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在庐山哪里(庐山是一座源远流长、历史的山)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31 01:00:41

姚亚平

1、庐山的传说与得名

传说,4000年前,大禹到过庐山这一带。庐山最高峰为海拔1474米的汉阳峰(据说风清月明的夜晚,在汉阳峰顶可看见武汉三镇的灯火,所以称为“汉阳峰”)。1618年,徐霞客登汉阳峰后说:“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真是“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

汉阳峰上有“禹王崖”,传说因大禹登临而得名,崖上的勒石还有“洪荒漾予乃撵”数字,其余字迹,已模糊不清。

汉阳峰顶上还有一石柱,刻有“大汉阳峰”四字,背面刻一联,字迹依稀可辨: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此联乃1907年(清光绪丁未年)南康知府、武陵人王以慜所题,前句惊叹汉阳峰的高大威严,宛如从天外飞来一样,在这里甚至可以看到武汉三镇的风风雨雨;下联提到远古时期的大禹曾在此观看洪水水势、思索治水良策。

除了大禹,还有很多帝王登过汉阳峰。汉阳峰顶有一座石砌的方形平台,名叫“汉王台”。相传汉代洪水滔天时,汉王曾在此避水,后人为纪念此事特修建此台。现存的汉王台为中华民国政府主席林森1929年重建,台下石门的门额上“汉阳台”三个刻字为林森所题,边款注明:“民国十八年秋,闽侯林森建。”

大禹还去过鄱阳湖入长江水道中的大孤山(鞋山),观察洪水的走向,研究治理方案。

你看,庐山在人文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登场,就和水和水文化紧密相连。

相传由孔子编纂的《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中有一篇《禹贡》,称庐山一带为“敷浅原”“敷山”,也就是庐山。

《禹贡》之后的《山海经》又称庐山为“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

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浮江下”,曾登过庐山紫霄峰。

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浮江,且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曾登庐山上霄峰。

“庐山”一词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前126年,西汉司马迁登庐山,将此山记入《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司马迁的这段话不但反映了大禹来过庐山,还是“庐山”这两个字的第一次出处。

2、庐山行政归属的历代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即把地方政权分成郡和县两级,分天下36郡(后来增加到48郡)。庐山属于九江郡,但这个九江郡的郡治不在后来的江州,或现在的九江或江西,而是在淮河畔。

汉高祖刘邦初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封英布为淮南王,庐山属于淮南王国范围。公元前201年,从淮南分出豫章郡,庐山在淮南、豫章两地边沿。

汉文帝时,又将淮南改为庐江国,包括长江以南一些地方,庐山在庐江国境内。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改庐江国为庐江郡,郡的范围,南以长江为界,庐山乃属豫章郡的柴桑县。庐江、豫章两郡,都属于扬州管辖,两汉时期没有变动。

221年,三国时吴国孙权把柴桑县划归武昌郡,这样,庐山一度属于荆州管辖。

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将沿江十郡置“江州”,这是“江州”第一次出现。庐山随武昌郡隶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

304年(晋惠帝永兴元年),扬州所辖庐江郡的寻阳县和江州武昌郡的柴桑县,并为寻阳郡。这个新设置的寻阳郡属于江州。从此,庐山就属于江州寻阳郡的柴桑县,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期间,柴桑县的县名数易其名,隋改柴桑县为寻阳县,至南唐改称德化县,但隶属于疆域没有变化)。

有人问:陶渊明挂印辞官,是归隐何处?是从彭泽(当时的彭泽县治在今湖口)经长江到现在九江市区的八里湖,还是经当时的宫廷湖到上京(今后来的星子县城附近)?现在,八里湖的人跟庐山市的人争陶渊明是哪里人?是八里湖的人,还是星子人?其实当时的柴桑是包括庐山这一大片,而不是仅指现在柴桑区这么一小块。

