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玩攻略二日游(这些好吃的本地“土味”会消失吗)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2-16 10:25:28

从城区驱车1小时,能够买到很多实实在在的土产好料,还能吃到卖相靠谱的本帮餐厅,召稼楼堪称上海爷叔阿姨们的“山姆会员店”;即使是本地居民,也常来此采买日常烧小菜所需的食材。因此,召稼楼少了点旅游景区的假味,多了些实实在在的逛头。

2022年11月28日,上海召稼楼古镇旅游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召稼楼古镇景区停止营业的公告》。公告称,为配合召稼楼“城中村”改造,召稼楼古镇景区将于2023年1月21日关闭景区并停止营业。

召稼楼焕新大家期待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古镇扎根十多年的诸多商户即将告别。

风景秀丽的江南古镇中,召稼楼不算出名。

相较起许多古镇的民宿林立、入驻商户风格光怪陆离,召稼楼可谓简单直接,基本上就是充满了本地特色的“吃”和“买”。即使和其他古镇一样,存在大量同质化商户的现象,画风却与古镇整体的风貌不相违和。

油墩子,大别山黑毛猪腌腊,下沙烧卖,三林炸肉皮,本帮风味酱菜……走街串巷,时时能感受到一种可爱的“土味”,也令人时时有忍不住掏出手机下单买买买的冲动。

周末,我们来到召稼楼看了看,雨中的古镇景致和眼花缭乱的各种美食,让我们收获了一次精彩的逛吃之旅。

【一】

中午时分,王阿姨跟先生走进报恩桥下的“青桔一碗面”。老板娘童志玲热情招呼,“落雨天慢点,当心台阶,坐下来慢慢看菜单。”

菜单其实就是墙上的10款面条,主打招牌牛排面和人气双浇面。

王阿姨和先生是这里的老客人,熟门熟路找位子坐下,倒两杯免费的青桔茶,点两碗牛肉加牛筋的人气双浇面。

“听说这里要拆了,今朝落雨天,阿拉特地跑过来吃碗面。”

老板杜金铭在后厨忙得头也不抬,只用洪亮的嗓门和外面的客人打招呼。每天一早来店里,自己配料,烧卤,下食材。四个小时的炖煮,牛肉、牛筋、牛肚酥烂,一天也就只能做这么多,卖完算数,回家休息。

伺候完这锅汤和肉,老板又接力上灶煮面。双浇面端上桌,一只不锈钢大碗,红汤粗面,点缀本地霜打小青菜,看上去“青山绿水”,热气腾腾。老板说,懂经的客人会把汤喝光,煮过肉的卤汤,吸收的都是精华。

杜金铭是浦江镇杜行村人,早年进城打拼,在上海一家本帮菜馆当厨师。父亲生病瘫痪在床需要照顾,成了他回乡的契机。经人介绍,他在古镇开出这间温馨的面馆。

“我小的时候,生产队有一头水牛死了,每户人家可以分一点牛肉,我妈不让我去拿,就没吃到。这样我好像就对牛肉有一种念想。后来开店,我就想做牛肉面吧。”

老杜在汤里加了老抽,汤色鲜红,味道的浓淡调和全凭自己嗜好。“我们就简简单单几种选择,不复杂,好比以前亲戚上门,家里有啥就吃啥,菜汤面加点猪油。”如今的这锅牛肉汤里,除了牛骨,老杜还加了肋排、筒骨,让一些老食客吃出猪油香,老杜说这是家的味道。

“青桔”是店名,也是一壶茶。“以前不是流行过青桔一壶茶嘛,所以我就想用青桔当店名,也做了一壶茶。”小青桔、薄荷叶、罗汉果熬煮而成的青桔茶,清甜可口,成为小店的特色之一。

面店主要做午市,下午一两点卖完就关门了。老杜说,刚开店那会儿,也做晚市,客人少,晚上还要回去烧牛肉,后来干脆晚市不做了。十三年前刚来时,召稼楼景区还没正式对外开放,一年租金不过2万多,随着景区人气大涨,现在一年租金在十多万。“开店能够养家糊口,但是不能发财。心定点,不跟别人比。”

七八年前生意最好的时候,老杜一个中午能卖掉600碗面。最近几年因为疫情、动迁等原因,生意下滑不少,有人喜欢这碗面,每周要来报到;也有人觉得这碗面味道一般。对于网上的各种评价,老杜看得开,“每个人口味不同,‘青桔’就跟浦东人说‘亲眷’一个音,只要你走进来吃一碗面,我们都以诚意相待。”

说到以后的去向,老杜说:“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去做。如果两三年后还能再回召稼楼,我们也愿意等。”

