亚大陆,先后征服了多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

每次战争的胜利,蒙古人都会俘获大量的当地人,负责军队衣食住行等事务,譬如打铁、裁衣、做饭等工作。

后来更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族穆斯林跟随军队进入了中原。这其中不乏工匠、商户、学者以及传教徒等等身份。他们来到中国定居,并且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还有一些军队里的“稀缺人才”,如军官和炮手,这些人被统一编入“探马赤军”。这支军队后来为忽必烈伐宋,立下了赫赫战功。

1273年忽必烈为了长久有效地统治中原地区,想方设法稀释血液,让中原人移风易俗。

他让探马赤军以普通农民的身份,或是半兵半民的身份,安顿在各处,和别的民族进行杂居和通婚。这就是所谓的“随地入社,与编民等”。

“探马赤军”不可能只安插在一个地区,而是被派往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就形成“回回遍天下”的局面。从北到南,从都城到边塞,到处都有穆斯林人定居,清真寺也随之建立在全国各地。

直到此时,穆斯林被当做国人对待了,也被称为色目人。同时他们社会地位也一路拔高,远远高于汉人,仅次于蒙古人。

于是在元代的事后,中华大地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族,也就是今天的回族。

二、回族的丧葬习俗

回族的丧葬习俗因为受到伊斯兰教影响,讲究“静、净、速、薄、俭、土、禁”。丧葬主要包括洗埋体、穿尸衣、殡礼、殡埋等几个步骤。

穆斯林把死亡称为“归真”或者“无常”,而死者则被称为“埋体”。如果穆斯林家中有人病危,家人很早就会开始为其料理后事。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叫回在外的子女或亲朋。

这其实和其他民族的处理方式很相似。

当病人处于弥留之际,家人会请来阿訇来念忏悔词。在临终前代替亡者向真主祈祷忏悔,希望真主能饶恕和赦免他一生中的罪过。届时 ,阿訇要充当病人的口 ,用阿拉伯语向真主进行祷告和忏悔。

“归真”后,家人会从清真寺取来事先备好的“水溜子”或“旱托”。所谓的“水溜子”或“旱托”,就是一块亡人入土前做洗礼必备的木板。平时会放在清真寺里,有专人进行统一的看管。

亲友将亡者移放在木板上,面对麦加所在的西方,头北脚南仰卧。头部稍高,脱去外衣,用白布或被单覆盖。然后向街邻亲友报丧。

然后亲会对亡者进行最后一次洗礼,以保证亡者的面容身体干净整洁。行洗礼的人会先沐浴更衣,男的由男人洗,女的由女人洗,或者请清真寺专门进行洗“埋体”的人来做。

能被请来的做洗礼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有经验的老人,他们会对尸体进行认真的冲洗。

洗礼的顺序和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穆斯林认为将“埋体”进行彻底的清洗,亡人生前的一切“罪恶”也会被随之被清洗干净。因此,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丧葬的第一个程序。

洗礼完成后,行洗礼的人,会将水轻轻擦拭干净 ,然后在亡人七窍除涂抹麝香 ,用来除味和防虫。

穆斯林死后只用白布裹身 ,俗称“克番”。男性裹身的白布有三块 ,裹住全身即可。而女性则为五块 ,多了裹胸布和盖头。

这是丧葬的第二个程序,穿尸衣。

由里到外,逐层白布裹身,包好后,用白布系腰,然后放入专用于抬尸出殡的公用木匣内。一无所有得来,一无所有的去,一条裹身的白布,便是一个穆斯林从这个世界上带走的唯一物品!

第三道程序为殡礼。殡礼是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 ,庄严而简朴。也有的为了给亡人赎罪,还要用《古兰经》转“费达”,所谓的转“费达”就是为亡人举行的一种赎罪的仪式。

第四道程序即为殡埋,殡礼结束后 ,会将亡人抬送到回民专门的墓地里。做这件事儿的一般会有四个人 ,而其他人也会跟在一边轮流进行帮扶。

穆斯林认为,如果帮忙抬送亡人,送他最后一程,是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过的。所以每遇到穆斯林亡人送葬 ,都会出现众人争相抬送的感人场面 。

回族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实行软葬。也不用砖石,而是土葬的办法,使尸体容易被土吸收,以早日归于泥土,获得再生。

