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榆次地名的来历

首页知识区更新时间:2024-02-03 01:17:43
山西省榆次地名的来历

榆次名称由来

榆次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战国赵惠文王时,其来历说法有五:

其一,“榆次”,很有可能不是汉语地名,而是春秋时期晋国势力进入之前当地人的地名。榆次,在春秋中期以前为北族人的活动范围,北狄曾久居榆次,名称由来应与北族语言有关。出土的“榆即”布币就是例子,上古时“即”与“次”音同,说明当时的人们只重视读音,至于用哪个字比较随意。因此,在未实现华夏化时形成的地名是不能从字面上解释的。“榆次”是音译,究竟那时起的这个名是什么意思,年代久远又无早期的文字记载,恐怕永远无法知晓了。

其二,清乾隆《榆次县志》认为榆次名与上古时期的榆罔有关。

《山西大观》与清乾隆《榆次县志》记载:“上古帝(实为部落长)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其后代建榆州国,后亡于西周末”。先秦时期应当确有一个榆州国,它在春秋初年亡于晋国的别宗曲沃,所以他的位置应该距离曲沃不远。宋朝人认为曲沃的位置在榆社或者魏榆。《周书》云:孤而无使,曲沃(国)伐之。榆州既亡,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内有社城),古谓之榆社。榆次与榆社地“相次接属”,故因以称名“榆次”。

其三,《九州地理》云:太原、上党间,其地上(上空)值(正遇)天榆(天榆星),故有榆社、榆次之称。

其四,榆树,不仅是一种上等木材,而且在历史上若干饥荒年代,其皮、叶、种子(榆钱)曾挽救过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因而,从人们的精神层面提升了榆树的地位。据传,古代的榆次境内栽植榆树很多,质优,故名榆(榆树)次(处所)。其的含义是“优质榆树多的地方”。

其五,还传说与榆州国有关。

据传,姜榆罔就是炎帝八世,与黄帝轩辕氏是同一时代的人。“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榆”即“榆州国”,“次”古义为“所在地或处所”,“榆次”的含义为:此地曾是榆州国所在地。

榆次,又名魏榆、中都、涂水,别名“凤城”。

春秋中期,因晋悼公用大夫魏绛和戎之策,以货易土而得榆次这一带。盖取魏绛之姓,榆州国之名而得名“魏榆”。

晋昭公五年(前527年),中行穆子(即中行伯,本名荀吴)据魏榆北伐狄。荀吴的祖先荀林父做过晋文公的中行统帅。文公时,改革军制,分中、左、右三行,中行为首,荀林父的子孙遂以中行为姓。清乾隆《榆次县志 · 地理》载:“中都自战国时已有之,《秦本纪》伐赵取中都是也。汉置中都县,地理释名云:因晋中行氏所都,故称中都。”

到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榆次名为“涂水”,是因境内有涂水河而得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涂水城,在榆次西南二十里。”

明万历《榆次县志》载:“晋武帝时,凤凰集于(榆次)境”,故得别名“凤城”。这与太原龙城相呼应,形成“龙凤呈祥”。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推荐
喜欢

©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