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基础和比较优势,符合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要求。从产业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从人才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人才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从文化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从生态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从组织来讲,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协调村民、基层党组织、农民合作社、社会资本提供者等多个群体,客观上可以完善各类乡村自治组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随着大众旅游和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迎来了持续高增长阶段。当前,乡村旅游人次已经占到旅游总人次的一半,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在我国长期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以规划开发乡村旅游产业为典型的旅游扶贫作为部分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有效促进了区域扶贫脱贫进程,为决胜全面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未来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发展有无用武之地,可否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在即将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探讨该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性(一)乡村旅游具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基础摆脱贫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近年来,骆驼湾村、十八洞村等一批深度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富民;袁家村等通过乡村旅游不仅自身实现了脱贫致富,更带动了周边农村共同发展。同时,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包括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在内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人流和物流,也为农村地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乡村旅游发展不仅为农村地区聚了财力,也带来了人气,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直观表现景象,客观上推动了乡村振兴。此外,千万工程、“三变”改革、厕所革命、万村景区化、田园综合体、点状供地等一系列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或源于乡村旅游实践,或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都体现了强大的乡村旅游“基因”。
(二)乡村旅游符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要求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乡村旅游着力于推动农村产业提升、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生态改善和组织建设,兼顾乡村建设的“面子”和乡村发展的“里子”,符合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性要求[1](见图1)。
图1 乡村旅游与乡村全面振兴逻辑关系图
(三)乡村旅游具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比较优势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其他工作抓手相比,优势更为突出、全面,有利于更快更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第一,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不是“单打一”,而是“弹钢琴”,既注重产业培育,也重视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建设,是对乡村系统性地建设[2]。第二,乡村旅游具有带动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可以对农村三产融合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效果[3]。第三,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以自洽的方式保持和谐共生,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维护好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根脉[4]。
二、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路径(一)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充分挖掘放大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村庄聚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载体,打造特色民宿、特色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农业、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拥抱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农村电商[5]。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通过旅游体验,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口碑,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以乡村旅游为引领,实现农村产业更强、生态更美、农民更富,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6]。
(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当前农村地区最为短缺的要素之一。乡村旅游发展在人才培养与储备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和探讨,可进一步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针对乡村人才流失和短缺的突出问题,应开展“全员培训、重点培养、积极引进”人才工程,制定完善支持“带头人、农民主体、返乡创客”等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立足产业基础,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培育各类农村市场主体,增加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留住年轻人,吸引返乡创业群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对接市场的能力。有效改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水平偏低、专业技能差等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问题。
(三)保护传承利用优秀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赋魂广大农村地区是中国优秀乡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繁衍地。优秀乡土文化资源是提升农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法宝,同时,还能用以丰富农村产业类型。用优秀乡土文化推动乡村价值体系建设,加强优秀文化对农村移风易俗的正向引导。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大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借鉴好的经验与做法,激活农村孝道文化、邻里文化等文化软实力,培育乡村新风尚。挖掘利用当地乡土文化元素,调动农村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做好庭院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乡村旅游融入文化创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等环节,支持具有生产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
(四)践行“两山”理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农村地区决定着国家的生态底色。受工业污染、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不充分等问题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甚至威胁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亟待解决的民生期盼,也是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长远之计。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理想路径,可以让农产品更绿色健康,乡村面貌更优美整洁[7],生态环境更宜居宜游,从根本上破除乡村生态振兴的制约因素,让农村成为集聚绿色产业、实现美好生活、供给良好生态之地,使绿水青山成为农村的最大竞争力和吸引力。
(五)完善各类乡村自治组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乡村旅游发展涉及村民、基层党组织、农民合作社、社会资本提供者等多个群体。实践证明,乡村旅游的成功需要敢闯善为的村支部书记,需要团结合作的村两委班子,需要完善的农村自治组织体系。借鉴乡村旅游成功经验,乡村振兴要不断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推进“村委会 公司 合作社”、乡村行业协会等新型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做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确保农民充分享受发展红利。结合农村社会特点,加强农村党支部和自治组织对村民矛盾处理与纠纷消化能力建设,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内部,减少基层行政执法机构的工作压力,避免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升级,树立农村党支部和自治组织的威信,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作者简介: 蒋清文(1979—)男,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开发与规划。; 聂学东(1984—)男,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管理。;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01803020224);
来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3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