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什么时候采摘最好上海地区什么时候种葫芦(黄汉亮|崇明岛上话葫芦)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10-26 17:35:03

上世纪60年代初,生长在崇明岛上的我认识了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葫芦,因为我家从那个时候开始种葫芦了。

每逢春播季节,我父亲把葫芦籽种植在枝杨篱笆上,经过一段时日的生长,藤蔓伸展开来,几乎爬满了整个篱笆,待夏天开出洁白的葫芦花后,就会先后结出一批葫芦来。这葫芦,一开始很小,然后日长夜大,长到像人的脑袋差不多大小的时候,渐渐变成熟、变木质化。

到了秋天,我父亲把葫芦采摘以后,用锯子锯成两半。这半片葫芦,可替代升落在粮食缸里抄粮食,可替代铜勺广勺在水缸里舀水。如果按装了竹柄以后,可以像粪勺一样用来在蔬菜上浇水、泼水。当年,我也在菜地上用葫芦学过泼水,它要比用粪勺泼来的轻便、均匀,泼的远。因为这种葫芦也称瓢,所以这“瓢泼大雨”的成语应该就是这个来历。

据说,这种嫩葫芦还可以当菜吃,煮、炒都可以,只是我家没有这种饮食习惯。

当年,粮食紧缺,人们以野菜充饥度日。群众生病,不是现在的营养过剩,得什么“三高”富贵病,而是营养不良的病,诸如佝偻病、胃下垂、水肿病等。说到水肿病,因为葫芦有利尿作用,对水肿病有疗效,所以我家每年会把多余的葫芦晒干藏起来。那时候,我时常会看到有人向我家索要干葫芦,我母亲总会热情地拿出来送给他们。我猜测着,这来人家里大概有人生水肿病了,要煮葫芦汤给他喝。这件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很少看到种葫芦的人家。其间,葫芦在我家也失传许久。不过,在生产队集体劳动“田乱话”的时候,还是少不掉有关葫芦的话题:

李家阿姨看到守寡的张家阿姨昨天打扮入时外出,猜测她是相亲去了,就问张家阿姨,对象怎样,看中了伐?张家阿姨就红着脸,骂李家阿姨“东造葫芦西造瓢,又要嚼舌头根了”。△小孩子上学,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成绩差的家长就会自责,同样“葫芦瓢上凿了七个洞”,我俚个小囝哪恁乌(怎么这样傻)?

个别社员歪点子特别多,总是东事西出头,想方设法少干活。大家就会说他,不知道他今朝“葫芦里又要卖哈么药”了?

是啊,方言俗语离不开葫芦,文化艺术也需要葫芦作为载体。古时候,曾经引来许多文人雅士为葫芦题诗赋词,比如:

宋代陆游诗云:

葫芦虽小藏天地,

伴我云云万里身。

收起鬼神窥不见,

用时能与物为春。

宋代张继先填词“点绛唇.小小葫芦”:

小小葫芦,

生来不大身材矮。

子儿在内,

无口如何怪。

藏得乾坤,

此理谁人会。

腰间带,

臣今偏爱,

胜挂金鱼袋。

明末清初侯方域,自小聪慧,一日,被一老和尚拦在葫芦架下,强要他题“葫芦诗”一首,小侯方域无奈,灵机一动,从容吟道:

葫芦架下葫芦藤,

葫芦架下葫芦明。

葫芦碰了葫芦头,

葫芦不疼葫芦疼。

好!一首葫芦小诗令人好笑。

近几十年来,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葫芦娃”、“葫芦兄弟”等在大朋友、小朋友中广泛流传,耳熟能详。以葫芦作为文玩、摆件的艺术品更是充斥工艺品市场,原因是,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好口彩!我还惊喜地发现,江苏南通市古老的护城河~濠河是葫芦形状的,我估计其它地方基本没有这种设计,堪称一绝。

这几年,出于本人的爱好,又开始在宅前空地上种植葫芦了。葫芦的品种繁多,而我主要种植亚腰小葫芦。一种稍大,就是寿星公公拐杖上挂、济公和尚装酒喝、古代郎中装药丸的那种。还有一种只有寸把长的袖珍葫芦。到了秋天收摘以后,首先得挑拣,因为葫芦大部分是歪瓜裂枣,很少十全十美的,你就得挑双肚的,上肚小,下肚大,立得稳的,看上去均称、端庄、得体、标致,如玉树临风一般。其次是去皮。第三是凉晒干。然后才是把玩,摆设。补充一点,采摘葫芦的时候,要保留好“龙头”和“龙须”。

周边的许多邻居和朋友看到了我家的葫芦,赞叹不已,喜爱有加,争相预约,一开始我为他们的孩子在葫芦上刻上名字,分送给他们,后来他们纷纷回去仿效种植。其中有人说,葫芦既可以讨个好口彩~福禄寿,还可以驱邪避鬼、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我也多么希望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啊,从此,葫芦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宝葫芦了。

葫芦,不但具有诸多个利用和观赏价值,而且还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和许多文化元素。

我钟爱葫芦。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作者简介

黄汉亮上海市崇明人,早年就读于崇明大同中学,在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3302部队服役。长期在家乡农村工作至退休。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关注陆安心的私媒体“心语”。(微信号:anxin20141124)也可扫描上面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