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局和交通队的区别(到底是车该让人还是人该让车)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10-15 13:52:59

从2016年3月1日起到现在,礼让斑马线的交规已经实行了近5年的时间了,自实施以来就备受争议。这条规定设立的初衷是降低事故率,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斑马线已成为重大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国内各地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非常多。

礼让斑马线

最近,关于礼让行人又增加了新规,在斑马线前设有一个宽5米的黄色网格区域,不允许私家车停放,如果违反这项规定的话就是扣3分,罚款150元。

宽5米的黄色网格区域

礼让斑马线,也是就礼让行人,能够保护行人、降低事故率,为什么还饱受争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个字上来解析:

礼:最先出现于周礼,礼是一种道德,礼是法出现之前的一种过渡形式,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的一种社会规范。礼区别于法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规范内容不像法那样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在法律还未出现和完善之前,周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以仁义道德缓解社会矛盾。

周公雕像

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都依礼而行,直到法律出现和完善后,礼才退出了主体地位。但礼从古至今都作为社会制度的补充,完美的补充了法律那严酷和不近人情的特性。秦会那么早亡跟秦法的严酷脱不了干系,以至于后来者除了依法治国外,还得靠儒家思想的礼来稳定民心,法外不乎人情这句话也深深的刻在中国民众的心上。

礼让行人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议,无非是出现在这个礼上。礼让是一种道德体现,不是法律上冷冰冰的条例,是人心深处一道温暖的善意。礼让是善意而不是要求,于是,当礼让出现在法律条例上时,人们不禁会打了个冷颤,争议就接踵而至。

笔者认为,将礼让行人列入交通法规是国家的一种无奈,是对特殊国情做出的妥协和尝试。中国的交通法自正式实行以来至今不过40年,而国外那些经过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它们的交通法成立至今已然百余年。

交通法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中拼命追赶,现在才追赶了上来,在交通方面必然也要不断地完善它。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新中国成立时,交警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交警,那时候不叫交警队,而叫交通队,属交通局管。

交通局是一个行政单位,交通队的队员类似于今天的城管,是职能部门。主要工作是对路面上的交通进行疏导和监理。有人违反交规就会被他们纠正,我相信老一辈的人都会有印象。

那时候的交通队在老百姓心里没有什么权威,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80年代初,本市的交通队因为抓了一辆黑的士而被一群黑的士围了起来,被要求现场放人,结果人放了,交通队员才安全的离开了。

这事要是放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交通队划入公安局后作为一个执法部门,才改为现在的交通警察。现在每个中队队长都有配枪,遇到暴力违法的,有开枪的权限。

从违章到违法,章与法一字之差是中国交通法的蜕变,让中国所有的交通参与者认识到一个良好的交通规范对社会提升的重要性。

回过头来说为什么礼让行人是一种无奈的尝试?从交通法的历史上来看,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交通法的不完善和民众对交通的意识不高导致了中国人在交通方面的整体素质不高。

从每天早上在斑马线上我们可以看出一般,人行红灯还没变绿之前,那些闯红灯的人基本是中老年人,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不高啊。中老年人的意识薄弱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情,学习吸收能力没办法跟年轻人比,我们又很难去跟他们普及交通法。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交通法的教育没有很好推广和普及。80、90后的朋友上学的时候,除了对红灯停、绿灯走外对交通法规就没有更多的印象了。现在很多学校会请交警队去跟学生普及交通法律法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宣传推广。

我们都知道,人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后车无法预测前方一个人的动向,所以,车避让行人的难度很大。加上中国交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国家才无奈的将礼让搬进了法规里面,希望通过强制的手段改善现在的交通现状。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平东君希望车主朋友们在礼让行人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礼而非限于法,也希望作为交通参与者的行人能礼尚往来,不要将别人对你的礼让当做理所应当,共建文明,应当全民参与。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