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年皇帝的李隆基终于摆脱了傀儡的身份。
三年前他发动了政变,扳倒了韦后,挽救了大唐社稷。三年后,他又发动了政变,扳倒了太平公主,坐稳了宝座。
经历过漫长黑暗的人,才能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光明。两次在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的经历,让李隆基对一切霍乱国家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他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大刀阔斧的治理这个帝国了。
但是,目前他最主要的工作还不是治理国家,而是安抚跟着他一起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兄弟们。
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优秀传统,李隆基给这些支持者们了非常优厚的回报:
郭元振,本身已是宰相,进封为代国公(从一品),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
刘幽求,召回京城,重新担任宰相,并加爵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正二品)。
钟绍京,召回京城,官拜户部尚书,再迁太子詹事(正三品)。
崔日用,从吏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
小半仙王琚,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进封赵国公(从一品)。
历尽劫难终成正果,饱受风霜功德圆满。
看着押上全家人性命,终于换来的丰厚回报,所有人都很高兴。功名利禄只是一个方面,起码以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人却很不满意,此人就是刚刚发完工资的老板李隆基。
但凡是通过打仗、政变等非和平手段上台的皇帝们,都要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功臣们功高盖主,皇帝权威受到挑战。
李显如此,他要防神龙五虎和李旦。李旦如此,他要防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李隆基也是如此,他要防那些功臣。毕竟这些功臣都已经发动了两次政变,经验丰富,手段高明,效果还极佳,万一他们哪天把这种高超的能力用到自己身上,那就成了放屁砸到脚后跟——倒霉透顶了。
所以,按照“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优秀传统,李隆基也必须对这些功臣们动手了。
713年10月,也就是先天政变后的第三个月,李隆基就率先对郭元振动手了。
郭元振,我们在讲武则天的时候,详细讲过他的前半生,当初为四川一个县的公安局长,但是很没有职业道德,长期从事黑社会工作,不仅制造假钞,还贩卖妇女儿童,堪称人渣中的极品。
后来,他阴差阳错被武则天看中,在武则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献上反奸计诛杀雪域战神论钦陵,从此唐朝一举扭转了对吐蕃的不利局面。
现在,这位周处式的传奇人物就要走了,我们也是时候简单了解一下他精彩的后半生了。
在阴死论钦陵之后,郭元振因功连跳了几级,701年升为了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
当时,凉州所管地界,南北不过400多里,因为几乎没有防御纵深,突厥和吐蕃家里只要缺了粮,就会派兵到凉州城下慰问一下,看看谁家需要搬家啦,谁家的粮食需要收割啦,他们都会非常主动地上前帮忙。
郭元振到任之后见到这种情况勃然大怒,活了几十年都是他在欺男霸女,还从来没有见过敢和他抢业务的流氓。于是,他决定利用毕生的流氓经验,好好地给这些突厥与吐蕃人上一课。
不过和大部分名将乱砍乱杀不同,黑帮出身的郭元振还挺有辩证思维,他意识到自己的业务之所以被抢,别人道德水平低下只是外因,自己这边有漏洞才是内因。
所以,他让士兵们放下了砍刀,拿起了瓦刀,开始了亡羊补牢的大基建。
经过详细的勘查,郭元振在凉州城南部边境,盖了一座“和戎城”,又在北部边境的沙漠绿洲中设置了一支“白亭军”。
所有人都觉得郭元振疯了,这么远的地方搞两支部队,无异于肉包子打狗,等着被吐蕃和突厥人吃掉。但是,事实证明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之中。
由于郭元振极为出色的管理能力,这两支部队看起来挺孤单,效果却出奇地管用。他们不但没有被敌人吃掉,还像两个钉子一样,扎在了吐蕃北上以及突厥南下的要道上,使得凉州边界从400多里宽,一下子拓展到了1500多里。
