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营销中的显性痛点(成交的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10-01 18:55:52

深度了解用户的目的,在于发现他们的痛点和诉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找不到用户的痛点与诉求,也就找不到营销和销售的切入点,抓破头皮也找不到成交机会。

痛点,前面我们已讲过。所谓诉求,简单来讲,就是客户的需求点。在需求点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点、诉求点。

用户需求可以分为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

显性需求又名基本需求,是用户可以明确感受到并且可以表达出来的,可以进行针对性满足的需求。

举例来说,顾客饿了,商家给他们提供饮食,这就是满足了顾客的显性需求。通常,当用户的显性需求被满足时,他们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这种满足仅仅限于基本的生理层面。但如果这种显性需求不被满足,人们就会感觉到非常痛苦。

潜在需求指的是用户不能准确表达的,但是存在于内心的深层次诉求,且往往有着感情化的倾向。

继续上面的案例,假设顾客饿了,某餐厅给客户提供一顿大餐。顾客饱餐后,餐厅又免费提供一杯饮品。其实不提供,顾客也不会说什么,因为餐厅提供的餐食已经解决了他们饥饿的基本需求,而吃饭后的口渴只是顾客的潜在需求,即使得不到满足,他们也不会抱怨。不过,当这种潜在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超出顾客期望值。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兴奋,会惊讶,会尖叫。但即使不被满足,他们也能接受,不会有明显的不适。

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对应的恰恰是用户的显性痛点和潜在痛点。

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和期望却会受时空、见识的限制,会经常触碰到天花板,是有止境的。

一个世纪前,美国专利局的查理·杜尔曾断言:「所有能发明的东西都已发明出来了。」可没过多久,杜尔的这番论断就不攻自破了。在随后的 100 年里,就在杜尔办公室所在的美国专利局,先后诞生了大大小小 500 多万项专利发明。

这种情形恐怕是百年前的杜尔先生万万想不到的。

2000 年的时候,我买了一部三星手机,花了两千多元。手机大概情况是这样的:黑白显示屏,屏幕只占机身极小一部分,其余部位是各种按键。手机左上方外露一个小天线,这种含有天线布局的手机目前基本上已经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下部有一个小小的翻盖,可以盖住按键部分,留出显示屏。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款手机绝对是一个老古董。不过在当时,由于见识所限,对它爱不释手,感觉十分满意,心里竟然一度生发出和杜尔先生一样的感概——手机再怎么发展,也就这样了,还能比这更好看(感觉那款手机拿在手里确实很拉风)?还能功能更强大吗(确实,能打电话,能发短信,能随身携带,还不够吗)?

后来的手机发展历程证明,那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随后的十几年里,手机市场得到了井喷式发展。

蓝屏、彩屏、彩铃、拍照、宝石、摄像、音乐、超薄、金属、游戏、智能等概念和元素纷纷被创意无穷的手机厂商策划出来,也将客户一个个需求上的潜在痛点激发了出来,获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

比如,诺基亚 3210 直板手机和 8250 蓝屏系列手机、TCL 的宝石系列手机、摩托罗拉的 V3 超薄手机,都曾经是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销量极其可观。

2006 年,苹果跨界推出 iPhone,配合 iOS 手机操作系统,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诠释了手机美学,也颠覆了市场。

人们不禁感慨,一款手机竟然能像艺术品一样,它不仅在功能上真正实现了智能,更给用户带来了极致的使用体验。

苹果手机的横空出世,颠覆了用户对手机的既有概念,也颠覆了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在全球范围内聚拢了海量的「果粉」。他们为了最快时间拿到苹果的新产品,不惜跨地域、跨国境,彻夜排队。

苹果智能手机的革命性突破,激发出了用户的潜在痛点,导致新的用户痛点诞生。这种痛点会转化成对产品的爆发式需求,成就爆品。

这类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革命性产品或服务,一旦出现,就会击中用户最敏感的那条神经,激发出他们的潜在痛点,引起连锁反应,痛点转化为需求,最终转化为实际购买行动。

潜在痛点,顾名思义就是用户暂时没有体会到亦无意识的痛点,随着生产方、服务方由于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而提供出更高品质、更佳体验的产品和服务,而激发出了用户更挑剔、更无理的需求及其背后对应的隐藏痛点。

简单来说,潜在痛点就是用户曾经不敢想象、不敢奢望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变态的。

所以,它们未能进入用户的思维范畴。

对应地,外在痛点就比较好理解了,能够看得见的、有感触的痛点都是显在痛点。

无论做推销,还是做营销,如果抓不住用户痛点和诉求,抑或说企业的营销方案、产品方案、服务方案无法满足用户的诉求,无法消除用户的痛点,那么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交易就难以达成。

痛点与诉求是让人改变的内在驱动因素。营销人员与其竭尽全力去说服客户认可某种产品,还不如去试图让客户承认自己的痛点与诉求。因为客户消除痛点、实现诉求的决心往往比新产品对他的吸引大得多。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