亡人下葬前,亲人会下去试坑。在里面躺一会儿,确保没有不舒适感后,才会将亡者入土下葬。做这件事的,都是亡者的至亲。这是穆斯林为亡者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对亡者最后的感情付出。

然后垒土砖,封石板,铺黄土,最后诵经送行。

亡者从无常到下葬,不能超过三天。一般来讲,如果是早上无常,下午必然埋葬;晚上无常,就会在次日早上埋葬。

现在回族地区人亡后,仍会在三天内完成安葬的程序,即使是那些因为发生意外事故而亡故的,也会选择先埋人,然后等待处理结果。

从回族丧葬习俗的程序来看 ,无论是丧葬礼仪 ,还是其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都可以看到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

三、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影响

回族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了千百年,与中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但伊斯兰教对回族的丧葬习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也使回族的习俗带有很强的伊斯兰教特色。

这不仅表现在婚育习俗中,而且渗透到其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在丧葬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回族人认为,亡故的人无贵贱贫富之分,无论是掌权者还是流浪汉,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三岁幼童,一律平等以待。

回族的葬礼,既有回族的习俗特点,又能体现出穆斯林对待死者的信仰性质。

穆斯林把死亡称为“无常”或“归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无常”是借用汉语的“人世无常”,也就是去世的意思。而“归真”,则是穆斯林信徒去世的一种说法,就是“回归到真主那里”的意思。

穆斯林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种规律,生老病死的必然程序,也是人最后的必然归宿。这更是身体与精神的一次升华,因此穆斯林对死亡并不畏惧。

因为有这个含义在内,回民忌讳“死”这个字。

回民的葬礼上,家属是不能“哭丧”的,也不能给亡人下跪磕头,甚至连鞠躬也不可以,只能单腿曲跪下礼。

穆斯林信仰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回族人民,从不向安拉以外的任何人,鞠躬或者磕头。相对的,除了安拉,也没有人有权利接受鞠躬或者磕头的大礼,包括长辈与完备,上级与下级。

回族也使用土葬,但回族的土葬方法,跟其他民族却大不一样。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材,只是用木板来安放尸体,入土后还需将木板取回。这个风俗由来已久,直至今日还保持着。

回族不用火葬的风俗习惯,至今也未发生改变,即便一些有着高知识,高学历的回族人,他们也习惯土葬,对现在都在使用的火葬方式颇为忌讳。

回族人为什么如此忌讳火葬的方式呢?

在《古兰经》里,安拉用泥土塑造了人类,人亡后只有回归泥土之中,才能从泥土中再次被塑造,因此“入土为安”一直是回族穆斯林的丧葬方式。

从回族穆斯林丧葬方式的整个程序看,都是以亡人能尽早地“复生”为初衷。

回民的葬礼一切从简,不摆祭品,不放花圈,没有祭奠,甚至连汉族入葬必备的管材都没有。

回族收到伊斯兰教“葬必从俭”影响,在丧事的处理上,意向讲究薄葬,提倡简单节约,反对大操大办。

安拉赞许的是一个人的德行,评价亡人生前的为人,是不是前辈恭顺的。而不是他死后,墓穴中能有多少钱财傍身。厚葬并不能减轻一个人生前的罪孽,也不会对他的功德有所帮助。

提到“薄葬”就一定要提到“厚养”,“薄葬厚养”合起来,才是回族的传统孝道。

父母健在时,做子女的当床前尽孝,让他们能欢愉地颐享天年。当父母“归真”后,再大举祭祀,那只是生者追求的虚荣,与亡者无关。

与其死后大操大办,不如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

回族禁止厚葬,这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厚葬需要花费大量钱财不说,生者也要兴师动众。而且厚葬也会引来盗墓贼的窥窃,使死者和生者都不得安宁,百害而无一益。

因此,那些年老而虔诚的穆斯林,他们对死后之事所采取的态度,与那些极度讲究风水的汉族老人截然不同。

他们会积极参加宗教活动,而不是忙于建坟造墓,或准备寿衣寿材。因为一直接受薄葬的传统,他们对待生老病死都很平静乐观,切淡泊名利,为人和善。

最终以这样的心态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

当然,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丧葬习俗,都饱含了亲人对逝者的思念和尊敬。科学告诉我们:人死如灯灭,万事皆空,所以每个人还是应该在亲人活着的时候多多尽孝,发扬孝道!

参考链接:

回族葬礼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的葬俗及其文化内涵

回族历史简述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如如是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