以前突厥与吐蕃的骑兵攻打凉州,急行军一两天就能冲到凉州城下,现在至少得用五六天。别看也就多了三四天的时间,一来一回可就多了七八天。
以前他们打凉州,只用带一点粮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抢到就赚,抢不到也不赔。但现在不同了,古代运粮1000里,损耗近九成,他们再想抢劫凉州,就必须携带大量粮草。万一啥也没抢到,就得把底裤给赔了。万一抢到了,也不一定能运出去,因为和戎城与白亭军还在他们回去的路上等着呢。
而驻守在边境唐军则不用为粮草发愁,因为郭元振又在边境上实行了屯田政策。敌人来了,士兵们就抡起陌刀砍人,敌人走了,士兵们就抡起锄头种地。几年之后,边境上存储的军粮,竟然能让部队吃个十几年。
如此一来,突厥和吐蕃靠打劫凉州致富的业务,全被郭元振又抢了回来。
在郭元振的精心治理下,短短五年时间,凉州就变成了大唐的模范省:“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706年,模范省省长郭元振,又被升为了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都护,负责整个西域的事务。在这里,他继续发光发热,又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当时西突厥的突骑施部落正在迅速崛起,对外吹牛皮“胜兵三十万”,堪称西域小霸王。
不过他们的老大乌质勒,却是一个很识时务的老头,听说郭元振这位不好惹的猛男来了以后,就想与唐朝深化一下传统友好的双边关系,邀请郭元振到他们的牙帐进行国事访问。
郭元振初来乍到,当然不能不给“小霸王”面子,就大摇大摆地去了。
按照正常的礼仪,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会晤,好酒好肉招待,唱歌跳舞庆祝那都是必须的。
可是,郭元振偏偏不走寻常路,见了乌质勒之后,酒不喝,妹不摸,甚至帐篷也不进,就站在野地里和乌质勒聊起了天。
俩人越聊越高兴,一不小心,从早上聊到了中午,又一不小心,从万里晴空聊到了鹅毛大雪。
西北那地方,大家都懂得,动不动就是零下三四十度,但凡是个正常人,这时候肯定要赶紧跑到帐篷里暖和一下。
可是郭元振为了表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动的淡定,呲着牙咧着嘴,就是不往帐篷里面钻。客人不进帐篷,当主人的乌质勒自然也不好意思进,只能陪着在外面直哆嗦。
哪知道,这一哆嗦,就哆嗦出了事。
乌质勒因为年纪太大,心血管老化,还没有过一会就被冻得快不行了。周围人一看,赶紧把老头往帐篷里抬,可是为时已晚,当天晚上老头就死了。
乌质勒的儿子叫娑葛,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听说老爹被冻死以后大怒不已,叫了一群人,提起大砍刀,就准备第二天往郭元振的头上呼。
跟着郭元振去谈判的大唐官员们,收到情报以后全都懵了,在人家的老巢,把人家老大谈死了,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于是,他们也顾不得天气的恶劣,收拾好行李,撒天丫子就准备跑。
但是郭元振仍然极其淡定,不但自己不跑,还把随从们全都拽了回来说:“我诚心对待他们,有啥好怕的?再说了,你们又能跑到哪里?”
听老大这么一说,刚刚想跑的人这才将信将疑地安静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郭元振早早地起了床,装作跟没事人一样,带着亲信,穿着丧服就到牙帐里吊唁乌质勒去了。
刚巧不巧,郭元振一行才走到半路,就遇到了娑葛派过来砍他的骑兵。
现在轮到这些骑兵懵了,他们本以为郭元振等人早就畏罪潜逃了,没想到竟然来了这么一出戏。正所谓伸手不打吊丧人,人家都穿着丧服来了,谁也不好意思杀啊。所以,他们急忙下马,谎称是来迎接郭元振奔丧的。
郭元振多精的人啊,一看这群人的架势,就知道了大事不妙。
但是,他仍然强装镇定,脑子转得飞快,跟着大伙向牙帐走了过去。
一走到牙帐,还没等娑葛下达砍了他的命令,他一个箭步就爬到了乌质勒的尸体上嚎啕大哭,先飙眼泪,再流鼻涕,到最后眼泪鼻涕一把甩,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哭周瑜都要痛苦无数倍。
娑葛一下子也被哭懵了,眼前这位仁兄的哭法,好像比死了爹的自己都痛苦。自己咋好意思杀人家,一来会被外人笑话,二来老爹被冻死,老实说,郭元振也不是故意的。
最后,娑葛竟然被感动得不得了,也不追究老爹被冻死的责任了,竟然向唐朝派去了使者,进献了5000匹良马、200头骆驼、10多万头牛羊。
把人家爹整死,靠一顿哭竟然能搞来这么多的礼物,《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哭周公瑾那是假的,郭元振哭乌质勒,这可是真的。