从宋朝初年开始,庐山的归属有了变化。

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星子镇升格为县,仍属江州管辖。因为庐山南麓的星子位于鄱阳湖西岸水路要冲,商旅贸易日渐繁盛。唐代以前,鄱阳湖水道主要是走现在鄱阳湖的东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次地震,崩塌了老爷庙对面的松门山。松门山一被打开,彭蠡湖水越过松门山往南灌,一直灌到今鄱阳县城、现在的吴城乃至到南昌城下。南侵进入到(宋)王弼《鄱阳湖》:“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到了宋代,鄡阳平原沦为湖底,河网交错的平原良田变成大湖,鄱阳湖南湖基本形成。这片湖水也因鄱阳县的滕丽名而命名湖名,改称“鄱阳湖”,松门山以南的水域也叫“南鄱阳湖”。

据现有记载,经过鄱阳湖西边的吴城的第一个名人是苏东坡,他被贬发配去惠州的路上,路过吴城,发现一把石弩,还写了一篇文章记载此事。这说明位于鄱阳湖西边的星子、吴城也在鄱阳湖主航道了。

星子地位的提升还有一个原因。魏晋以来,水稻文化起来,南方经济繁荣,鄱阳湖一带商贸发达,吴城、星子的码头就重要了,其行政规格也就上升了。

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开始设置南康军,管辖星子、建昌诸县。

从此,庐山一分为二,北部属江州德化县(即柴桑县),南部及白鹿洞等地由江州德化县转归南康军星子县管辖,一直到1912年,废府制,撤销州府一级行政建置为止,近一千年左右,庐山为两府两县所分治。

胡适是文化大家,1928年、1937年他两次上过庐山。第一次游了三天庐山,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庐山游记》,说庐山的三处史迹代表了中国的三个大趋势:东林寺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转折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代表了中国儒学由孔子到朱熹的转折大趋势;庐山别墅群代表了近代以来欧风美雨入侵中国的转折大趋势。

下面,我们以此为基点,讲讲庐山历史的三个节点。

3、庐山历史的第一个节点:三国魏晋南北朝

庐山在三国以前的历史,多属传闻。

九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第一个节点就是三国至东晋时期。王羲之、陶侃、桓伊、庚亮、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道静,等等名人名事都出在这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九江的天空是光辉灿烂,满天星斗等,相比之下,那个时候江西全省的其他地方在干什么?南昌在干什么?景德镇在干什么?吉安在干什么?没干什么。而这个时候的九江、庐山却是光辉灿烂的,而且,这里发生了赤壁大战。

有人会说,赤壁大战不是在发生在长江吗?

是的。

但是,赤壁大战的吴蜀联军的周瑜是在哪儿练兵呢?

在星子、在官廷湖呀。

199年(汉建安四年),东吴孙策屯兵于此,大破庐江太守刘勋。206年,孙权派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鞋山等处,声势浩大。208年,周瑜在庐山脚下、鄱湖之滨搭起了点将台,阅兵点将,检阅水师,出鄱阳湖联合蜀军,会战曹操,破荆州,下江陵,赤壁一战,孙刘以五六万军队大破80万曹兵,形成了三国鼎立。因此,威武雄壮的“赤壁之战”是从这里开启。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庐山脚下南康城里周瑜点将台

约公元243年,董奉到庐山莲花峰、般若峰隐居。他是东汉末年名医,生于168-220年,卒年在265-313年间,与南阳张仲景、谯县(今安徽亳州)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治病救人时,发现许多山民患有哮喘、便秘等疾病,便以杏仁为主要成分的方剂,治愈了许多患者。分文不取,只要求重病愈者,种杏五株。轻病愈者,种杏一株,如此数年,得杏树十万余株,郁郁成林。董奉种杏,既用杏的花叶根皮果核治病,又以杏肉换谷济贫。后人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颂董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杏林”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2009年9月16日,全国200多位中医专家学者在庐山寻根问祖。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人向星子县领导授牌,确定星子县为我国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

