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河流和大山简笔画(行云流水——中国山水画“云水”意境的构建)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1-05 20:32:31

文◎高荷

摘要:云与水是山水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将它们加入创作不仅因为两者是画面构成的要素,其表现出画面中深远、高低、前后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云、水传达了一种意境,包含情绪、感受、意趣等。在观赏一幅由云与水参与的山水画时,缥缈的云模糊了现实,蜿蜒的水又将具象与抽象串联。创作者对这两个元素的理解决定了一幅作品的品格高低,本文大致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云、水在山水画作品中的基本作用,以期能够较为清楚地阐释其本质所在。

关键词

山水画、虚实、意境

正文

一、动与静之势

自然的律动感是创作者较为看重的一个特质,作品的优与劣往往与它有着直接关系。山水的“势”会直观地给人力量感,而这种力量又需要靠画面中的内容来填充,即通常所说的借势、造势和蓄势。

欣赏一幅山水画不是单纯地从视觉出发,而是更深层次地超越视觉而达到精神层面的感受,观者似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实际上,山水画中的云与水就承担了调节画面动静关系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在运动和前进发展的,但在创作者的眼中,将自然元素加入作品中就要保证动与静的平衡。山、石、树是稳定且相对静止的,云雾、河流是运动的。

现代画家陆少俨的作品《雁荡旧游》就很好地展现了画面中云、水的关系。穿梭在山谷中的云雾与山中的瀑布相互交织,他用极具表现力的手法让观者感受到了山体的稳重,以及云雾的“慢”和瀑布的“快”。这也是一种辩证关系的体现——以云势助山势,以山势助云势。因为飞泻而下的瀑布如果少了云雾的烘托则会显得缺少力量,而少了瀑布的云雾则会显得单薄。

笪重光说:“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这句话中的“静”强调了自然环境中山川的平静以及内心的平静。在中国美学的基本观念中,“美”在动静结合中出现,山水画的美也出现于云和水的动静结合中,它们两者在画面中相互平衡、相互补充,更是一种揭示情境的艺术性表达。

二、虚与实之美

“云烟本体,原属虚无。”唐岱在其著作《绘事发微》中这样描述云烟的特质。现实生活中云和烟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看得见也“摸得着”;但它们因无法保留而被视为虚无,这就让它在一幅山水画中发挥出了营造氛围和意境的作用。

孔衍栻在其《石村画诀》中说:“凡外空处,皆用渴染,托出云烟断续,须轻染渐渐不见乃妙。非有定体,惟画者自裁。有墨画处,此实笔也;无墨画处,以云气衬,此虚中之实也。树石房廊等,皆有白处,又实中之虚。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满幅皆笔迹,到处却又不见笔痕,但觉一片灵气,浮动于上。”

孔衍栻用具体的技法解释和证明了画中的实体和虚无是穿插出现的,它们之间相互照应——实中有虚,使用的是在山石或者树木中的留白方法;虚中有实,使用的是在空白处“轻染云烟”。正如他所说,“灵气”会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山水画中,山、树、云、水、人、屋是最常出现的六个要素,但从具体的画法上看,留白是云水的画法,故这也说明两者是具体存在的虚体。创作者会将作品的整体意境用云雾来加强,包括高远、豁达、幽深等。但是这里的虚与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一味地用画云水来增强意境并不现实。

从辩证的角度讲,虚与实的衍生点都从彼此开始,表现抽象或具象除了抓住自身的特性外,更巧妙的方式则是利用两者间的极端关系。宋代画家米友仁“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他就是在描述如何运用具体方法来表现虚与实。其作品《潇湘奇观图》有关于云水虚实相生的描述:“至今观之,但见冈峦出没,林木隐见,时在云气澒洞中,烟容雨态千形万状,殆极山水之变。”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无形,用云水来映衬具象的山石树木,这样不仅表现了“实”,也让“虚”的空灵和神秘得到了展现。

再如明代文徵明所作《烟江叠嶂图》,其中我们能看到大片的留白,云烟虽为虚体,但在这幅作品中成为主要表现对象。画面近处的山石、树木较为清楚地展现出来,但由浅到深的云雾已将山体完全遮蔽,只露出了山顶,这就为作品整体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在若隐若现中想象山的巍峨、厚重,近处的树木和远处的树木遥相呼应,细节被云雾所吞噬,给人一种云依然在流动的错觉。山为实、水为虚、树为实、云为虚,文徵明构建出了一个虚实交错的虚拟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回味无穷。

三、禅与道之韵

我国的思想流派众多,思想内涵也十分多元,一般情况下会将这些思想概括为儒、释、道三家。虽然这三者间在哲学层面看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其主要思维仍在东方特有的传统框架下。绘画自然也会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山水画受到了自汉朝而起的汉传佛教禅宗以及道家的影响。五代时期,诸多文人雅士多爱归隐山林、修禅悟道,这个过程对山水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汇通天地”“悟道山水”成了该时期一个显著的特征。

但到了宋代,“理”又成为这一时期众多文人的追求目标。理学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依然包含有前朝人所追求的“道”与“禅”,宋代画家中如范宽、郭熙、苏轼等,他们不仅对“理”的理解十分透彻,还对其中不同门派的学说见解极深。

此外,南朝画家王微认为,绘画的境界应该是和《易经》的卦象一样,“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通同体”,能够展现出世间万物的道理,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艺。这个观念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山水画的创作在古人眼里并不都是为了追求单纯的美,这些将修禅悟道、追求真我、解放内心视为目的的艺术大师已经把画面中客观认识上的云、水看作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象征心境的“止水”,象征志向的“腾云”,或者是象征旺盛生命力的江河。云随风而动,畅然遨游于天际,行为洒脱;水随山而变,形态自由且无常,利万物而不争。

山水画中的云水表达的就是一种禅、道中不断提及的“无为”和“空”,对于这种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不断追寻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山水画的云水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它所展现的是生命中蕴含的“精、气、神”,这也成为山水画创作中云水元素不断出现的本质。

另外,山水画中的云水还有着“通气”“助势”的作用,正如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所云:“夫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

云烟贯穿于山脉之间,代表的是一种沟通、连接天地的无形介质。正如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中,此起彼伏的云雾萦绕在山间,这种似梦似真的独特意境为作品增添了许多审美意趣。

在我国的山水画中,虽然南方与北方画家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云水的表达和运用上有许多相似。画家们往往为了展现出深远意境,会将山水实景淡化,让茫茫云雾去勾勒一种特殊的情绪。实际上,这也体现出一种禅、道思想——淡泊宁静、心若止水。

无论是江南美景还是北方巍峨的山川,云水总能散发出一种幽深且平静的禅道之意。欣赏山水画中云水的同时,也是在理解和学习一种禅道文化。这是由内心开始的一种感悟,从创作者开始,禅、道的思想被吸收,而后又被赋予到作品中,从而使人在不同时代感受到蕴含在山水画中的禅、道之韵。

结语

本文从云水的“动静”“虚实”“禅、道”来阐释山水画中“云水”意境的构建,在山水画内容的诸多元素中,云、水能体现一幅作品的内涵。从云、水这两者的角度看,寓静于动、寓虚于实是一种哲学上的辩证思维,它们又能被禅、道所包含,这就为观者提供了多样的解释空间。

实际上,在历代艺术家不断地尝试、分析和探索中,无论是山水画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还是绘画手法、创作技巧都已经创造出了不同程度上的高峰,包括云水的画法在不同朝代也经历了多次改变,这意味着再高超的技法和理解在未来仍然有很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在要求和鼓励未来的山水画创作者,在结合前人文化及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要创作出更多的技法和更独特的艺术语言。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