当时李显还是皇帝,遇到这种奇才自然是大喜过望,他把韦后的大腿拍得啪啪响,又将郭元振提拔为了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后来,郭元振在西域又立了一功,这个我们在《糊涂皇帝,砍了儿子脑袋,祭奠隔壁老王》里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他的功劳被大名鼎鼎的诗人杜牧称之为:镇凉州仅十五年,北却突厥,西走吐蕃,制地一万里,握兵三十万。
等到李旦当上皇帝以后,郭元振便因为巨大的功劳被召回了京城,担任了宰相。
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的时候,郭元振以其超高的军事威望和政治威望,亲自率兵“保护”了太上皇李旦,事后他又在中书省宿卫了十四天,为李隆基初步稳定权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出将入相的杰出人才,到目前为止,李隆基的宰相队伍中只此一人。所以,他毫无疑问成了李隆基第一个要打压的对象。
当年10月,李隆基为了树立君威,震慑朝廷内部心怀鬼胎地反对党,便在骊山脚下举行了一场高达20万人的阅兵仪式。
按照唐朝的规定,基本上每年都得搞一次阅兵,秀一秀肌肉,吓一吓国际友人。只不过规模如此之大,人数如此之多的大阅兵,还是头一次。
作为兵部尚书兼宰相的郭元振自然不敢怠慢,他又是训练士兵,又是戒严街道,前前后后忙了几个月,终于把阅兵式搞得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现场的主持人知礼仪事(临时礼部尚书)唐绍,也激动不已,大声向着李隆基以及现场的各位来宾喊道: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骑兵营,整齐的步伐踏着他们的坚定,灿烂的微笑写着他们的热情,他们朝气蓬勃,气宇轩昂,他们勇于挑战,超越自我,加油……”
还没等唐绍喊完,李隆基就大怒不已,开始了鸡蛋里挑骨头,一会觉得士兵们人穷志短,没有武将风采,一会觉得战马们马瘦毛长,越看越像战驴,反正没有一样合他的心意。
挑到最后,李隆基还没有觉得过瘾,干脆又让人把郭元振和唐绍俩人抓了起来,押到军中的大旗之下就要问斩。
他周围的官员全都惊呆了,就因为这点破事就要斩了当朝宰相、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以及临时的礼部尚书?这样的皇帝,不是出门忘了吃药,就是药吃多了。
所以,另外两位宰相刘幽求和张说赶紧跑出来劝,这种糊涂事,咱可不能干啊。
李隆基本来就是为了树威,没有杀他们的意思。如今戏也演足了,威望也树了,所以,假装犹豫了一下之后,也就顺坡下驴赦免了他俩的死罪。
可是,李隆基这一犹豫,就犹豫出了大事。
行刑的金吾卫将军李邈是个大老粗,做事不经脑子,也不知道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就在赦令下达之前,他已经把唐绍给砍了。
这一下现场的气氛就尴尬到了顶点,负有间接责任的唐绍已经被杀,负有直接责任的郭元振怎么能从轻发落?
于是,李隆基也只好将错就错,从重处罚郭元振,虽然免了他的死罪,但将他流放到了新州(今广东新兴),注意,是像犯人一样流放,可不是贬官啊。他也成了所有功臣中唯一一个被流放的人。
阅兵结束之后,演戏演砸了的李隆基立刻罢免了李邈这个大老粗的职务,并且下令终身不再录用。第二个月,李隆基终于又找了一个理由专门特赦了郭元振,让他担任饶州司马(今江西鄱阳)。
可惜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阅兵之后,郭元振的脑海里每天都不停地闪现着同一个画面——堂堂当朝宰相,当着文武百官以及20万将士们的面,跪在大旗之下瑟瑟发抖。
一向从容淡定,智谋高深的他,虽然知道这是李隆基杀鸡儆猴的帝王之术,但他始终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为大唐社稷呕心沥血了一辈子的自己,在李隆基眼里不过是那一只鸡,他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所以,当李隆基又一次特赦他的时候,他早已被气得病入膏肓,性命垂危,还没等走到江西,就已经病死在了路上,享年58岁。
李隆基听说之后,也不仅唏嘘不已,但是为了打击功臣,他并没有立刻给郭元振平反,一直到十年以后,才又追赠郭元振为太子少保。
纵观郭元振的一生,虽然他早年混蛋,作恶多端,但后来为大唐边疆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一代出将入相的楷模。
他虽不如其他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将。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得不正是像他这种人么。
另外,他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以一时的好坏定输赢。现在的小人,可能是未来的君子,眼前的君子,亦可能是暗地里的小人。
