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指出:“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渊源,惟书院是赖。”
江西书院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由唐到清共建书院1959所。据2011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江西现存书院170多所。遍布赣鄱大地的书院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江西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心学和理学的诞生地和发展地,对江西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西书院的兴盛与发展简史- 从空间上看,江西书院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宜春、吉安、抚州、上饶地区,共有书院 1532 所,占江西书院总数的78%。
- 从时间上看,唐代书院主要集中于赣北的江州地区。宋代书院分布中心相对南移,由江州转向其以南的洪州、饶州、信州地区。元代、明代、清代书院的分布中心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总的来说,江西北部的九江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博得书院文化发展的先机,其中李渤的作用不可忽略 。古代南昌作为江西行政中心,书院文化稳步向前发展 。吉安则依靠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积累,成为江西古代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上饶地区有赖于其经济和程朱理学的发展,在江西书院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部抚州、宜春地区深受书院文化熏陶,成为文化重地。而南部赣州地区则在书院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
江西书院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在灿若群星的江西书院中,有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四大书院,成为引领全国书院文化的翘楚 。
- 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市、庐山五老峰之南,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最初为李渤韬光养晦、养鹿读书之处。南唐时,白鹿洞书院设立庐山国学,成为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齐名的官办高等学府。北宋时,宋太宗下诏颁发国子监印本《九经 》于白鹿洞书院,并赐院额悬挂。宋真宗命有司修葺书院并诏塑孔子及十哲像于大成殿中。白鹿洞书院即有四大书院之名。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全面复兴书院。他自兼洞主,升堂讲说,定规章,立课程,刻教材,并邀吕祖谦撰《白鹿洞书院记》,邀陆九渊来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章,使得书院名声扬于海内。由于朱熹的苦心经营,加之历代帝王的大力推崇,白鹿洞书院成为书院教育的典范与楷模。
- 象山书院,初名象山精舍,位于鹰潭贵溪市应天山,为陆九渊及其门人彭世昌创建。据清代学者李绂《陆子学谱 》考证,象山精舍创办五年中,受教育者数千人,有“卓然见于史册地志者,亦七十余人”。陆九渊病逝后,陆学重臣袁甫于绍定四年(1231)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城南山峰下,购置学田,并请赐额“ 象山书院 ”。象山书院成为南宋宣传陆学的中心基地。
- 鹅湖书院,又名文宗书院,位于铅山县鹅湖山麓,是后人为纪念“鹅湖之会”所建。南宋淳熙二年(1175), 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及其弟子几十人同会于铅山县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展开了一场理学辩论会,相与辩论“性理”之道。“鹅湖之会”是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大事,首开我国学术辩论之先河,被后人誉为“ 中国理学发展的里程碑”。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约朱熹、辛弃疾仿“鹅湖之会”,商谈国事与学问。朱熹未至,陈亮、辛弃疾二人则“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此被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又一次谱写了一段鹅湖佳话。
- 白鹭洲书院,位于吉安吉州区白鹭洲,淳祐元年(1241)由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 不独以文章取科名而已,愿以行己有耻为第一义”。书院自宋代创建,讫于清代,数百年来,造就了大批人才,尤其是以培养了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和邓光荐、刘辰翁等一批爱国词人而闻名天下。同时,白鹭洲书院催生了江西文化的重心——庐陵文化,使吉安成为“文章节义之邦”的策源地。
江万里
来源:方志江西 节选自《江西方志文化丛书》之《江西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