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个年代想要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基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现代人也无法要求张之洞认识问题能有多透彻,实际上我们是在以“上帝视角”看问题,如果换作我们生长在那个年代,认识方面未必比他透彻。
人的问题不讲,我们说下“中体西用”,那个时代的封建“中体”和那个时代“西用”的实施方式,其结果注定会是失败,也可说这种方式是不伦不类,也可以说是嫁接式变革。
嫁接未必意味着失败,但如果主体就对客体有着天然排斥作用,那毫无疑问“西用”是难克“中体”的作用力的。
中体重要还是西用重要呢,不言而喻,西用是为中体服务的,而体制根本不变的话,一切变革都会流于形式,将资本主义核心嵌入封建社会根基也无异痴人说梦。
简单说,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是维护清廷统治,封建统治讲究三纲五常,西用就是为三纲五常服务的,这怎么服务呢。
时人解释,中体未曾涉及的内容,需要西学来补,中学有的呢,还是原样。
所以从这点来看,貌似中体西用,其实中体是排斥西用的,没有西用的根,而要西用的果,只能得到暂时的果,一果只能解一时之饥饱,科技本身并不能给大清输送良药续命,因为他的体制之根已经不适合这方水土了,因为他的腐败堕落已经无法继续统治了,明朝死在自己手里,大清也是一样的。
这就相当于我们把门只开到一半,并且最大限度也只能开一半,所以才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中国的文化传承当然不能放弃,这是民族特色,与西学中的科学技术本无冲突,有冲突的是什么呢,是亟待剥离的制度文化。
而当时最需要进行的变革的,恰恰就是封建制度本身,在那个年代,封建制度已经退化,所以难敌列强,就好像一个濒死的病人,你给他一火箭筒防身也是没用的,要死的不是火箭筒,也不是火箭筒没有威力,而是这个人本身要死亡了。
洋务运动成功,洋务运动失败,标准是什么,要看发起的初衷,它是否能给清政府续命,所以可以说洋务运动失败了,如果洋务运动成功了呢?如果清朝武器出口全世界呢?那也还是失败,因为他的目的是救亡大清,但大清还是灭亡了。
清政府是个活体,活体不活死物何用。所以中体中用,西体西用,不能混淆嫁接,只看到西体的果,却没有培育西体的根系基础,完全忽略了西体的果实完全是由西体根系决定的这个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