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杆节是哪一民族的节日(怒江州国家级非遗名录简介——傈僳族刀杆节)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9-13 16:43:37


“刀杆节”傈僳语为“阿塔待”,是泸水市境内傈僳族传统节日,包括“上刀山、下火海”两种绝技展示。2006年“傈僳族刀杆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定于每年正月十五举行,是一种民间祈福活动,再现了傈僳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状态和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精神。

历史渊源: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与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很快驱逐了入侵者。后来王骥被奸臣害死。傈僳族人民为了纪念王骥的丰功伟绩,祈祷和祭奠为保卫边疆英勇献身的英灵,举行了“上刀山、下火海”活动。

刀杆分“金柱”和“银柱”,“金柱”稍长在左为阴,“银柱”稍短在右为阳,刀杆自下而上由阴间、分界线、阳间三根横木,36把砍刀和72朵“杜鹃花”组成。

点花、点刀、耍刀:正月十四日晚将上刀山所需花和砍刀放到祭坛上,人们在祭坛两侧敲打锣鼓。“尼扒”(傈僳语,意为祭司)口咬烧红的铁链绕祭坛两圈后,口含由清水、蒿枝、纸钱混合的水喷出云雾状,看花、嗅花,咬破公鸡鸡冠,把鸡冠血点在72朵花和36把砍刀上。随后模仿砍伐、削皮的动作,念咒祭“金柱”和“银柱”,两位扮“马”者手拿两把砍刀,刀刃朝上反背于身后作“马鞍”,“尼扒”喂好“马”后赤脚“上马”模仿骑马动作绕祭坛一圈。

扎刀:十五日清晨,将砍刀刀刃朝上用竹篾条扎紧固定在刀杆上。“金柱”和“银柱”顶端用长竹片连成半圆并用红布扎紧称“天门”,“天门”上挂一个装有36枚币的红包,拴一根铁链用铁锁锁住称“锁天门”。

设坛、迎花、祭刀杆:在祭坛上摆放供品,插上树枝搭成的半圆形花环,“尼扒”祷告、舞刀,男子们则敲锣打鼓,边舞边耍刀端着“杜鹃花”进场,随后在每把砍刀两侧各插一朵花。

竖杆、祭龙:众人拉绳,打桩,竖刀杆,“尼扒”到“龙潭”(水池或水沟)祭龙、请龙、取“龙潭水”。

上刀山:“尼扒”将少量草乌加入“龙潭水”中,口含并喷出云雾状。上刀山的3人在锣鼓敲击声中“上马”后用蒿枝擦脚底并赤足展示于众,随后依次上刀山,上刀第一人要“开天门”,解红布挂在身上祷告,取出五谷、糖果、钱币和鲜花抛向众人。下刀后直接上“马”再次赤足展示于众。

拆刀:宰杀洗净1只小猪和7只鸡供放在7个祭坛上,插上香,摆上酒和食物,“尼扒”祈祷后,登上刀杆从上而下依次拆刀。

下火海:点燃篝火,将一把铁犁和一根铁链放入熊熊烈火中,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尽情唱跳。待篝火燃尽成火炭,勇士们便把裤脚捋过膝盖,两三人一组赤足踏入火炭中,有的口含火炭,有的手捧火炭,“尼扒”则抬着烧红的铁犁或口含烧红铁链绕场,活动达至高点。

来源:微游怒江

原标题:【非遗微观】怒江州国家级非遗名录简介 ——傈僳族刀杆节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吴薇

审核:祝小涵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