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建筑名称

首页知识区更新时间:2024-02-19 16:10:53
乡间建筑名称

乡土建筑,是指民间自发建造的传统风土建筑,具有民间浓厚的乡村农家小院气息。中国乡土建筑包括乡土住宅、祠堂、寺庙、文教建筑、商铺、作坊等。乡土建筑本质上是乡土性在其岁月流逝中,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

一、中国乡土建筑有哪些?

中国幅员辽阔、民俗各异,传统村落各地不同,乡土建筑更是千变万化、十分复杂。一个个村落能反映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特色。基于建筑功能,可以将乡土建筑归纳为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这些建筑都与几千年来中国各地的乡土生活密切相关。

二、南方的祠堂和北方的寺院

中国南方汉族村落中的祠堂往往引人注目。南方很多单姓血缘村落,村落管理、议事、发展、经营都与祠堂密不可分。所以祠堂建筑本身,以及祠堂中的仪式、祭祀等活动都值得去研究。

而在中国北方的村落,更让人关注的是寺院。北方单姓血缘村落较少,人口来源复杂,而寺院是村落管理、生产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书院的功能也与寺院相似,既是学堂,也是知识分子聚集、交流和议事的场所。

在面对自然时,乡土建筑常会借鉴风水理论。风水中有一种理想的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对村落发展影响巨大,只是我们今天对古代的风水理论所知依然有限。

在历史上越是偏僻,越是落后的村落,今天旅游发展便越好。如今旅游很少触及村落文化,对建筑文化也很难有深入表现,因此很难提供独特旅游体验。现在的旅游开发是全国村落“千村一面”,似乎所有村落旅游都在谈绿色蔬菜、有机农业、养生休闲。

三、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人口数量取决于农村的粮食产量,从五代开始,中国的疆域已近极限,在农业技术没有重大提高的背景下,农村越来越难以供养逐渐增加的城市人口。新增人口逐渐被疏导至农村,只能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粮食产出,虽然生产效率降低,但却能供养更多的新增人口。

宋代之前,政府常常通过地方官员课税。但随着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村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边远,若依然依靠官员管理,便会导致冗官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便是所谓的“皇权不下县”,宋代之后,中央不再通过官员深入农村收税,而是通过乡绅阶代理人管理农村。这样让每个村落都有相当大的政治自主性

南宋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朱子理学逐渐成为显学。很多宋代儒学家如朱熹、陆九渊等,最开始都是地方学者,他们的学术流派在当时也并非正统的官方儒学,不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直到南宋末年,中央政府意识到这种新的儒学潮流能够有效的管理地方社会,这种新的儒学才被提高到官方儒学的高度,才有了“宋明理学”的兴盛。

由此可见,中国自宋代之后,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向农村倾斜,“逆城市化”背景下,国家越来越偏向农村,导致中国农村数量极多,农村比例比欧洲、日本高出许多,农村经济成熟,政治结构完整,文化水平也相当之高。这便是中国乡土建筑的背景。

四、文人士子对乡土建筑的影响

“楼上厅”外观

“楼上厅”二层梁架

《天一阁藏明代鲁班正式·楼阁正式图》

徽州明代民居当中也有类似的建筑,1950年代刘敦桢先生考察徽州时便已发现,同时指出明代《鲁班经》中也有类似建筑剖面,说明此类民居在当时比较普遍,而从现存实例能够发现,类似建筑在明末清初大量出现。

徽州清末别厅外观

在徽州清末别厅也有一种类似的建筑,二层也比较开敞,视野和装修较好。这些别厅是徽商为了晚年养老而特意建在中轴线之外的建筑,主人年老之后常在二层自娱和读书,饭菜需仆人递送。与此同时,这些建筑也是友人聚会之处,朋友们读书、品茶、凭楼远眺,便也需要窗外园林为此造境。

宋代方志中的“燕堂”

浙江宁波天一阁

在宋代衙署当中也常有类似形式的建筑——“燕堂”,是官员们傍晚远眺、交游、赋诗、宴饮之处,宋代方志中常见相关吟咏之作。浙江宁波天一阁也与此类似,建筑原是明末官员范钦告老还乡的居所,范喜欢收藏古籍,并常与友人在此小聚,范去世后,后人为保存先人藏书,才将天一阁专用于藏书。

楼阁宴饮场景

中国乡土的楼阁建筑地域不一,时代不同,却有极为相似形制和功能,都是农村知识分子表达情怀、志趣的所在。此类建筑最常出现在南宋和明末这两个宴饮之风盛行的时代,在明初期和中期,清中期和晚期却不再建造。这与各个时代不同的士人风气关系密切。南宋、明末士人重交游,且多浪漫气质,清中期士风大变,朴学盛行,有着浪漫气质的“楼上厅”遂不再建造,已有的被改造成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推荐
喜欢

©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