三国以后,佛道、特别是佛教盛行,寺观曾多达500多座。庐山第一座寺院是归宗寺,但最有名的是东林寺。

庐山东林寺

381年,南下广东的慧远法师途经庐山,被此地的秀丽吸引,就留在庐山脚下,386年在江州刺史桓伊的支持下修筑东林寺,开创了净土宗。慧远主持东林寺36年,结有123人的莲社,其中以18人为代表,号称十八高贤,使之成为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庐山由此成为与长安、武威鼎立的佛学与文化中心。

慧远在庐山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其中《庐山略记》是庐山现存最早的诗篇,《游石门诗并序》是迄今为止第一篇描述庐山景致的散文,开创了中国山水散文的先声。慧远在东林寺期间,荆州刺史殷仲堪来拜会慧远,俩人“临北涧松下,共谈易道,终日忘倦”。殷仲堪才辩纵横,慧远指着流泉说:“君侯聪明,若斯泉矣。”那泉水称之为“聪明泉”。

现在,东林大佛的名气似乎远远盖过了东林寺,其实,东林寺的东西非常多,六朝樟,十八高堂、聪明泉,还有了很多文物,包括唐代的石罗汉、唐代的柳公权碑和晚清康有为的碑,明代的王阳明碑刻。

405年,陶渊明(365-427)不愿为五斗米摧眉折腰事权贵,辞官归隐,登上一叶小舟,高唱《归去来兮辞》,回到庐山脚下的故里。

50年后,开创了山水诗派的谢灵运,在庐山脚下的鄱阳湖上写下了其代表作《入彭蠡湖口》,江西因此也成为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461年,道士陆修静(406-477)来到庐山,在庐山金鸡峰下构筑“简寂观”(也称“太虚观”),何谓“简”?就是去烦,何谓“寂”?就是去嚣,说明那里特别安静。陆修静在这里修道、传教、整理道经、编撰道教斋仪式范类的道书,一住就是七年,汇总道教经典1000多卷,使道教的宗教仪式得到统一规范。简寂观在南朝时为庐山最大的道观,除正殿外,有礼斗石、道藏阁、听松亭、放生池、捣药臼、六朝松等。

短短几十年间,儒释道三家在庐山的怀抱里完美共存、和谐相生,“秀出东南”。她也从一座自然之山,变成文化之山。

把这些史实放在一起,这反映了庐山的什么东西呢?庐山的文化的底蕴,庐山的精神,庐山的神韵,可以概括提炼为归隐田园之类,但我说其中之一有多元统一,相互包容,一团和气。

明代第8位皇帝朱见深(1447-1487)画了一张画,名叫“一团和气”。

朱见深1465-1487年在位,年号成化,世称“成化帝”。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母亲是孝肃皇后周氏。1449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兵部侍郎于谦等立朱祁钰为景帝,改元景泰,同时立朱见深为皇太子。1452年,景帝废朱见深为沂王,改立己子朱见济为皇太子。1457年,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后又被复立为太子。1464年,明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

朱见深即位之初,顺应人心,平反于谦冤狱,又恢复景帝帝号,赢得了朝野支持,保持了政局稳定;同时倚重李贤、商辂等阁臣,斥逐佞幸,体谅民情,蠲赋省刑,考察官吏,朝中能臣汇集,还在镇压民变后,于当地设置府县,安抚流民,流民问题得以缓和。

朱见深在位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文化氛围较为松动,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就画了这幅《一团和气》。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自己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一团和气”图

画幅上的人物远看好似一个大圆球,细看却是三个人相拥在一起,三个人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造型奇妙,令人叫绝,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此幅绘三教人物合抱作一团,共论经书,喜气和睦,正是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

庐山的文化精神,可以提炼出一点:平等相处,多元一体,相互包容、相互融和。我们庐山的胸怀就这么包容,我们庐山的文化就这么丰富。“一团和气”这张画、“虎溪三笑”这个传说,都反映着庐山的精神、庐山的文化和庐山的底蕴。