恰如当年,周处少年凶煞,晚年却忠勇无二,以身殉国;王莽台前忠义,幕后却篡汉滔天,虐烈商辛。
这么一位能力卓越,军政两开花的传奇功臣都走了,其他治国水平一般,阴谋玩却贼溜的功臣们,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郭元振被干掉的第二个月,有人又上表李隆基,说小半仙王琚的坏话:“王琚此人,精通权略,机巧诡诈,陛下可以与他平叛乱,但不能与他一起治理国家。”
李隆基借坡下驴,又罢了王琚的相位,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让他到北境巡察部队去了。
第二年的二月(714年),又有人告发刘幽求、钟绍京、崔日用等人口出怨言,对封赏不满,李隆基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全部贬到了外地。
刘幽求被贬为了睦州刺史(杭州淳安),并削去了封户。几个月后,他又被调任为了杭州刺史,还没有过几个月,又被调到了郴州(湖南)当刺史。
无缘无故被贬,加上连续不断地调动,车马舟船的劳累,让刘幽求愤恨不已。
715年,刘幽求终于病死在了赴任的途中,享年61岁。此时距离先天政变,也不过两年时间。
钟绍京的待遇则比刘幽求更惨,爵位全部被削,封户全部被剥夺,先是被贬为了果州刺史(四川南充),后来连刺史也不让当了,又被贬到了琰州当公安局长。
表面上看公安局长的职位也不小,但是跑到琰州当公安局长,基本就是找死。
琰州在哪呢?今天的贵州,在唐朝的时候这地方还属于羁縻州,少数民族兄弟们动不动就武装上访,公安局长敢管个试试?
不过,钟绍京的心胸要开阔得多,你想把我调到哪就调到哪,我该吃吃,该喝喝,只要按时发工资。
十五年后,钟绍京还没有死。有一次他趁着入京的机会,赶紧跑到李隆基面前痛哭流涕,诉说这十几年来的委屈:“陛下还记得当年的事情吗?怎么忍心弃臣于荒外?当时立功的人都已经走了,只有老臣还活着啊!”
李隆基听罢,顿时愧疚不已,又把他提拔为了四品的太子右谕德。几年之后,他终于在京城病逝,享年80多岁。
崔日用的待遇是这几位之中最好的,只是被削了封户,贬为了汝州刺史。10年之后,(722年)他又当上了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不过刚刚到任,他就死了,时年五十岁。被李隆基追赠为吏部尚书、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昭。
最让人无语的还是王琚,刘幽求、钟绍京、崔日用等人被人告发有怨言的时候,他正在北境视察部队呢。
相隔几千里,无论怎么看也和他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他也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刘幽求的同党,被削掉了封户,贬为了泽州刺史。再之后,他开始在全国各地的老少边穷地区当刺史,22年竟然跑到9个地方。
不过,他也和钟绍京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该生孩子生孩子,全家人口飙升到300多口。另外,他还找20多个人去伺候自己,那种快乐,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到。
不过,他也是这五人中,唯一一个自杀的人。公元746年,90岁高龄的他,在李林甫的诬陷下,畏罪自杀了。这岁数,也算是值了吧。
帮助李隆基搞政变的大功臣,就这样基本没有了(高力士那种不算大功臣),两个气死的,两个安享晚年的,一个畏罪自杀的。
从我们一般人的角度看,李隆基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让人非常的恶心。但是,站在帝王的角度看,李隆基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仁慈的帝王。
他虽然没有像李世民那样优待功臣,但也没有像李治、武则天和李显那样对功臣们赶尽杀绝,算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仁主。
另外,他贬的功臣,基本都是智商高超的“阴谋家”,而那些靠武力帮他夺位的羽林军将军们,除了王毛仲在18年后自寻死路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得到了优待。
所以,我个人以为,在以血腥残酷闻名的政治斗争中,李隆基大贬功臣虽有不足,但也无可厚非。
正所谓“人主之行异布。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不耳。”更何况,李隆基在贬功臣的同时,又将一大批贤臣良将提拔了上来,让久病缠身的大唐,重新回到了巅峰时代。
好久不见的贞观之风,终于又要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