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位诗人姓易

首页知识区更新时间:2024-03-02 21:10:32
古代有哪位诗人姓易

晚清有一位诗人叫做易顺鼎。

他有个别名叫做“哭庵”。

因为他有“三哭”:

一哭国家大局之不可为,

二哭文章不遇知己,

三哭沦落不偶佳人。

他的一生很好玩,被抓到天平天国军营过,跑到台湾抗日过,民国以后是晚清遗老。

1858年,清咸丰八年戊午岁,易顺鼎出生在湖南龙阳县。在小时候有一段奇遇记:

未满六岁的易顺鼎在乱军中被太平军启王梁成富俘获,却因为萌萌哒的神童模样受到了太平军的喜爱。

启王见这位萌萌的孩子很聪明,问他的姓名,他也对答如流,便给他香汤沐浴,改换衣襟。换的衣服,是一个戏班子收来的小太子服,头上紫金冠,身穿龙袍,脚穿绣花鞋。也许是穿起来有一副戏剧中萌萌的小东宫太子样子,在太平军中没有受到虐待,反而应是行军中被行伍人士优待的萌娃。

实际上太平军是拿他奇货可居,想趁机向他父亲要一笔赎金,但是他自己一直描绘太平军对他,是像“小王子”一样照顾。他在太平军中呆了约半年,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被清军僧格林沁所部救回。

见僧格林沁和见太平军启王一样,七岁的他一点不胆怯。这位王爷听不懂他的湖南话,他就很聪明地用手指蘸着唾沫在僧格林沁手掌上写字。

僧格林沁见到很诧异,要求易顺鼎用笔写明父亲和自己的姓名。看过后,僧格林沁大喜,赞叹道:“奇儿也!”,还把他抱到膝上,宠爱异常。也许萌萌的他也是行伍人士战争中一丝不一样的乐趣和温情。从此,军中“神童”的传说一时传遍,也留在他美好的记忆里。甚至到他45岁,慈禧太后召见他时,荣禄还向慈禧讲起这段故事。

中年时候,朝廷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易顺鼎在气愤中决定去台湾抗日。

去台湾的途中,他写下《台舟感怀》四首诗,其中第一首,把这一次奔赴的心情明明白白记录:

此行端不为鲈鱼,万里南舟驾日车。汉弃朱崖非得已,越薰丹穴果何如。久轻陆贾千金橐,欲达刘公一纸书。碣石潇湘迷处所,海天极目独愁予。

此行不是为了游玩,是救国于危难之时。接着,再借用汉元帝罢弃海南朱崖郡和《庄子》中熏穴之典以痛斥清廷割台之议。然后再以陆贾和刘公自比,表达自己的报国壮志,“久轻陆贾千金橐,欲达刘公一纸书”。

眼前之景,是大海的碣石和潇湘之渊,茫茫无际,向远看,更添惆怅。

当时基隆和台北早已丢失,丘逢甲守台中不力也已内渡。这时,居然有一位道台大人易顺鼎从大陆渡海而来,对刘永福和坚持抗日的台湾军民,是最大的鼓舞。台南一百多名文官武将,以刘永福和易顺鼎为首,歃血为盟,“誓同死守,不肯事仇”。

保卫战,却不只是靠一腔热血。易顺鼎为此付出最大努力,也只能让台南沦陷的慢一点。

为了台南保卫战的军饷,易顺鼎回内地筹措军饷。他到处奔波,从北京,从南京到武昌。他在南京见两江总督张之洞,又至武昌请署理湖广总督谭继洵发电函给两广总督谭钟麟等等,利用各种渠道,筹集到白银15万两(也有说法是万余两,当然这种说法比较夸张)。

可惜带着军饷返回台南,也只是杯水车薪。日军紧紧进逼台南,局势紧张。易顺鼎坚持固守台南,他知道这种坚持十分艰难,有时候依旧有梦想,期待着援军来临,盼望着奇迹出现,梦想着危局扭转。所以,他不肯离开不忍离去。

在台的官兵这时候早已纷纷离开,渡海归大陆。内地的亲朋好友迟迟不见易顺鼎,甚至以为他已在台湾殉难,知交开始痛撰挽联哀悼殉国的忠魂。

易顺鼎,依旧是战争中的幸运儿,他没有死。张之洞和陈三立等知道他还活着,发了一封又一封函电,催促他快点离开台湾,返回内地。

最后,易顺鼎终于明白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不得已,返回内地,从厦门登录回来。不久,台湾全岛沦陷。

个人的参与怎么也是回天无术。“为念君亲思效死,渡泸往复不辞劳”,如此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奔波于大陆和台湾岛之间也在所不惜,那有如何?宝岛台湾最终陷于还是日寇的铁蹄中,西方列强也在我国争夺霸权,割地赔款,耻辱重重,神州满目疮痍。

这次赴台,甲午和后面两年之间,易顺鼎的愤慨之诗作,集成了他一生中成就最高的诗集《四魂集》。大多《四魂集》的篇章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四魂集》包括“魂北”、“魂东”、“魂南”、“归魂”四个集子,还有单独一“ 魂海” 集。

更多清代才子故事可以看我的书《笔墨清朝:大清才子图鉴》。各大平台都有售哦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推荐
喜欢

©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