4、庐山历史的第二个节点:唐宋元明清

1)李渤白鹿洞读书处和白鹿洞书院

李白之后,来庐山隐居的最重要人物恐怕是李渤。795年,李渤,年轻时和他哥哥李涉一道在庐山隐居读书,其间,养了一只白鹿,常带它外出走访和游玩,于是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称他隐居读书之地为“白鹿洞”。由于李渤先后在庐山、嵩山隐居读书,就被朝官们推荐,814年到京城长安做官,821年,李渤任江州刺史,第二年返回京城,在江州不到两年时间,做了几件事:

一、要求免除了当时朝廷追缴36年前江州逃户所欠的4410贯钱,对缓和当时已经很尖锐的矛盾是有好处的。

二、822年春,主持倡议和主持疏浚了江州南门湖,筑堤建闸,造桥植柳,调节和控制湖水,以灌溉农田和方便行旅。后来人们把南湖称为“甘棠湖”,桥为“思贤桥”,堤为李公堤,湖心一墩如月,北宋周敦颐在墩上建亭,命名“浸月”,取白居易《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之意,后改名“烟水亭”,取“山光水色薄笼烟”。

三是修缮了白鹿洞旧居。

940年(南唐昇元四年),在白鹿洞“引流植木,建台筑榭”,“建学置田”,正式称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北宋初年,庐山国学改称为“白鹿洞书院”

977年,宋太宗下诏,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颁发给白鹿洞书院,称“白鹿国学”,与应天、石鼓、岳麓称四大书院,在书院学习的生员达数百人。

1002年,宋真宗又下诏塑孔子及孔子弟子像于书院中,以加强对诸生的教育。宋仁宗以后,白鹿洞书院难以维持下去。

1179年(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在任三年,于1182年离开。

朱熹筑水堤,此堤现为国保单位。

朱熹一到任,就张榜招贤,申明:凡知白鹿洞书院实情者,“不拘早晚,赴军衙门诉说,切待并行审实措置施行。”这年秋天,他前往白鹿洞遗址实地踏勘。

他看到时白鹿洞的地理环境,后屏山、左翼山、卓尔山三山将一块平地围在其中,一股清泉从凌云峰而来,穿流而过,曰“贯道溪”,唐代李渤在其著作《真系》中写道:“溪由洞底而过,若阴阳鱼中线,地生灵气焉。”朱熹大为感叹,这里“无市井之喧,有山泉之胜”,是“山川环合,草木秀润,真闲逸讲学之区。”也叹息这里“荒凉废坏无复栋宇”,只剩一些残砖断瓦,便在旧址基础上重建“白鹿洞书院”,于1180年修成。朱熹在《次卜掌书落成白鹿佳句》中说:

重营旧馆喜初成,

要共群贤听鹿鸣。

庐山白鹿洞书院

重建后的白鹿洞书院是一组以江西民居样式为主的院落式建筑群,全盛时期有房360余间,青瓦灰墙朱柱,书院以石牌坊为引导,由圣殿、讲堂、书房、号舍等组成,房与房之间以廊相连,整个书院沿着贯道溪平行排列,贯道溪上建有枕流亭、风云亭、飞来亭等。

据说,白鹿洞书院彝伦堂对联为朱熹手笔: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泉峰交映,智仁独得之天。

现在,白鹿洞书院还留有“续道桥”“钓台”“漱石”“听泉”“观德”“鹿眠处”“流杯池”“隐处”“鹿洞”“枕流”“敕白鹿洞书院”“文行忠信”等。

1511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整顿白鹿洞书院,修复陶渊明墓。现在白鹿洞书院门额上那几个字就是李梦阳的字迹。

当年,庐山白鹿洞书院院门不是开在这边

白鹿洞书院里的发生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朱熹请陆九渊来讲学。

们俩6年前刚刚进行了一次鹅湖之辩,吵了一架。但朱熹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是中华民族殿堂级的人物,他有这个气量请陆九渊来讲学,而且讲完后,朱熹又讲:刚才陆老师讲得很好,我们大家要牢记在心,我们做人做官都要记住他的讲课,并请陆九渊把讲课笔记整理刻在碑上,竖在白鹿洞书院。

这件事情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都必谈的。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了些什么呢?