【二】

“青桔一碗面”开在河边,隔壁是一座古朴的廊桥,常年有人排队,这里开着一家卖鲜肉草头饼和脆皮油墩子的小铺。

来自安徽的徐阿姨戴着口罩护目镜,在油锅前气定神闲:一勺萝卜丝、一勺面糊糊,倒在椭圆形铁勺中,轻轻拨进油锅,瞬间涌起热烈的气泡,不一会儿油墩子就炸出金黄的色泽。客人点草头饼,她现做饼胚,和油墩子同时开炸。徐阿姨的先生在柜台前一边吆喝、招呼客人,一边相帮装袋。

队伍不长,等待的时间不短,要吃到现做现炸的油墩子、草头饼,需要一些耐心。草头饼面坯薄薄一层,里面加肉糜,炸过之后吃口香脆,像是草头版葱油饼,光从外观上看,就和古镇里其他家的草头饼厚重的质感大不相同。油墩子外脆里嫩,萝卜丝清甜。老板得意地晃着脑袋,一手翻滚着油锅里的油墩子,对排队的客人说,之前有人一口气买了100多只草头饼。

“这种都要提前预订的,现场买的话要限购,不然后面的客人怎么办!”

徐阿姨做油墩子已经是家里第三代,以前没有门面,她的母亲在学校门口摆摊。徐阿姨学了母亲的手艺,和老公来召稼楼,开店将近十个年头。面临搬迁,他们和召稼楼的许多店主想法一致,计划去新场古镇把小生意继续下去。

“老客户记着我们的电话,无论搬到哪里,他们都能找到。”

在召稼楼,油墩子是门内卷的生意。排前两位的就有徐阿姨,另一位江阿姨也有众多拥趸,想吃得起早,卖完就关门,还需要一点好运气。

【三】

召稼楼的小吃并不都走平价路线。在沈杜公路边召稼楼的入口处,开着一间名叫“屋有鲜”的蟹粉小笼店。在小笼之都的上海,他们家据说排名靠前,价格也贵得靠前。

下午三点准时收摊,即使要排队吃也得趁早。还没进店,客人隔着玻璃门就能看到员工在店堂里现擀皮子、包小笼。

小笼价格从45元/笼到188元/笼不等,名字起得喜庆:“感蟹贵客”、“一路发”、“鲍平安”、“上海蟹谢”、“籽松满堂”……下单、上菜,句句都是好口彩。

屋有鲜的小笼皮薄、馅大、汤汁足,每个小笼有32道褶子。不同的小笼对应不同的蘸料,小勺取蘸料,从小笼顶部的开口处灌入,再轻咬皮子,吮吸鲜美的汤汁。

唯独松茸鲜菌小笼不用蘸料,吃的是原味鲜甜。限量“一路发”,6只定价168,价格不菲,却是店里的销量冠军。黑松露、蟹膏、蟹钳作馅,可贵不在食材的稀缺,而在于彼此风味融合得恰到好处。

店里的甜品价格比较亲民,冬春季限定的传统赤豆汤里会放一小把糯米增加层次感,桂花香气很浓,吃完小笼,喝完甜汤,顿觉神清气爽。

除了甜品,店家还会提供一小碟金黄的柠檬汁解腻,强烈的酸和厚实的甜,被柠檬浓郁的香气纠缠在一起,小啜一口,味蕾瞬间爆炸,对于这些细节处的用心,能见店家的功力,也能博得老饕的一大波好感。

小店开了十多年,菜单与时俱进,老板娘陈丽娜是研发和品控的执行人。年轻时任职于绿波廊,陈丽娜早早就成为国家一级点心师,她的手艺好,做的点心端上过不少访沪国家元首的餐桌。在上海人赴日淘金的大潮中,她又凭借制作小笼的绝技,成为日本大阪南翔馒头店的技术指导。

外面的世界走完一遭,陈丽娜和丈夫邓先生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店安在了召稼楼。满墙的照片和菜单,有点居酒屋的气氛,也能一窥日本餐饮环境在这对上海夫妻身上留下的痕迹。邓先生说,屋有鲜的店名正是日语“好吃(oishi)”的音译。

“我爱人在大阪工作时,把一家亏损的小店带成网红,每天客人大排长龙,还有人头上戴着小笼包头饰来排队,疯狂得不得了。”说起爱人,邓先生的语气里总是满满的自豪。

如今灶台、点心都有师傅接手,陈丽娜还是每天在店里转悠,关心着里里外外的事务。换季时分,她会亲自把关每天面粉和水的配比;厨师长炒料,她守在灶台,品尝首肯后才能过关。

邓先生看到妻子这么辛苦,也很心疼。“这次搬迁后,我们就不做了,太累了!不过,到明年关店前,我们不再休息,免得客人过来白跑一趟。”