陆九渊讲,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整不容易孔子的思想,中国儒学的思想,中国文化的思想就是要做人,怎么做人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你们可以去参加科举,但不能为了科考不修心。我要做人,要去掉杂念,去掉私心。

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开创了古代书院会讲先河,并撰写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之一《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模式。白鹿洞书院的影响很大,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1182年,朱熹任浙东提举茶盐公事,留钱30万为白鹿洞书院建礼圣殿(对孔子表示礼敬的殿堂,是白鹿洞书院的主体建筑,与佛寺的大雄宝殿相当)。对在殿上是经常建立一个孔子塑像,还是每临祭祀时立一个孔子牌位,引起了争论。朱熹主张临祭设位,接任的南康军守钱闻诗主张固定塑像。后来因为朱熹离任了,钱就做主塑了一尊孔子像。像塑好后,朱熹认为孔子像不符合古人坐的规矩专门写了《跑坐拜说》,寄给白鹿洞生员们。朱熹指出礼圣殿孔子塑像的坐法,是“千古之谬”。信最后提出,要把他这篇文章“揭之庙门之左”,以纠正对孔子塑像的做法。

2)秀峰开先寺——南唐中主“李璟读书台”

937年,南唐皇太子李璟由仙鹤引至庐山秀峰,在此筑台读书。

庐山秀峰南唐李璟读书台

现在,读书台仅存台前的紫红色砂石雕栏,为距今千余年的南唐古迹,为庐山最古老的文物之一。

几年之后,李璟继王位,人称南唐中主。他请来高僧绍宗,在“读书台”前建了一座寺院,敕名为“开先寺”,取开国先兆,要开国先读书之意。

庐山秀峰开先寺

唐中主和李璟和他儿子李后主李煜(就是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作者),他们爷孙三代(包括诏中主的爸爸)治国不行,打仗不行,但文化素养却是顶级。南昌就是在李璟手上当了一段时间的国都。而他登基后,为了纪念引路的仙鹤,又把读书堂后的那座山峰称为“鹤鸣峰”,也留下“鹤召中主”的传说。

庐山江淹、米芾、康熙“三绝”碑亭

“读书台”现有一座汉白玉御碑,上面镌刻着南朝诗人江淹(就是那位人称江郎才尽的人)《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诗。北宋米芾将手书成幅,此后又由康熙临摹于1703年3月赐予秀峰寺,此碑堪称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这里还有唐颜真卿、宋黄庭坚、明王阳明书法碑。你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顶级人物。

唐颜真卿、宋黄庭坚、明王阳明书法碑

《大唐中兴颂有序》碑刻,位于秀峰读书台,碑高300厘米,宽100厘米,原有4通,今存3通,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元结(719-772),河南洛阳人,753(天宝十二年)进士,曾任道州刺史,著名诗人、文学家。颜真卿(709-785),今陕西西安人,734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著名书法家。766年(永泰二年)来庐山(?)。

1519年,王阳明游开先寺,在这里刻下《纪功碑》。

碑文记载明正德十四年王阳明率江西兵马平息南昌宁王朱宸濠叛乱、生擒宁王之事。全文气韵贯通,雄健苍劲,不但在内容上正气凛然,气势宏伟,在书法上也激扬飞越,纵横跌宕,将行书的洒脱和楷书的庄重糅合在一起,代表了王阳明书法的极高水平。清初诗人王渔洋观赏王阳明诗碑后,赞道:

文成摩崖碑,其字大如斗。

万古一浯溪,光芒同不朽。

将《纪功碑》与颜真卿的顶尖之作浯溪碑——书元结《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相比,说两者同样万古不朽。

1411年,明成祖,天池禁山。明清两朝相沿不废。

5、庐山历史的第三个节点:1840-1949

1853-1856年:太平军与湘军战于九江地区,兵焚秀峰、西林、东林、栖贤、圆通、白石、海会、青莲、白鹤、胜果、慧日等寺庙,至光绪年间,庐山仅余寺庙数十座。

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九江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进入内地传教、经商、购置土地和建房。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首先是俄国商人强租庐山北麓龙门山南的九峰寺,此为外人侵占庐山之始。

1863年,法国传教士在莲花洞以上山谷中建天主教堂,教堂尚存遗址。莲花洞附近有法国人的波黎公寓,两层石构建筑。

188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盗租牯牛岭,引起诉讼,纷争经年。

1895年,辟莲花洞至牯牛山道。

李德立第二次来庐山时,于1895年11月29日,由九江道台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订了《牯牛岭案十二条》,规定“租借”庐山牯牛岭之东的长冲谷999年,每年租金12000文银。这样,李德立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在庐山上租下4500亩土地,除了修建教堂传教布道,他还在山上修建别墅,以为避暑之用。

李德立的开发是以英国自然式园林沿着长冲河谷呈轴线展开,区内道路顺山势以石径铺就,纵横交错,体现出一种特有的风情风貌。同时,在别墅区的西边,为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也发展为有1.4万常住人口的小镇牯岭镇。

1895年,李德立建立庐山牯岭东谷租地的管理机构托事部,其后又建立牯岭公司、市政座谈会。

也就是在1895这一年,清政府在牯岭设立了警察局。1908年设立清丈局,负责土地和房屋管理。

1924年,收回俄芦林租借地。当时的中央政府将庐山列为避暑游览区,这是中国最早由政府确定的风景名胜区。

1926年,庐山管理局成立,县级,隶属九江。1930年,江西省政府决议,庐山管理局直属江西省政府管辖,地级。

1934年,收回英牯牛岭租借地。

1926年12月8日,蒋介石第一次上庐山,他一生18次上庐山,庐山实际上成为国民党的“夏都”,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蒋介石在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1932年至1937年,蒋介石长期坐镇庐山,召开了11次重要会议,内容最多的是“如何围剿红军”,蒋介石在庐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共训练25041人,还使庐山成了党政人员的训练所,庐山这座仙逸清静之地成了蒋介石训练国民党骨干的重要基地。

1933年3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了由汪精卫、孙科、邵力子等人参加的“庐山会议”,商讨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事宜。

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庐山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改善民生等抗日的基本主张。

1937年7月16日,蒋介石邀请各方社会贤达到庐山,发表“庐山谈话”,史称“庐山谈话会”,指出国家到了“最后关头”,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不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庐山谈话是蒋介石由对日妥协退让、转为对日抵抗的一次关键性讲话。

1937年,南京被日军包围,蒋介石和宋美龄飞离了庐山。

1938年6月26日,日军攻占马当要塞,占领彭泽县城。7月5日占领湖口。7月23日在庐山东北麓的姑塘登陆,7月26日占领九江。7月31日日军106师团占领沙河、东林寺、海会寺,并进犯莲花洞,21日占领星子县城。10月29日占据德安,到此,庐山被日军包围。

这时,国民党江西省的两个保安团第3团和第11团,退守庐山,坚持抗战。

1938年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1939年3月27日占领南昌,随后,回攻庐山。4月18日,日军从小天池方向攻入牯牛岭街,庐山完全陷入日军的魔爪之中。在日军盘踞庐山的6年多时间内,人民生命财产、文物古迹及自然风景等,损失惨重。

1946年7月14日,蒋介石上庐山。在庐山期间,八次会见美国特使马歇尔,都在为战争打掩护。

1948年8月9日,蒋介石最后一次来到庐山,待了10天,他题写了“美庐”二字,让石匠刻在了他和宋美龄住的别墅前的一块天然大青石上。

1948年8月18日,蒋介石离开了庐山,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蒋介石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了。

1949年5月18日,庐山解放。

一个新的时代,来了!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