吃完这笼,也许就是绝唱,不免令人感到可惜。

【四】

在召稼楼逛吃,处处是碳水的陷阱。问起懂得召稼楼的碳水狂魔们,除了面条,油墩子,小笼包……还有这家老街汤团店高频出现。

在这里,甜咸党不用打架。鲜肉、荠菜肉、芝麻、豆沙、花生馅,5元一只,各为其主。18元一碗酒酿圆子,软糯有嚼劲。老板娘汪阿姨说,他们家的糯米粉都是自己配的,“加大米可以调整软硬,现成买的干粉就没办法调整了。”

二十多袋糯米堆在店堂里,最近生汤团的生意特别好。汪阿姨说:“很多老客人听说要拆,都跑来买生汤圆。我女儿两年前在新场开了一家店,以后你们可以去那里吃。”

【五】

下午四点后,天色渐沉,店家们准备迎接最后一波采买高峰。

两开间的“阿拉宁波海鲜”琳琅满目。老板陈伟江是宁波人,每天有卡车从宁波运来三五吨新鲜的食材。蟹糊、泥螺、目鱼蛋、醉蟹钳、醉虾已经让人的眼神无法挪开,那边厢“三臭”(臭冬瓜、臭豆腐、臭苋菜梗)又在向老饕们召唤,路过这间门面开阔的铺子,很难不伸头过去看上一看。

店里的各色蟹糊最受青睐,从白蟹糊、膏蟹糊,再到顶级膏蟹糊,品类分得细,价格从二十多元到六十多元不等。称上一罐一百来块,买回家跟大米饭和白粥是绝配。性价比高,加之看得见的品质,不少阿姨爷叔每周都要来进点货。

小店的下一站也打算移师新场。陈老板塞给我们一张名片:“现在网上买也方便的,300元就能包邮。”

【六】

召楼福糕是本地人也会力推的小店。红糖枣泥糕、血糯米核桃糕、芝麻核桃糕、八宝饭都是小店的人气单品。

作为召稼楼最早一批卖糕团的商户,即使市口不在古镇中心,十年开下来,还是靠着过硬的品质积攒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回头客。

通常,父亲老倪在后工场做桶蒸糕,儿子小倪和母亲江阿姨在前店卖糕。生意做久了,小倪自带热情的体质,满脸笑容地招呼过路客,尝尝他们家的糕。

“我们是自家的老房子,不用付房租,做生意也不着急。纯手工,纯天然,没有添加剂。”原材料的采购由他包办,“做枣泥糕想要吃口不酸,得选新疆产的红枣,进什么货我都自己试过。”

他们家的八宝饭也很热销。白糯米搭配红丝、绿丝和红枣,米粒软糯、豆沙细腻。小倪笑着说:“豆沙是自家炒的,偶尔火候过了,可能带点焦香,这就是纯手工的特点,老客人都知道。”

客人买了糕,小倪帮忙切,再裹上保鲜膜。最近小倪不慎切伤了手,食指用纱布包成一个球,看起来有些滑稽,他露着招牌微笑,一次次和客人打招呼“切糕只能大块一些了。”

原本下午四点左右就要收摊。因为有客人买了几只八宝饭寄存在店里,小倪等到了天黑。“做生意,诚信最要紧。”

【七】

召楼福糕隔壁的冯记烧卖铺这天收摊也有点晚。有客人订了他们家的萝卜糕和芋头糕,说好在附近吃了晚饭过来取。

小店老板娘姓冯,是本地人,丈夫吴先生是台湾人。召稼楼的烧卖店不少,几乎清一色是笋丁肉的下沙烧卖,唯独冯记独树一帜,兼卖糯米烧卖之余,还有不少来自台湾的风味。——一盒包含了香菇、笋丁、虾米的糯米烧卖,再拿上一大包花枝丸,沪台美食在一家小店里完成混搭,客人很买账。

临走时,老板娘儿子小吴特别关照:“蒸的时候烧卖底下的纸套丢掉,用另附的蒸纸哦。”

【八】

但凡来召稼楼,很少有人空手而归,多数人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两手拿不下,装包里背不动的尴尬场面。

才是12月初,就已经有不少人专程从市区跑来置办年货。毕竟这个如吃货心中白月光一样的地方,就要告别了。

大别山的猪脸肉,切片上蒸笼就是道硬菜;到了炖鸡汤、吃腌笃鲜的季节,南风肉、咸骨头也热销起来;红烧、盐水、椒盐三种口味的圆蹄风味截然不同,真要下手也能让人纠结上好一会儿……

也难怪有阿姨爷叔拉着行李车来采购,这里实在太好买了。

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在召稼楼置办土味满满的年货,不过值得期待的是,许多商户已经开始准备前往新场古镇的搬家之旅,也许到了明年,上海又会有一座可以买买买的“宝藏古镇”,成为阿姨爷叔们的年货采购胜地。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蒋迪雯

来源:作者:秦东颖 董天晔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